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大江壯闊,三峽靈秀。
酈道元在【水經註】中曾這樣描繪三峽:「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960年11月,曾任新華社記者的作家劉白羽乘坐「江津」號輪,由重慶沿長江而下,寫就【長江三日】。時值中國經歷3年經濟困難的歷史時期,文章中寄寓了戰勝險阻、迎難而上、勇於開拓的壯誌豪情,並以「我們的全部生活不就是這樣戰鬥、航進、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嗎」傳遞信心與力量。
2023年歲末,新華社記者再訪長江三峽,從重慶萬州到湖北宜昌,穿行在高峽平湖間,記錄下在黨的政策引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下,三峽庫區攻堅克難、難中求成的全新發展圖景,以鮮活一線見聞連綴而成——【長江六日】。
來源:1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勇 惠小勇 張桂林 李鵬翔 梁建強 周凱 李思遠 劉恩黎 周思宇 田中全
「噢……噢、喲……嘿」,清冽、悠長、激昂,如山鷹劃破天際的回響,時而低旋、時而高亢,時隔百年,仍撼人心魄。這是夔州博物館內,前德國外交官馬克斯·弗瑞茲·魏司夫婦於1911年用蠟盤錄音機錄下的三峽號子的原聲播放。
如今,在宜昌西陵峽的三峽人家景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的三峽號子,依然能讓人感受到當年纖夫拉船的艱辛。而峽江主航道上,國內首艘以氫燃料為動力的「三峽氫舟1」號已展開營運。
「三峽氫舟1」號行駛在長江湖北宜昌水域(2023年10月1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氫舟」已過萬重山,2023年是三峽工程蓄水、通航、發電20周年。寒冬時節,記者一行穿行三峽,觀察生態變化,感受經濟脈動,體會文化傳承,見證社會變遷。
第一日 移民「新生」
陽光晴好的午後,55歲的重慶萬州區三峽移民黃瑛,和鄰居圍坐在黃葛樹下拉起家常。
重慶市萬州區雙河口街道的富康花園小區(2023年11月28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愛國愛家」「幸福安康」……黃葛樹上掛滿一圈居民們手寫的心願牌。這棵樹是1999年和移民們一起,從原萬縣市駟馬橋搬遷到雙河口街道富康花園小區的。
黃瑛說,20多年了,黃葛樹的根紮得更深了、枝葉更盛了,「就像大夥兒的日子一樣,越來越好!」
治水千秋業,故園割舍難。為確保三峽工程按期蓄水,在國家政策引導和有關省市結對支援下,重慶、湖北庫區自1993年始,歷時17年搬遷安置130多萬移民。其中,萬州搬遷人數占移民總數的近五分之一。如何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成為三峽庫區的一道必答題。
黃瑛所在的富康花園小區由多個地方的移民聚居而成。剛搬遷時,偏逢不少移民遷建企業破產,她下了崗,小區環境也讓人糟心,「都是泥巴地,腳都踩不下去」。
經社區幹部牽線,黃瑛不久後在附近的重慶譚木匠工藝品公司找到一份木梳漆畫師的工作。一筆筆勾弧畫線、一遍遍打磨髹漆,繪出了企業的發展、換來了穩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逐漸改善。
如今的黃瑛,退休在家,成了誌願服務鄰裏的小區樓棟長。與她一樣,小區裏不少五六十歲的居民成了社區自治的主力。退伍軍人向一軍憑著一手蒸鹵廚藝蒸散出了生活的光亮,如今不開店了,還時不時為小區的老人們露兩手。
2011年,在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完成後,國務院批準實施【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出台促進移民安穩致富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政策舉措,推動庫區逐步破解「產業空虛化」問題,移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觀。富康花園也變得曲徑通幽、和諧安寧。
在重慶市萬州區,工作人員在繡制三峽挑花刺繡產品(2023年11月2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走進萬州三峽繡手工藝品有限公司車間,「繡娘」們俯身在刺繡繃架前,捏住桑蠶絲線,雙手翻飛間,水墨暈染的色彩和立體形象躍然布上。作為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專案創辦的企業之一,這家公司吸納包括三峽移民在內的人員就業260多人,還輻射引導500余名鄉村「繡娘」。
雙河口街道黨工委書記王長萬告訴記者,剛搬遷時,整個轄區沒幾家像樣的企業,現在有市場主體6200余戶,其中企業1100多家,實作規上產值6.12億元。移民們的生活也大變樣——「出門是公園,回家是花園」「就近有工作、門口能創業」。
