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隋煬帝時期,從京杭運河的開鑿入手,淺析經濟重心的由北向南轉移

2024-01-22新聞

隋朝與唐朝之所以被人們習慣地稱之為「隋唐時期」,是因為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僅有短短的38年,然而,隋朝的建立和衰落,卻為之後唐朝的鼎盛埋下了根基。

隋朝之前,長達三百多年的亂世一直持續著,尤其是到了南北朝時期,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亂世,南北朝對峙的時間長達一百多年,此間南北朝各自為政,分別更替了不同的朝代。

【三國演義】中有雲:「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南方與北方仍然處於分裂的狀態,內地有多方勢力,卻無一方勢力能夠統治中國。而就在北朝末年,一位偉大的人物,隋文帝楊堅以自己突出的政治、軍事才能,迅速平定了南北方的戰亂,實作了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

在隋朝統一中國後,楊廣即位時,作出了一個關鍵的舉措——興建京杭大運河。楊廣之所以要修建大運河,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民間卻一直流傳著楊廣好南下求美人,興建大運河不過是滿足自己對南方窈窕淑女的渴求。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京杭大運河與萬裏長城齊名,被稱之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兩項工程之一。為了興建大運河,楊廣耗費了巨額的國財,這些經費大部份都來自魚肉百姓。京杭大運河,成為了當時南北方交流的紐帶,貫通了中國南北之動脈,促進了古代交通發展,卻也為隋煬帝埋下了禍根。

在前文我們了解到,隋朝之前,南北方尚處於割裂的狀態,而彼時,經濟重心不斷地從北方向南方移動,那麽,為何南北朝時期的經濟重心會由北方轉向南方呢?從楊廣興建京杭大運河入手,我們可以做一番分析。

東漢末年,北方戰事連連,雖然北方勢力較強,曹操大軍占據了主要的地位,但是,就連曹操這樣殺人不眨眼的人,在面對戰亂時也不忍感嘆:「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不論是何方勢力占優,戰亂連累的都是百姓。

在戰爭頻發的北方,百姓流離失所,橫屍遍野,實在不是過日子的地方。於是,大批的難民都開始向南尋找活路。到了西晉永嘉之亂時期,五胡亂華,生靈塗炭,南遷的流行再次爆發,長江中下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雖然北方的經濟實力強於南方,卻連連戰亂,勞動力都流失到了南方,久而久之,生產力必定下降,造成了經濟的損失。與此同時,南遷的人民發明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遷移到南方生活。

再觀隋朝之後,唐朝因安史之亂爆發政亂,北方再次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此次政變促使了第二次大南遷運動,到了宋朝時,南方的經濟已經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當時還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話,足見江南一帶的經濟發展甚好。由此來看,隋朝更像是一個過渡時期,加速了南方經濟走向繁榮。

既然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是北方長久的戰亂所導致,那麽,楊廣修建了溝通南北方的京杭大運河,自然有許多的作用。千百年來,民間對京杭大運河的作用一直存在著爭論和質疑。【隋史遺文】就批評道,隋煬帝修建京杭大運河對後世確是有好處。

在修建完京杭大運河後,隋煬帝曾先後三次到江蘇揚州巡遊,大張旗鼓,浩浩蕩蕩,最後還死在了揚州。這不免惹人非議,楊廣興建大運河,難道就是為了圖樂?

綜合之前京杭大運河對南北方的影響,顯然可以得出,所謂隋煬帝修建運河是出於一己私欲,其實是不公正、不客觀的。除了民間這種說法,更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說法有「交通說」、「經濟說」、「政治論」、「軍事論」等。其實,這幾種說法不過是從各自的角度交代京杭大運河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影響罷了。

南北朝經濟重心南移,從生產力的角度我們也可以略知一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男耕女織」一直是古人所認為的理想生活方式,男女各司其職的生產方式由來已久,也確實讓封建時代的人民百姓得到了充裕的生活。

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的農業人才存在很大的空缺,從事農業的人口也嚴重缺乏,一家人幾乎都要從事農耕勞動,這又造成了手工業的落後。生產力的缺陷讓北方的手工業、農業面臨嚴重威脅,饑荒災難頻發。

而在南朝,戰亂並沒有北方那麽多,南朝的百姓沒有賦稅的壓力,更沒有面臨饑荒的災難,女效能夠從事手工業的相關勞作,而男性耕作的產量足矣,漸漸地,江南一帶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產絲之地,棉麻也成為了當地的盛產。

除了糧食、絲綢棉花產量遠超北朝外,例如冶金、陶藝、造紙等制造工業,南朝的發展也逐漸趕超了北朝,當時的商品甚至遠銷海外。

南北朝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已成定局,而京杭大運河方便了南北方的交通,自然就帶動了南北方的經濟,使南北方經濟更加平衡。

從政治上來看,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隋煬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這與大運河在春秋戰國時期初建的目的是一樣的。

南北朝時期形成的經濟重心南移,使隋朝初期的經濟局面帶來了穩定向好的發展,與此同時,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卻也促使當時的隋朝走向滅亡。

隋朝之所以只存在了短短的38年之久,隋煬帝或多或少難辭其咎。

由此可見,國家的富強依賴於生產力水平,生產力水平又依賴於生產條件,而立足於民生,才是治國之根本,縱使經濟重心如何變動,都萬變不離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