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華為 Nova 12 攜麒麟 8000 回歸,背後是國內產業鏈的一榮俱榮

2024-01-02新聞

穿越種種艱難險阻後,華為手機的釋出節奏終於重新回歸了正常。

2023 年對於華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轉折點,也打了好幾場漂亮的翻身仗。

3 月的 P60 系列,9 月的 Mate 60 系列,還有一年兩代的 Mate X3、Mate X5 折疊屏系列,這些旗艦產品釋出都昭示著華為的強勢回歸。

不過我覺得對於整個手機市場來說,Mate 60 這種旗艦機更多的還是聲勢上的震撼,但是真正在銷量上更有壓迫感的可能還是今天華為 Nova 12 系列的釋出。

這是華為旗下的中端走量機型,巔峰時動輒就有上千萬的出貨,整個系列在 2022 年累計出貨量就超過了 2 億台,要知道,這只是一個釋出僅有六年的年輕產品線,算下來平均每年的出貨量就超過了三千萬,比某些品牌的年度全系銷量還高。

這樣一款真正走量機型的回歸,足以證明華為的產品釋出節奏是真的恢復正常了,兌現了年初 P60 釋出會上華為 COO 何剛的承諾——即華為將在 2023 年恢復全系列的手機產品線,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服務。

有史以來最強大、最優雅、最有格調的 Nova

華為 Nova 12 系列是帶著使命回歸的,毫不誇張的說,這可能是近三年以來升級最大的 Nova 產品,畢竟上一台搭載麒麟平台的還是三年前的 Nova 9。

Nova 12/Pro 的麒麟 8000 這枚處理器的具體資訊還沒有披露,不過從命名和核心頻率上來看,已經和麒麟 9000s 系列的旗艦定位形成了區隔,1+3+4 的架構,分別為 1×2.4GHz 大核 + 3×2.189GHz 中核 + 4×1.84GHz 小核,GPU 為 Mali-G610 864MHz,我覺得應該是類似麒麟 990 時代的麒麟 820 和麒麟 985(頻率也比較接近麒麟 820),相比旗艦平台有著次一級的定位和效能。

而 Nova 12 Ultra 的麒麟 9000SL 就比較好理解了,可以看作是麒麟 9000S 的姊妹版本,6 核 9 執行緒,CPU 為 1×2.35GHz 泰山核心 + 2×2.15GHz 泰山核心 + 3×1.53GHz Cortex-A510,GPU 為麒麟 9000S 同款馬良 910 750MHz,總體上來看相比麒麟 9000S 極限效能弱一點,但日常使用體驗不會差很多。

當然,兩款麒麟新平台都和麒麟 9000S 一樣,5G 同樣沒有缺席。

而外觀方面,作為中端定位的輕薄時尚產品,每一代的 Nova 手機都有著獨屬於華為的科技美學——先鋒時尚的設計,塑造獨樹一幟辨識度的同時又不失優秀的質感。

這代 Nova 12 系列的背板采用了素皮壓花的設計,紋路則是各個方向不同的 nova logo,而且這個素皮對鏡頭 Deco 部份還實作了全包,有種「內建手機殼」的即視感。

除此之外,產品的核心配置上也基本能和旗艦看齊,以超大杯 Nova 12 Ultra 為例,50MP 的 f/1.4-f4.0 十檔物理可變光圈 RYYB 陣列大底主攝,前置雙攝 60MP+8MP 2X 人像鏡頭,1.5K OLED 雙曲面屏以及強度更高的昆侖玻璃,華為獨家的鴻蒙智慧通訊、衛星訊息也都搭載了,續航也有 100W 快充+4600mAh 的高密度電池的保障。

所以說在產品力方面,Nova 12 系列可以一定程度上視作小 P60 了,甚至單拿出來某些配置也不虛許多友商旗艦,比如從 f/1.4 到 f/4.0 的十檔可變物理光圈至今還沒有友商的在售非旗艦產品能夠做到,類似昆侖玻璃的高強度螢幕蓋板,各家也都是頂級旗艦才舍得上的配置,還有雙向衛星通訊,之前更是 Mate 60 專屬。

從這個角度來看,Nova 12 系列對於華為使用者來說其實可以很好地緩解 Mate 60 系列和 Mate X5 系列供不應求的現狀,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頂級旗艦和折疊屏的產品需求,中端定位的配置就能很好地滿足用機需求了,何況 Nova 12 系列本身產品力又不弱,競爭力自然不會低。

而且另一方面,中端機市場其實才是最為龐大的重要市場,不是所有人都有 ¥6000 以上的購機預算的。

根據 Canalys 的數據,截止到 2023Q3,國內市場出貨量中 67% 的手機產品都是售價在 ¥3500 以內的,而 Nova 12 也正是這個價位段的優勢選手,這部份市場華為不可能放棄不要。