移民群眾的切身感受,得到了一組組數據印證。統計顯示,2022年三峽庫區生產總值超過1.2萬億元,自2010年以來,年均增長12.16%;2021年庫區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十年前的2.79倍、3.5倍。
遊客在萬州天生城文旅街區參觀遊覽(2023年11月2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行走峽江,一張張今昔對比照、一個個生活新場景,無不生動地「講述」著三峽移民「新生」的故事,讓多年來接續報道三峽的我們感慨不已。
在萬州三峽移民紀念館,一張「三峽移民第一人」的照片格外引人註目。這位老人名叫譚德訓,是湖北秭歸人,他戴著毛線帽、身穿深藍色棉襖,臉上布滿歲月的溝壑,和妻子在樹前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1992年12月,秭歸茅坪溪泄水工程開工時,70多歲的老黨員譚德訓說服4個兒子「國家搞建設,一定要支持」。在三峽工程補償標準尚未出台的情況下,他砍掉200多棵臍橙樹,帶著16口之家率先搬進了臨時帳篷。三峽工程的第一鏟土,就在譚家宅基地上挖下。
31年後的初冬,我們驅車來到湖北秭歸縣茅坪鎮楊貴店村一組探訪譚家。
如今,譚氏一家已是四世同堂、人丁興旺。在距移民舊址300米處,譚氏四兄弟各自建起獨立成戶、左右相連的4層小樓,每家都購置了小轎車。
「現在生活越過越好,村裏道路通暢,快遞能送到家門口。」老四譚必林說,母親雖已是耄耋之年,但身體依然硬朗,享受著高齡補助、移民補貼等國家補助,感到十分滿足。
臨近新年,譚必林計劃著,從農歷臘月二十七開始,四兄弟輪流辦一天團圓宴,「家人團坐一堂,大人舉杯暢飲,小孩暢想未來,那種幸福感難以言表。」
這是萬州區的重慶長安跨越車輛有限公司的生產線(2023年11月27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第二日 詩意三峽
沿江驅車一路向東,行至奉節縣城,停下腳步眺望夔門方向,只見江面陡然收窄,兩岸群山拔江而起、壁立千仞,真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氣勢。
自然地理意義上的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綿延193公裏的峽江段,從這裏才真正開始。
三峽,是地質偉力的結果,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4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造就了「一江沖破萬重山」的氣象。三峽,也是歷史人文的沈積,兩百多萬年前,遠古人類在這裏閃現蹤影;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在這裏興起;大禹開江、巫山神女等恢弘瑰麗的神話傳說流傳至今。
三峽更是一條世所罕見的「詩的峽谷」。行到三峽必有詩!歷代文人墨客在穿越峽江時,無不被這裏的雄峻山水、厚重歷史、濃郁風俗所吸引而「打卡」留詩。自「詩祖」屈原以來,詩仙、詩聖、詩豪……一個個星鬥般的詩詞大家在這裏放舟行吟,慨嘆江山之壯、抒寫家國情懷,寫就燦若星河的傳世名篇。
坐擁夔門、扼守瞿塘峽口的奉節,則被譽為三峽「詩歌星河」的地標和「起點」。
在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景區,遊客在參觀遊覽(2023年11月29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在當地導遊劉光玉帶領下,我們趕赴向往已久的白帝城。白帝城位於奉節縣瞿塘峽口長江北岸。三峽工程蓄水後,其北邊的山路被江水淹沒,成了一座「孤島」。為方便上島,如今建起風雨廊橋與江岸連通。
漫步廊橋上,一隊隊遊客穿梭往來。「大家既是來看景的,更是來品詩的。」劉光玉忍不住向我們「炫耀」奉節厚重的「詩史」:2000多年來上千名詩人路過三峽來到奉節,寫就上萬首詩詞,留下「天下第一快詩」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天下第一律詩」杜甫的【登高】、「天下第一情詩」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
伴著耳熟能詳的詩詞,拾級而上進到古樸的白帝廟,吸引遊客仔細品讀的是歷代詩文碑刻。「危石才通鳥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處,澗水浮來落花。」來自陜西的遊客陳清仔細辨認著一方【六言詩碑】。說起這趟三峽之旅,他不禁感慨「太有穿越感了,就像跟著歷代詩人遊走了一趟!」
在重慶市奉節縣拍攝的長江瞿塘峽夔門風光(2023年11月29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走下白帝城,擺渡草堂河,登上瞿塘關口,由赤甲、白鹽兩山巍峨聳峙而成的夔門便近在眼前了。「無邊境界」,關口巖壁上,集弘一法師墨跡的四個大字,似乎在以樸拙超脫的書法風骨,提示人們看這江山勝跡的同時該感悟些什麽?
