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時報】2月2日文章,原題:「其他地方」為何正在拒絕西方 隨著巴以沖突進入第四個月,中東和全球南方的許多人都對持續的軍事行動以及西方政府對戰爭的堅定支持感到震驚。對他們來說,西方有些人對戰爭破壞程度的漠不關心再次證明,阿拉伯人的生命在西方領導人看來何其廉價。對那些經歷過冷戰且目睹過西方列強如何對待後殖民國家的人而言,最近的事件是一種歷史重演。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主要是英國,一直奉行幹涉主義、軍國主義和反民主的外交政策,這在很大程度上罔顧中東人民的利益。
美國向中東領導人提供了一種零和選擇:要麽加入西方領導的地區防務聯盟並向全球資本開放經濟,要麽被視為敵人。上世紀50年代初,當穆罕默德·摩薩德成為伊朗民選總理並將該國的石油國有化時,美國中情局和英國軍情六處策劃了一場政變,並讓伊朗國王取而代之。這種自私自利的幹預阻止了伊朗的發展。
與之類似的是,上世紀50年代,埃及領袖賈邁勒·阿杜·納賽爾成為埃及總統,他認為加入西方領導的防務協定不符合埃及的利益。為了羞辱並迫使他下台,美國和英國取消對尼羅河大型專案阿斯旺高壩的支持。這導致1956 年發生了幾乎引發一場世界大戰的蘇伊士危機(又稱「第二次中東戰爭」)。最終,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國家最受歡迎的領導人成為西方的死敵。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在其他地區采取此類高壓手段,同時,西方官員一直聲稱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的結合與民主不相容,並將此當作他們在中東開展新帝國主義行徑的借口。
奧巴馬是首位暗示采取不同方法的美國總統。2014年,他在西點軍校發表演講,批評美國總是處於戰時狀態的立場以及「先開槍後提問」的傾向。他聲稱,美國在該地區犯下代價高昂的錯誤,因為「動輒在不考慮後果的情況下匆忙采取軍事冒險——沒有為其行動獲得國際支持和合法性,沒有向美國人民坦白交代所需的代價。」可悲的是,奧巴馬的清醒看法似乎在拜登身上消失了,拜登屬於冷戰一代的美國領導層。在去年10月以前,拜登幾乎從未對巴以局勢花費時間或給予關註。他欣然接受巴勒斯坦人的現狀,專註於擴大【亞伯拉罕協定】的企圖(【亞伯拉罕協定】是2020年9月以色列、阿聯酋和巴林在美國白宮簽署的協定,旨在使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兩國的關系正常化——編者註)。
自去年10月7日以來,西方既沒克制也沒努力思考當前戰爭的後果。相反,拜登及其歐洲盟友一味支持以色列全面進攻加沙。即使平民死亡人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人道主義危機日益嚴重且世界各國政府呼籲停火,美國政府仍未表現出進行幹預以制止流血事件的意願。與此同時,美英兩國正再次卷入該地區,如今的中東比其現代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更不穩定。西方的中東戰略是一大敗筆,這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拖累整個世界。(作者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系學教授法瓦茲·吉爾格斯,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