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後來,陳毅會被人詬病不會打仗?而且在授銜時也有人提出過此類的質疑,說他不會打仗是把他與粟裕、林彪和彭總對比,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陳毅能領導紅軍在南方遊擊三年而沒有被打散,要說他打仗能力不行是不公平的。
要知道陳毅在抗戰時期也是取得經典戰役的勝利
- 黃橋戰役:1940 年 10 月,陳毅和粟裕指揮新四軍在江蘇泰興黃橋地區,以 7000 人的兵力戰勝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 3 萬余人,取得了黃橋戰役的勝利。
- 皖南事變:1941 年 1 月,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和所屬皖南部隊遭到嚴重損失。陳毅在事變後重建新四軍軍部,並領導部隊繼續進行遊擊戰爭。
- 車橋戰役:1944 年 3 月,陳毅和粟裕指揮新四軍在江蘇淮安車橋地區,以較小的代價殲滅日偽軍近 1000 人,取得了車橋戰役的勝利。
給後人留下話柄的是解放戰爭初期,陳毅出師不利,弄了一個六戰一勝的戰績,戰爭的不利的責任不能全怪在陳毅的身上。
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之後。蔣介石兵分四路,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一時間,這片剛剛迎來短暫和平的中華大地再次硝煙四起。
危難之際,中央和毛主席親自點兵,陳毅前往山東野戰軍主持大局。可始料未及的是,山東當地的老資格將領,卻對陳毅的到來並不買賬。
當這位在軍中元老級別的人物帶著毛主席的指示上任時,竟然出現了指揮不動的情況。
所以幾個月下來,陳毅指揮作戰六戰五敗,連兩淮之地也拱手相讓。這樣一來,山東諸將領對他更加不滿,由此形成了惡性迴圈,甚至有些地方還傳出了陳毅不會打仗的說法。
很快,訊息就傳到了中央毛主席的耳中,面對山東的不利戰局,陷入苦悶的不僅僅是陳毅人,坐鎮中央指揮部的毛主席也很快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幾日之後,陳毅收到了一封毛主席從中央發來的電報,決定派當年令蔣介石聞風喪膽的紅四方面軍統帥。曾在山東指揮八路軍第一縱隊的徐向前前往山東負責魯南前線的作戰指揮,而這一舉動無異於是「臨陣換帥」。
為什麽說陳毅在山東戰場的原因並不全在他個人。
首先,當時陳毅手中並沒有多少本錢,早在此前,山東原有部隊就抽調出3/4兵力趕赴東北戰場,八個主力士只剩下兩個。
到了解放時期,陳毅東拼西湊也只有7萬野戰軍,而國軍又來勢洶洶,國軍一時間難以招架。
其次就是先前提到的一點,山東各方將領在當地盤踞已久,對於陳毅這個直接空降最高位的主帥,他們是聽而不從,也就造成了陳毅指揮不動人,集中不起兵力的尷尬局面。
那麽,陳毅如何面對即將被換帥的命令呢?
毛主席軍令下達之後,陳毅並沒有自怨自艾。接連采取了三招動作,及時挽救了山東戰場的局面。
陳毅的第一個動作就是致電毛主席,歡迎徐向前前來指揮,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胸懷。
由於身體健康原因,徐向前一直未能成行。
陳毅的第二個動作,給全體官兵寫信。他主動自我檢討、承擔責任的行為大大鼓舞、團結了軍中將士們的事情。
而接下來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招,陳毅與華中軍區幾位司令開會,首先提出了山野、華野兩軍合並的問題,軍事上由粟裕多操心,並且將此事上報給了毛主席。
出於信任,毛主席最終還是沒有換掉陳毅。命他擔任兩軍總指揮,但同時又將軍事指揮權托付給粟裕。
毛主席緊接著做出了一個古今中外罕見的人事安排,十月十五日電達陳毅、張鼎丞等人:
「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指揮。」
【毛澤東軍事文集】三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頁。
誰也讀得懂,大政方針必須集體決定;戰役指揮由粟裕全權負責,陳毅事實上成了「決定」「大政方針」時的會議召集人。
兩個月後,合並成華東野戰軍的山東、華中部隊在副司令員粟裕全權指揮下首戰告捷。
而兩軍合並之後打的第一個勝仗就是蘇北戰役,成為華東戰區第一個轉折標誌
這個史稱宿北戰役的大捷,全殲蔣軍整編六十九師兩萬三千人,成為七戰七捷後又一徹底的殲滅戰。華東戰局開始扭轉了。
而接下來的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陳毅和蘇玉黃金搭檔,打出了一個又一個經典而又漂亮的大勝仗。
所以,陳毅元帥不僅打仗很厲害,而且格局高氣度大,具有一個絕對的革命者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