瞿塘關遺址博物館創辦者魏靖宇告訴記者,三峽險峻山水和中國文人詠物言誌情懷的碰撞,造就了這條舉世無雙的「詩峽」。三峽獨特的審美價值,正如陸遊【入蜀記·過巫山凝真觀】中所言:「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三峽之奇,奇在直插江中。三峽融山險水險為一體,又形成獨特的哲理價值,如蘇軾過夔門寫下【灩滪堆賦】中所言:「物固有以安而生變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平而不平、危而不危、居安思危,至今具有現實意義。而描摹三峽之雄,以酈道元【三峽】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和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等概括為代表,從中可感悟自然、人文所賦予我們的宇宙觀和生命觀。
「傳承詩詞文化,打造‘詩與遠方’。」奉節縣近些年整理出版【夔州詩全集】【竹枝詞300首】等一批文化書籍,「詩詞六進」活動廣泛深入校園、機關、企業、景區、院壩;開發詩旅研學路線,推出大型文化實景劇【歸來三峽】,當地詩文旅產業日漸興起。三峽東門西陵峽口,「詩祖」屈原的故鄉秭歸,也在努力做好屈子「文章」、傳承愛國之情。
2023屈原故裏端午文化節在屈原祠前舉辦(2023年6月2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伍誌尊 攝
冬日晨曦,記者來到因三峽工程蓄水搬遷到新址的屈原祠,只見一隊隊青年學生在廣場上吟誦楚辭、感懷先賢。跟隨參訪人群步入正殿,一座屈原像矗立正中。頭戴切雲冠、身佩陸離劍,眉頭緊鎖、沈吟下視的屈原,仿佛仍在憂思故國。
「屈原不僅是詩懸日月的大文人,更有著愛國憂民的情懷,和舍生取義的品質。」凝望著屈原塑像,國家非遺專案「屈原傳說」省級傳承人鄭承誌,透過吟誦、解讀屈原辭賦,向眾人娓娓道來其廉潔、純粹、耿介、清白的道德追求與求索、愛國、獻身的不朽精神,「這種精神影響著一代代出入三峽的文人詩家,也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浸潤著中華兒女。」
第三日 滿山紅葉
「滿山紅葉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峽。」天氣漸寒,一江碧水映襯下,片片如火似霞的紅葉染紅了峰嶺,長江三峽迎來了最美的季節。
遊客在重慶市巫山縣文峰景區遊覽(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驅車行至巫山縣巫峽長江大橋,眺望峽口的文峰景區,只見成團成簇的紅葉,紮根在如刀削斧砍般的峭壁上,迎風挺立,從江面一直「披掛」到峰頂。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被這大美景象吸引,不懼山路險峻,攀行在紅葉掩映的步道上,時而駐足留影,時而驚嘆連連。
當地幹部告訴我們,紅葉類樹木在長江三峽地區生長由來已久,主要有黃櫨、烏桕、丹楓等,尤以黃櫨為最。每至寒冬料峭、百樹雕零時,黃櫨卻淩寒傲立,迎著冷霜變得愈發紅艷,遠遠看去,如同一團團殷紅的火焰,在陽光下輝雲映霞。
過去,三峽紅葉基本是野生,受峽江兩岸水土流失等因素影響,紅葉林面積比較有限。三峽工程蓄水後,為治理水土流失,庫區持續開展生態屏障建設,林業部門大力實施「兩岸青山·千裏林帶」工程,在沿江山地補種大量包括紅葉林木在內的適生樹木。
船舶行駛在紅葉掩映下的長江三峽重慶市巫山縣水域(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僅巫山縣內,如今就有近200個紅葉樹木品種,總面積超過120萬畝,其中,集中成片可觀賞的就有20萬畝,每年從10月中旬便開始次第變紅,觀賞期長達近3個月,成了巫山最具標識性的「生態寶貝」。
當地政府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連續多年舉辦「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邀請海內外遊客前來觀紅葉、聽民歌、參賽事、品美食。2023年第17屆「紅葉節」期間,還推出「長江詩路巫山紅葉之旅」;改編創作【新竹枝詞】,把巫山紅葉「唱給你」;推出24小時全景慢直播「雲賞」紅葉,受到外省市遊客熱捧。
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及周邊風光(2023年11月29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2023年以來,巫山接待遊客購票人數同比增長120%。尤其進入紅葉季後,旅遊持續火爆,縣城酒店平均入住率達90%以上,還首次出現陸路遊客超過水上遊客的現象。」巫山旅遊發展集團公司總經理唐良洪說,小小紅葉已經成為巫山文旅產業的「當紅名片」。
滿山紅葉盛景,也幫助串聯起長江三峽黃金旅遊帶。近年來,重慶、湖北兩省市以水路、高鐵等為紐帶,透過文旅資源共推、品牌共建、客源互送等協同聯動,讓一度有所低迷的三峽旅遊再度紅火起來。
