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煮面還是泡面的問題,還是「你有沒有在聽我講話?」的問題???
作為兩孩孩子的媽媽(其中一個剛好是初三的青春期),也是一個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說一說我的體會。
第一:煮面還是泡面,作為媽媽我們是否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煮面還是泡面是否要征求孩子的意見呢?也許答案並不是唯一的。如果你願意,可以征求;如果是時間不允許,或者出於營養以及其他情況考慮。也可以不征求;這的確是生活中若幹和孩子相處的場景之一,並不是什麽「大」事情。所謂不是什麽大的事情,就是說,即便我們沒有征求,孩子也不一定會強烈的表達不滿。
那麽問題來了,事實上孩子已經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不滿。我們就要去靜下心來縷一縷問題出在了哪裏。非暴力溝通的四個關鍵步驟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我們透過第一個步驟來進行整件事情的回顧。(所謂觀察就是忽略掉那些形容詞,要像一個攝影機一樣記錄事實)。
觀察
我在這件事情裏看到的事實是:女兒生病了,在家裏休息。媽媽和女兒溝通中午吃什麽。女兒說不想吃外面的飯菜,想讓媽媽做飯吃,稍作停頓後提出,她餓了,想吃泡面。媽媽答應給女兒泡面。媽媽覺得煮面可以加雞蛋更營養,就煮了面。女兒看到後涕淚橫流,並且吼著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並且哭訴了昨晚關於肥牛飯的問題。
關於觀察書裏這樣描述,送給你: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客觀,不做任何評論。它只是強調,我們要區分觀察與評論。——馬歇爾·盧森堡
感受
因為是媽媽提出的問題,我在這裏就和媽媽同理一下孩子的感受:1、首先是憤怒(我想吃泡面,媽媽也知道我想吃的是泡面,並且媽媽同意了給我做泡面,卻沒有按照約定去處理,我很憤怒)當然,這也很可能源於昨天肥牛飯的那個情緒沒有處理到,積壓在內心,當同樣的情景再次出現的時候,就疊加進來,放大了此刻的感受;2、委屈(媽媽並不關心我的感受;我說的話對於媽媽來說不重要;我只是想吃一碗泡面而已媽媽自己沒有按照約定,卻覺得是很小的事情;媽媽欺騙我我很委屈……)3、無奈(我已經是高中生了,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希望有一些事情可以不要總是媽媽覺得是為我好,我希望能夠尊重我的決定,但是我不管怎麽說都沒有用。)4、傷心(我如此難過,媽媽卻看不到,認為我在小題大做,我覺得媽媽可能並不是發自內心的愛我。)……很多種感受。可以參考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這本書。
我們先不去處理事情,先來同理就可以了。這裏面需要註意,盡量靠近孩子的感受。如果很難做到,我們可以集合大家常常提到的「我媽讓我穿秋褲」的問題,來推己及人。
書裏有這樣一句話送給你:同理意味著,以尊重的態度來了解他人的體驗——馬歇爾·盧森堡
需要
當我們同理到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再看孩子後面說的「你總是什麽事情都按著你的想法來,我在這件事情發生了之後才知道你「騙」了我,這是一件小事嗎?這是一件小事嗎?」是不是就沒有那麽難以理解,接下來我們嘗試共情到孩子的需要:女兒真是的需要是什麽?1、尊重(我希望媽媽尊重我的意見,最起碼當我的意見沒有妨礙別人,沒有大的問題的時候。)2、成長(我已經長大了,我有我自己成長的需要,不希望事實都有家長做決定。)3、平等(我不希望自己是依附於家長的小孩子,我希望我們之間是平等的互相看見的狀態。)我在這裏不一一列舉,可以在買一套非暴力溝通感受和需要的卡片和孩子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當我們真的那麽做了,孩子會呈現出我們想象不到的樣子。我的兒子今年初三,從初一開始就有一些小「脾氣」。我也是在這個階段接觸到非暴力溝通的。很幸運,孩子在青春期也會出現一些小情緒。比如煩躁、不安、挑戰等等。但當我真正開始嘗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孩子也慢慢開啟了自己。即便現在他承受著青春期激素突然的攀升,即便承受著中考的學習壓力,他仍然願意和我分享他的感受,當我們之間出現誤會的時候,他也願意聽我把話說完。
書裏有這樣一句話送給你:若要尋找這個世界的改變,就讓自己成為改變——甘地
請求
這裏所說的請求,不是我求你怎樣。而是區分於要求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請求:我希望是這樣的,是否去遵循或者按照我的希望做出回應,有你來決定。要求:我希望是這樣,你要按照我希望的做出回應。我們中國人喜歡含蓄的表達自己的需要。常常給出的請求是不具體的,需要對方去猜測,這個過程就容易出現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同時,請求的事情盡量具體而非讓對方去猜測。
我嘗試著向孩子發出請求:女兒,媽媽看到你身體不舒服很心疼你。對於答應了你要泡面,結果因為自己內心認為煮面更有益於健康,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這件事情我很抱歉。當你將開始難過,甚至氣憤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你在意的並非只是煮面還是泡面的問題,而是我是否願意尊重你,聽取你的意見或者和你真誠的溝通。接下來,我願意嘗試改變自己,去關註你的感受和需要。你願意和我講一下你當時,以及此刻的真實感受嗎?
