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美國是否是想要將中國拖入軍備競賽?應如何應對?

2019-08-22新聞

軍備競賽並沒有你想的那麽簡單,你做個PPT,對手就得選擇跟不跟,哪有這麽好的事情?冷戰裏蘇聯領導層雖然確實挺蠢的,但也不是美國人做了個星際大戰的PPT,他就跟,要蠢到這種地步那蘇聯堅持不到1991年。

我見過「軍備競賽」的全流程、全層次,從頂層戰略布局到具體一線實施,供大家參考。

眾所周知,中印邊境上中國和印度的兵力規模不在一個層次,大概是1:3的樣子,我軍僅有相當於 兩個 集團軍的野戰部隊,以及一部份邊防部隊,印軍則有 7個 正式集團軍規模的野戰部隊,比這個多得多的準軍事部隊。實際上要是把印度的準軍事部隊也算上,雙方兵力對比不是1:3,還要高,我軍就西藏軍區、新疆軍區,相當於兩個集團軍長期駐留中印邊境,印度是3、4、33、14、15、16、17一共7個集團軍,其中17集團軍是二線機動預備隊。我軍兩個軍區的邊防部隊跟印軍的準軍事部隊比起來人數更少,可能還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

這就導致一個十分懸殊的軍費開支占比:

印軍在中印、印巴邊境花掉的軍費,大概占他總軍費的40%,這部份軍費大部份是維持其7個集團軍和數不清的準軍事部隊的日常性開支,軍費使用效率是很低的,基本上沒有什麽戰鬥力的提升,花錢請人守邊防線能提高什麽戰鬥力?白花花的銀子都浪費在公路上顛簸的彈藥和補給上了,而不是拿去搞武器研發,更新作戰系統。

中國在中印邊境花掉的軍費,最多能夠占到陸軍軍費開支的10%,全軍總軍費的5%。剩下的錢能夠拿去搞海軍,搞高精尖,搞合成旅換裝,搞作戰體系更新,提高薪金吸引人才,這才有了你看到的海軍嘩啦啦下餃子,空軍搞戰略遠端空軍,火箭軍分分鐘掏出一大堆科幻武器。

而我們陸軍只有新作戰靴!

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盡管中印雙方在一線投入的軍費絕對數量相差沒這麽懸殊,但是占各自軍費的比例卻相差極其懸殊,這就導致了一個後果: 印度海軍、戰略空軍的發展被鎖死 。他不得不把寶貴的軍費投入到毫無價值的中印邊境上去,導致沒錢去發展海軍,沒錢發展空軍,因為他的命門在這邊,雖然利益在海上。就地理環境而言印度更加傾向於一個海權國家,畢竟身處印度洋能源通道的黃金位置,如果有可能的話他更願意大力發展海軍和戰略空軍成為一個海權國家。從他拼了老命也要保持航母編制就能看出來,其實他心心念念的是成為印度洋霸主,而不是把一小半軍費都扔到喜馬拉雅山上的荒郊野外去。

然而喜馬拉雅山確實離他首都太近了,就像腦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得不把軍費砸喜馬拉雅山上面。

這才叫「軍備競賽」,花5%的錢,抵消掉對方40%的軍費,不是看絕對數量,而是看競爭對手的相對占比。這個很好理解,像印度這樣的對手如果都是這麽個交換比的話,中國能打20個,就這麽簡單。

為什麽能夠做到這麽漂亮的交換比呢?印度人到現在為止也被按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動彈不得,沒有打到拉薩,沒有打到蘭州、成都,哪怕是只有兩個集團軍守著也沒打上青藏高原。關鍵就在於我軍1962年戰爭之後選擇了堅守有利地形,堵死了印度人上山的口子。

這個是中印邊境的開魯山口,我軍只需要堵死開魯山口,後方崗巴縣城外面的開闊地可以展開無數個炮兵群,你就是架一萬門大炮都不帶擠的,而印軍的進攻通道只有窄窄的一條深谷,來多少死多少,都不需要前線堵口子的小夥子們開火,就後方炮群密密麻麻的轟過去就行。

軍事設防並不是看對面「有多少兵」,而是看對方「 有可能投入多少兵 」,因此才需要多達7個集團軍擺著防備中國人哪天沖過來。比如說一個通道裏,敵軍有可能展開一個集團軍進攻,現在只擺著一個連隊,你還是得按照一個集團軍的規模來設防,因為敵人可以投入機動兵力啊,他現在是只有一個連隊,但是你防不住他從別的地方搞個集團軍過來,你就得按照集團軍來防。

這就是軍備競賽的本質內核: 按照實際可能性來設防的原則

我們現在反觀中印邊境的軍備競賽:

中國人敢說兩個集團軍防得住這些所有的通道,因此只需要投入兩個集團軍;