遊客乘坐純電遊輪「長江三峽1」號透過葛洲壩三號船閘(2023年12月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不少踏上三峽之旅的遊客,在登臨奉節白帝城、賞完巫山紅葉後,會順江而下,領略「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快意,走進宜昌的「兩壩一峽」——三峽大壩、葛洲壩和西陵峽,體驗完整的長江三峽。
在西陵峽境內的「三峽人家」龍津溪景區,吊腳樓點綴於山水間,帆船停泊在溪口處,「纖夫」們喊著古老的峽江號子,靈動的小橋流水,獨具韻味的民俗風情,令一路「扁舟下三峽」的遊人們流連忘返。
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區三峽人家風景區,演藝人員在為遊客進行民俗表演(2023年12月2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統計顯示,2023年1至11月,僅長江三峽遊輪就完成客運量132萬余人,為2019年同期的1.2倍。
伴著滿山紅葉,行走在綠水青山之中,我們了解到,這些年來,隨著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建設不斷完善,各地培育出的像紅葉一樣的「生態寶貝」越來越多,給群眾帶來的收益也越來越豐厚。
川黨參、川牛膝、獨活……走進重慶神女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數十種中藥材依次鋪開,濃郁醇厚的藥材香彌漫開來。「依托三峽庫區道地藥材資源富集的優勢,我們在加工中藥原料的同時,還研發推出多款藥膳類新產品,年產值達5000多萬元。」公司負責人吳翠色告訴記者,透過與村集體經濟、農戶合作,公司已經帶動500多戶農戶年增收5萬至10萬元。
順江而下,紅桔、青柚、臍橙、脆李……三峽兩岸一個個「生態寶貝」讓人目不暇接,真可謂「綠水青山綻紅葉,橙黃李綠藥材香」。「金山銀山」正在長江三峽茁壯生長!
第四日 一庫清水
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長江三峽中,巫峽以綺麗俊秀著稱天下。行進第四日,便至巫峽。中午時分,蒙蒙細雨中,記者一行在巫峽口海事碼頭登船,由陸轉水。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雨後的巫峽,層巒疊嶂,雲騰霧繞,更顯峽長谷深,群峰如屏,江流曲折。船行其中,如同進入一條迂回奇絕的畫廊。
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上船不久,船長便提醒註意窗外。站在甲板仰頭望去,只見萬仞高峰之巔,有一細石聳立,如一人對江而望,那就是傳說中神奇縹緲的神女峰。
船舶行駛在巫山神女峰附近水域(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峭壁怪石構成三峽絕美的風景,有時也會演變成高風險危巖。」同行的巫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雷瑞新說,加之三峽庫區本身就是地質災害高發區,近些年為確保黃金水道暢通,海事部門和地方國土部門加大了地質災害排查治理。
在巫山縣龔家坊江段,原本不穩定的邊坡已被錨定加固。為了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工程進行了生態覆綠等修復措施,確保與景色融為一體。
春夏季泄洪、秋冬季蓄水,三峽工程在峽江兩岸形成了落差30米的消落帶。光禿禿的消落帶,不僅影響觀瞻,也容易引發水土流失。為治理這一頑疾,庫區沿線嘗試在不同水位線種植了蘆葦、中山杉等耐水淹性植物。
經過治理,許多消落帶已經成為新的生態景觀。一些地方,大片中山杉因水位上漲形成了「水中森林」,不時有白鷺、野鴨等鳥類暢遊其間。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是酈道元【三峽】一文中描述的江水之景。記者此行,雖未見「素湍」,卻也處處是「綠潭」,江水也的確是「回清倒影」,澄碧清澈,沁人心脾。
「這一庫清水,來之不易。」重慶海事局局長胡遠勝說,三峽水庫393億立方米庫容,相當於大半個黃河的年徑流量,是全國最大的淡水資源戰略性儲備庫。作為全國的「大水缸」,水質至關重要,關系中下遊地區數億群眾的飲水安全、生態安全。
據介紹,正因為地位如此重要,三峽庫區的汙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為守護好一庫清水,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投入巨資在庫區推行汙水處理,高標準的汙水處理廠幾乎遍及每個鄉鎮。