而 Nova 12 Pro/Ultra 也能全面覆蓋 ¥3999 到 ¥5499(Mate 60 定價)的空白區間。

摒棄參數指標之下的效能焦慮,國產供應鏈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

手機早就過了參數決定論的時代了,效能配置的參數列並不是衡量手機體驗的單一指標,在技術沒有過大代差的情況下,更重要的因素其實還是軟硬件的結合與最佳化,使用者體驗才是產品價值的底層邏輯,而華為在這方面還是有口皆碑的。

Mate 60 上市後第一時間就有不少媒體報道麒麟 9000S 的跑分成績,客觀來說相比同期的其他國產旗艦而言確實有著不小的差距,但實際使用中,生活中大部份的場景下並不遜色於其他旗艦產品,這一點大家問問身邊入手了 Mate 60 系列的朋友們都能知道。

這都來源於華為對自研處理器的系統底層級別的最佳化能力,畢竟自研麒麟+自研鴻蒙才是華為手機的完全體形態。

同理,時隔三年又用上麒麟芯的 Nova 12 在 HarmonyOS 4 加持下,這套軟硬件都是自研的融合想必體驗也不會差。

還有一點,搭載麒麟 9000S 的 Mate 60 拿來對比的都是友商的頂級旗艦,效能壓力也會更大,但搭載麒麟 8000 的 Nova 12 及 Nova 12 Pro 對比的也是友商的中端產品,效能上不見得會更弱,即便是從參數上來講也是能打的有來有回的。

當然,中端新平台麒麟 8000 的推出和 Nova 12 的成功釋出,是整個國產供應鏈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層層圍堵之下,能有這樣的產品完成度已經遠超我的預期了,我們還是應該要對國內產業鏈有更多的耐心和包容,這些供應鏈企業也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進步和成長的。

華為產品序列的逐步回歸,背後是整個國內電子工業的發展與進步

說實話,麒麟 8000 這個新平台來的要比我預期更早,這其實對於業內來說也算是一個驚喜,說明產業鏈中的某些難點有了進一步的攻克,供應鏈中的器件連續性問題可能也得到了相應的解決,這才有底氣把這樣一個新的平台上 Nova 這樣一個需要巨大供應量的系列。

Nova 12 的釋出,不僅是華為在中端市場的一次重磅回歸,也是華為在終端產品線上的一次完善和補齊,再加上今年手機產品 P60、Mate 60、Mate X3/X5,乃至之後的暢享系列,華為產品釋出序列已經近乎恢復正常。

從高端到中端,從折疊到直屏,從旗艦到時尚,從影像到輕薄,華為的產品序列都有了相應的覆蓋,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華為回歸後的產品序列新體系已然成型,不止手機,平板、電腦、音訊產品、智能穿戴、iot 這些智能生態產品都將會全面開花。

這背後實際上則是華為對自研技術的不斷精進與鉆研,使得華為每一代產品都有人無我有的核心自研技術,從而達成極具差異化的更好的產品體驗,這樣才能持續贏得使用者和市場。

同時華為也得益於這種重視研發的思維慣性,得以遭受重大打擊後還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迅速重新崛起。

華為會將每年 10% 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而且這其中很大一部份還是放在基礎研究和理論突破上,說白了就是前景未知,短時間看不到收益的前沿技術,這才有那麽多的獨家黑科技產生。

這三年裏,華為也將這一比例進一步提高,2020 年還是 15.9%,2021 年就已經來到了 22.4%,2022 則繼續提高到了 25.1%。註意,比例的提高不是因為分母(收入)的減少,在實際數額上也是持續增加的,2020 是 1418.93 億,2021 是 1427 億,2022 則來到了 1615 億,華為確實做到了「越是困難時期,越要重視對未來的投入」。

在華為的巨量投入背後,其實也是整個國內電子工業的發展與進步,上百家供應鏈企業與華為一起並肩作戰,這才實作了從當年被斷供的猝不及防到如今的獨立自主,從當年的國產就代表了落後,到如今部份領域已經實作了品質更高價格卻更優惠,隨便舉幾個例子——記憶體、OLED 螢幕、CMOS……這些產業中都能找到後發卻領先的國產之光。

微電子產業是整個消費電子行業乃至現代資訊科技的基石,國之重器之一的芯片也是這其中的一環,華為、海思乃至國內其他微電子產業內的同誌們在芯片方面的突破讓我們看到了曙光,搭載麒麟平台的華為手機業務的復蘇就是最明顯的訊號。

小結

短短幾十年,我們學遍了世界上的強大國家,地球上的先進企業,歷經了非凡的曲折,國人奮起直追,終於能與世界級的企業領袖齊肩,這其實就是華為所代表的國內自主工業最大的成就。

或許某些方面還沒趕上,但是我覺得已經無關緊要了……

——於時間上來看,這只是生命周期很短的一款產品,不斷改進的產品會很快跟上;

——於空間上來看,這是自主產業鏈用以與國際產業鏈競爭的核心技術,代表著自主工業的最高水平糊未來。

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待到華為全面回歸之時,便是國內產業鏈的一次來之不易的階段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