當然,也許我並沒有看到事情的全貌,並且對於你們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方式也是窺見一斑。所以,我提出的請求,在女兒這裏也許並不奏效。因為我的同理也許並沒有真正觸及到最真實的部份。您可以嘗試著去同理一下女兒的感受和需要,然後提出一個更加合理,容易操作的請求。一個好的開始,就像一個種子,先要種下去,才有可能越來越豐盈。
第二:當你在網上發出這樣的貼文的時候,我看到的是兩個需要:
1、需要傾訴,甚至是發泄。也想在大家的回復中了解是否這就是青春期共同的問題。如果是普遍的,可能能稍稍平息內心的情緒,緩解壓力和緊張。2、需要找到和孩子相處的方法。你媽讓你穿秋褲,以及煮面還是泡面的問題,其實都是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從本質上說,都是源於愛。愛子之深,才會無微不至。媽媽們在這世界的時間,遠遠大於孩子,經驗往往也會多一些。這就有一些孩子和我們認識不盡相同的地方。那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去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去對事情做出回應。還是用非暴力方式同理孩子,把我們了解到的資訊傳遞給孩子,然後讓孩子自己去做一個他們願意承擔後果的選擇?我們向前的一小步,給孩子的有時候卻是一整片天空,和帶著歡笑的青春,而後便是完整的人格和鮮活的生命狀態。
如果您願意和我一起多一點了解非暴力溝通可以加微:seven-3777
所以媽媽你好!你願意嘗試一下嗎?我把這本書的連結附上,感興趣可以從讀這本書開始。
在結尾,寫一個小故事作為插曲:
當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仍然會想起小時候的一些事情。
我記得我7歲的時候,爸爸的戰友的妻子送給我一個非常漂亮的俄羅斯娃娃。那是我整個童年最喜歡的玩具。我常常會給她做一些衣服、裙子、鞋子、包包(看,我好像還挺手巧的。)通常用的都是媽媽做東西省下的布頭。
我寒暑假的時候,爸爸媽媽去上班的時候就會把我反鎖在家裏。有一次,我想給娃娃做一件裙子,發現布料不夠了,就去櫃子裏尋找。我在櫃子裏找到一包自己小時候的裙子。(那個年代,通常這些小了的裙子,媽媽會帶給老家親戚家的小孩子穿)那是一條有蕾絲花邊的裙子。我非常喜歡。我拿出來,放回去,再拿出來,再放回去,起碼有三個這樣的回合後,我決定用它給娃娃做一條裙子。
媽媽下班後,我戰戰兢兢的等待媽媽的批評。然而,那個年代,媽媽下班要做飯、洗衣、收拾家務。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後還要織毛衣,並沒有發現我的娃娃有什麽不同。所以我僥幸的度過了一劫。可笑的是,幾天後,當我已經差不多把這件事情忘記了的時候。媽媽在櫃子的一角發現了那條被我撿掉了一大半的裙子。
當媽媽拿著那條被我剪得破爛不堪的裙子來到我房間的時候,不用她說什麽,我已經楞住了。現在想來,她如果怒吼一聲,我恐怕下跪的心都有了。(那個年代一條公主裙100多,而媽媽的薪金是300多,所以非常的貴重)我當時大腦一片空白,就直直的看著她。媽媽沒有過多的表情,她舉起那條裙子問我:「這裙子是怎麽回事兒?」「我給娃娃做裙子用了。」我用自己都快要聽不到的蚊子聲嚶嚶的說。媽媽嘆了一口氣,然後說:下次用之前要問一下。這句話讓我如臨大赦。
當媽媽回到客廳的時候,我支棱著的耳朵,聽到了她和爸爸的對話。爸爸說,你沒好好批評她一下?接著幾句聽到我這輩子都不會忘記的話,媽媽說:「咱們倆都上班,一個假期,除了周末能陪他待一會兒。其他時間都是她自己一個人孤單的待在家裏,又不讓她看電視。7、8歲正是好動的年紀,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告訴她應該怎麽做就可以了,她那麽聽話,以後不會再亂用了。後來,我剪了很多布頭、衣服、裙子。那些都是媽媽主動找出來有一些破損的,無法送人的。沒有再搞過一次破壞。
現在回想起來,那就是典型的同理心的套用。在我開始和劉軼老師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時候,我和學友講起了這個故事,學友豎著大拇指說:你媽媽可真是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