奉節生態工業園區內,重慶萬大眼鏡有限公司的員工在忙碌(2023年11月28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護水是三峽庫區縣市第一要務。扼守瞿塘峽的奉節縣、坐擁巫峽的巫山縣,曾經依靠挖煤帶來了短期利益,卻造成了生態破壞。如今,這兩個縣關煤礦、護生態、開「文礦」,正擦亮文旅、康養、果、茶、藥乃至眼鏡加工等綠色低碳產業名片。奉節縣生態環境局局長操鋼林介紹,「近年來奉節縣僅治水一項就投入4.2億元,完成170個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全縣長江段和5條主要支流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
風順輕舟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航行,我們來到湖北境內巴東縣王家灘碼頭。巴東移民環保公司負責人向仕壽正駕駛著環保接收船,在靠泊的船舶間來回穿梭。「這兩日正是紅葉觀賞季,停靠的遊輪較多,有時一天就要收集各類汙水150噸。」向仕壽開啟手機軟件,給記者看他近兩日的作業記錄。
在位於三峽庫區湖北巴東水域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碼頭,工作人員在轉運船舶汙染物(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過去,船員吃住都在船上,汙水垃圾直排長江。現在,長江幹線加強了船舶汙染物治理,三峽庫區在全流域率先實行‘零排放’,汙水垃圾都要轉交岸上處理。」長江海事局危防處處長吳玉鋒說,「透過對船舶排汙口鉛封盲斷,智慧監管,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船舶對長江的汙染。」
駛出巫峽,船行入一片寬闊水域。在三峽開船23年、48歲的「船老大」劉紹洪轉轉肩頸,開啟了話匣子:「曾經峽江兇險,如今水道繁忙。高峽平湖,巨輪穿梭,船白水青,養眼得很。」在劉紹洪看來,峽江第二大變化是綠色元素越來越多。「與濃煙滾滾的柴油船相比,現在江上的LNG、純電、氫電等新能源船舶越來越多。」
這是位於湖北宜昌市的中旖新能源LNG加註站碼頭(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行至屈原廟村,一座現代化的LNG加氣站平臥在近岸水面上。為了給日益增多的LNG新能源船提供支持,民營企業中旖新能源公司投資1.3億元建設了這座三峽庫區唯一的船舶加氣站,每年可為來往船舶加氣3.1萬噸,為三峽庫區減排二氧化碳6560噸。
從千裏外的江蘇水鄉來到三峽庫區,經營剛剛起步,仍在虧損執行,公司負責人曹國梁並不氣餒。他說,雖然加氣站現在還「吃不飽」,但綠色航運是大勢所趨,三峽庫區綠色能源需求強勁,公司肯定會越來越好。
告別曹國梁,小船慢慢駛出香溪河口,開始進入三峽中最後一個峽——西陵峽。兩岸不時掠過如刀削斧鑿過的巨大峭壁,其中的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又長又險,尤顯險峻。
夜幕降臨,岸上燈光從星星點點逐步匯成一片璀璨,一座現代化的縣城逐漸浮現,小船抵達了三峽庫首第一縣秭歸。這座因三峽工程蓄水,整體搬遷新建的縣城,依山就勢,錯落排布,燈火輝煌。
重慶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臍橙觀光園一景(2023年11月28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第五日 小橙故事
走進秭歸縣城,柑香路、金橘路、紅橙路、橘頌路縱橫交錯;放眼縣域,橘嶺坡、橘子樹灣、柑子樹嶺、柚子樹包分布鄉野,黃燦燦的臍橙掛滿枝頭。
長江三峽,不止以險峰秀水著稱,因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適宜,還以盛產臍橙聞名於世。
「後皇嘉樹,橘來服兮」。早在戰國時期,屈原就在「九章」中寫下名篇【橘頌】,詠贊家鄉秭歸的橘樹。漢朝時期,朝廷專為奉節設立橘官。詩聖杜甫還曾在奉節寫下「園甘長成時,三寸如黃金」的美好詩句。
三峽的柑橘汲取了三峽的靈氣,凝聚了長江的水韻,古時曾被列為宮廷貢品。如今,依靠科技進步和產業振興,三峽一帶各縣市最佳化種植模式,擴大種植規模,一條150余萬畝的柑橘種植帶已經形成。四季產橙、輪番上市,臍橙成了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果」。
走進奉節縣歐營村,滿山的臍橙樹上,處處彌漫著沈甸甸的豐收喜悅。果農們手拿果剪,將粒粒臍橙從枝幹上采摘下來。在果園軌域車帶動下,一簍簍個大飽滿的臍橙被運輸到山腳,裝上貨車。
在奉節縣草堂鎮歐營村,村民在展示剛剛采摘的臍橙(2023年11月28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大家看,剝開臍橙,瓤瓣入口,汁多飽滿,細嫩化渣,酸甜適度,余味清香……」50歲的果農易守財在自家果園架起了直播器材,在山坡的果樹前推廣新鮮的三峽臍橙。