印度要防住這些通道,就必須要7個集團軍,因此只能投入7個集團軍加無數的準軍事部隊。

地形上的絕對劣勢導致的這場不公平的軍備競賽,時間拖越久,對中國越有利。現在網上有很多關於中印邊境的謠言,說中國急於確定邊境線,實際上是胡說八道,這麽劃算的買賣憑什麽急於脫手?印度實際上長期來看是亞歐大陸上對中國威脅最大的對手,花5%軍費就能鎖死其海軍和戰略空軍的發展,鎖死高精尖武器發展,鎖死他建立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 何樂而不為之

中美軍備競賽也是一回事,本質上是看各自雙方 有可能 投入的兵力,而不是看現有的軍事力量對比。

結論放前面: 軍備競賽對美國不利

美軍是全球化部署的,他防禦的方向並不是只有中國,他至少要保持三大軍事存在:

1、 歐洲 。歐洲才是他基本盤,他軍力部署與軍費開支大頭永遠是歐洲;

2、 中東(印度洋) 。中東是石油美元的基礎,是除了歐洲之外最大的基本盤,他必須要守住這個方向;

3、 亞太 。亞太其實一直不是主要方向,地位上升為主要方向是中國崛起之後的事情了。

早些年美國是把太平洋當成自家的「內湖」看待的,美軍在亞太橫著走根本不是什麽秘密,而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那個時候真的是「太平洋上的警察——管得寬」。90年代你要是說「亞太是美軍重要方向」,美軍多半會笑話你沒見識,只知道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感爆炸是2000年之後的事情,是有個逐漸轉移的過程的,圍堵中國進入實操階段也是這一時期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之後開始加速的。所以會給大家一種「美國在搞軍備競賽」的錯覺,覺得美國加強了這一地區的部署。但是這不是軍備競賽,美軍並沒有因此而著力提高自己的戰鬥力,反而是在削減戰鬥力,搞起了「斯特賴克旅」這種異端。去重型化、去大戰化、去正規化是美軍這段時間的主流,航母戰鬥群也長時間沒有更新,航母出動率很成問題。

美軍在看到解放軍戰鬥力實質性提升的時候,開始重新重型化、正規化,是2018年之後的事情了,以斯特賴克旅、瀕海戰鬥艦不再受寵為標誌。但是這也不是軍備競賽,這只是恢復戰鬥力,是重新正確認識了世界軍事鬥爭的實質,把拿去打街頭群架的美軍收了回來而已。尤其是阿富汗撤軍、逐漸結束伊拉克,他並不是說要跟中國搞軍備競賽,而是把以前浪費掉的軍力收回來。

說白了,他感覺軍力不夠用了而已。這邊要防備解放軍,那邊要保持中東和歐洲的軍事存在,再拿去打低效率的治安戰不劃算。就跟印度人一樣把寶貴的軍費平白無故扔喜馬拉雅山上、扔興都庫什山上?美國人不至於那麽蠢。

真正的軍備競賽,是 各自提高自己軍隊的實質戰鬥力

美軍目前還沒有真正大面積實質上努力提高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因此他還沒有進入軍備競賽,只是在被「撩」,並沒有撩上鉤。這一點必須要看清楚,不要盲目樂觀,撩上鉤了了一些地方,沒有整體上鉤,類比到釣魚佬,現在魚兒只是在試漂。

只有他全力試圖提高自己的實質戰鬥力,才算是黑了漂,上了鉤。

為什麽呢?中美之間的「通道」是什麽?

是全世界。

中美之間不像中印之間,是沒什麽「狹窄通道」的,是全球競爭,理論上的「通量」是無限的、多層次的,從傳統的陸地、空中、海上,到電磁空間、網絡空間、輿論空間、外太空、核空間。中國必須要把美國看成「無限展開」來整體對待,美國對中國也是一樣。

那麽是不是就完全沒有什麽「戰略要地」了呢?也不是的。

中國目前這個階段還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南海、集中在主要能源通道、集中在亞太西部地區,利用美軍不得不全球部署的特點,在這些地區形成局部優勢。

這是我們展開軍備競賽的優勢基礎,「花小錢辦大事」,像對付印度那樣花5%的錢浪費掉對手40%的錢。在中美雙方GDP對比占劣勢的情況下,這一點尤為重要,如何耗幹美國的血才是關鍵,而不是去對比絕對數量、急於展開全球競爭。

因此我認為中美雙方都還沒有進入軍備競賽的階段,還在前期的「要地爭奪」階段,還談不上什麽軍備競賽。

我們也只是說能夠在局部地區取得均勢或者優勢,在我們重點關註的地區,南海、亞太西部、能源通道上取得與美國競爭的實力。

所以美國無意與中國軍備競賽,中國也無意與美國軍備競賽,大家都還在自說自話的階段,在占領各自認為重要的軍事「要地」,真正的軍備競賽階段還沒有來。

如何應對?好好占要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