工作完,易守財給記者算起他的橙子賬:他承包種植臍橙30畝,其中的12畝已進入豐產期,一畝地約60棵果樹,一棵樹可產100至300斤鮮橙,預計2023年總產量60噸。「每斤批發價3塊錢,除去果園管理的花銷投入,年收入近30萬。」
「另外的18畝臍橙,預計2025年開始掛果,到時候就更忙咯。」易守財笑著說,今年風調雨順,大家吃橙子甜甜蜜蜜,是幸福的味道。
歐營村目前已實作臍橙產業全覆蓋,全村臍橙種植農戶962戶,戶均收入達10萬元以上。奉節臍橙種植面積37.5萬畝,年產量超40萬噸,年綜合產值超40億元,致富30萬果農。
秭歸縣臍橙文旅小鎮數碼化電商中心,工作人員進行直播銷售(2023年8月4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伍誌尊 攝
順江而下,柑橘產業多點開花、各具特色。在屈原故裏秭歸縣,臍橙種植面積40余萬畝,90%的鄉鎮從事臍橙產業鏈種植和加工,臍橙已成為當地「一業興百業旺」的「富民產業」。
寒意料峭,卻難掩臍橙熱銷。在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華維電商物流園,洗果分級器材高效運轉,工人有條不紊地分裝,鮮橙經過選果、清洗、包裝,一箱箱貼好快遞面單,等待發往河南、廣東、山東等全國各地。
在秭歸縣臍橙文旅小鎮數碼化電商中心,工作人員將夏橙裝車(2023年8月4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伍誌尊 攝
「一到年底,物流園就忙得不可開交,大家加班加點,每天發出的鮮橙有300多噸。」物流園總經理遊玉敏說。
除了銷售鮮果,近年來,秭歸縣集中投入農業產業全鏈建設,發展臍橙深加工企業5家,讓臍橙經過「七十二變」,實作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目前,全縣臍橙產業綜合產值近200億元,湧現出12個臍橙產值「億元村」。
走進秭歸屈姑食品有限公司展覽大廳,仿佛置身於一座臍橙博物館。橙茶、橙酒、橘粽、手工皂等涉及食品、藥品、化妝品、保健品等領域的100多種深加工產品,讓人目不暇接。
「從花到果,從枝到葉,從皮到渣,屈鄉人可以把臍橙‘吃幹榨盡’。」屈姑公司董事長李正倫介紹,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院士專家工作站」「保鮮技術研發中心」等科研平台。目前已有30多個臍橙深加工產品遠銷北美、東南亞、中東、南非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秭歸不少臍橙果農自發成立詩社,興趣盎然創作詩歌,詠贊臍橙帶來的美好生活,屈子故裏寫下新【橘頌】。
國網宜昌供電公司岸電運維人員在秭歸港碼頭對岸電器材進行巡檢工作(2023年10月9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肖藝九 攝
第六日 大國重器
從秭歸縣城眺望,位於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的三峽大壩巍巍矗立,猶如一條巨龍橫臥在長江上。峽江碧波蕩漾,江岸雲霧繚繞,三峽的山水長廊與大壩的磅礴壯闊交相輝映。
船舶有序透過三峽雙線五級船閘(2023年12月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伍誌尊 攝
跑了大半輩子船,老船長葉勇沒想到,三峽有一天竟會變了模樣。他感慨:「自古川江不夜航,但現在,這已經成為歷史了。」三峽工程蓄水前,川江水流湍急、暗礁密布,單向年運輸量只有約1000萬噸;隨著三峽工程建成,高峽出平湖,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
興建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自宜昌而上,入峽行,當以水閘堰其水」。早在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就首次提出在長江三峽河段修建閘壩的設想。
1956年5月31日,毛澤東在長江中流擊水後,揮筆寫下【水調歌頭·遊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興建三峽工程,並非易事。由於技術水平、資金籌措、移民安置的制約以及生態環境、國防等方面的擔憂,三峽工程歷經多次籌備、擱置。直到1994年12月,經過幾十年反復論證,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舉行開工典禮。1997年11月,工程成功實作大江截流。2008年10月,主體工程基本完成。
來到三峽壩區,重讀這些記錄,依舊讓人感到心潮澎湃:大壩主體長達2309米,混凝土澆築量達1600多萬立方米,參與建設的工人多達4萬余名……從百年期盼中走向現實,三峽工程的建設可謂是舉國之力,建成後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顯現出的綜合效益,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
「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使命。」中國三峽集團流域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徐長義說,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在三峽工程興建前是10年一遇,超過567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就會帶來荊江告急、長江告急。
如今,登臨185米的三峽大壩壩頂,極目遠眺,三峽水庫波平如鏡。駕馭洪魔、治水興邦,中華民族治理長江水災的夢想已經變為現實。
「三峽工程擁有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工程建成後,多次遭遇洪峰流量超過1998年最大峰值的洪水,為下遊攔洪削峰超40%,有效緩解了中下遊地區的防洪壓力。」徐長義指著庫區遠處說,三峽集團還對長江幹流6座電站實作聯合統一排程,確保大江安瀾。
步入三峽左岸電站,巨大的控制平台上,一串串數碼在螢幕上跳躍。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設計發電量882億千瓦時,是中國「西電東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幹電源點,電能晝夜不息被送往華東、華中、華南等地。
「三峽電站已累計發出16000多億千瓦時清潔電能,不僅提供了穩定的電力支撐,也為中國節能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徐長義說。
船舶有序透過三峽雙線五級船閘(2023年12月1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唐奕 攝
來到三峽雙線五級船閘,一艘滿載著產自重慶的新能源汽車的船舶正在過閘。船閘上下落差高達113米,相當於約40層樓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連續級數最多、總水頭和級間輸水水頭最高、技術最復雜的內河船閘。船舶過閘,如同爬上一階階巨大的樓梯。
交通運輸部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三峽樞紐航運透過量達1.74億噸,同比增長8.77%,再創歷史新高。自2003年通航以來,三峽樞紐通航設施已安全高效執行20年,累計航運透過量超過20億噸。
從建設的構想提出到論證透過,再到成功興建、發揮效益,這個跨越時代的水利奇跡,正是新中國綜合國力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成就,以及經濟實力和工程技術水平顯著躍升的彰顯。
這個與長江緊密相關的世紀工程,還從興建之初,就格外註重做好與保護相關的「大文章」。
移步位於三峽壩區的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標本室裏,保存有珙桐、紅豆杉、伯樂樹等4000余份生長在三峽庫區裏的珍稀、特有植物的標本。
「其中的荷葉鐵線蕨,與恐龍同時代,亞洲僅見於三峽,曾是專家論證因三峽工程可能會被淹沒的原始物種之一。」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桂雲說,目前,植物所成功遷地保護1450余種三峽特有珍稀植物,可能受工程影響的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護,無一滅絕;植物所還成功繁育三峽特有珍稀植物26萬余株。
與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相鄰,三峽壩區還有一個珍稀魚類科研機構——中華鱘研究所。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楊元金介紹,科研人員已在以中華鱘為代表的珍稀魚類研究保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取得子二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突破並連續取得成功;構建起中華鱘人工族群遺傳譜系;率先成功繁殖長江上遊指標性物種圓口銅魚、長鰭吻鮈等,多項技術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累計放流各類長江珍稀特有魚類逾1100萬尾。
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與三峽大壩正面相對的屈原祠大殿內,錦冠長衣的屈原像正深情凝視著庫區,看寒來暑往、花開花謝,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