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3日電 題:為何要用文明視角理解中國人權?
——專訪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魯廣錦
中新社記者 曾靜寧
![](https://img.jasve.com/2024-1/fc1b843a206eab12509c6a9913415798.webp)
日前,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魯廣錦主持,吉林大學多名老師參與撰寫的新書【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正式出版,在中國學術界開啟了從人權文明視域系統研究中國人權的先河。什麽是中國式人權文明?為什麽要從文明的角度認識、理解中國人權?魯廣錦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中國提出了「人權文明」「中國式人權文明」等概念。您認為什麽是中國式人權文明?與西方的人權文明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魯廣錦:中國提出「人權文明」這一概念話語,是近年來的事情。2021年6月,中國政府在【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白皮書中寫道,「中國共產黨的100年,創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奇跡,譜寫了人權文明的新篇章。」這是中國官方文書第一次使用「人權文明」這一概念話語,標誌著中國開始從一個新的高度認識人權的重要意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2021?南南人權論壇」的賀信中提出,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在致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的賀信中,習近平主席指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透過對話凝聚共識,共同推動人權文明發展進步。這是中國領導人對人權在人類文明中方位的明確表達。
2021年底,我和研究團隊開啟名為「中國式人權文明新形態研究」。這在中國的人權研究中還是第一次。經過研究,我們認為,中國式人權文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人權文明,既有人類人權文明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https://img.jasve.com/2024-1/d2dc3f47baa18e75a217876d8e8e5e84.webp)
2023年6月15日,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教授魯廣錦進行大會發言。蔣啟明 攝
具體到中國式人權文明與西方人權文明的關系,應該說兩者都是人類人權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在維護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上有著共同的追求,但在如何實作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方法和途徑上,兩者又有著許多不同。中國式人權文明強調集體主義的東西多一些,西方人權文明強調個人主義的東西多一些。中國式人權文明與西方人權文明的這種不同是由各自的文化傳統、現實國情和人民需要所決定的。
![](https://img.jasve.com/2024-1/fa17c1815a84be09bf60b3376ca42d86.webp)
【中國式人權文明概論】,商務印書館2023年版。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如果說中國式人權文明是一個近年提出的概念,那麽,中國歷史上存在人權文明嗎?它是如何深化和演變的?
魯廣錦:宋太祖趙匡胤問大臣趙普「天下什麽最大?」趙普回答說「道理最大」。透過工作實踐和研究,我們認為,人權就是個大道理。
之所以把人權視作大道理,一是因為它關涉人之存在、人之解放、人之保障和人之發展;二是因為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是現代文明的價值基礎和基本精神;三是因為它具有普遍性,是國際道義的高地。
從中國歷史的發展看,中國的人權道路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在古代的中國。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重人、尊人、愛人的思想。孔子的「仁者,愛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的「民為貴」,荀子的人「最為天下貴」,墨子的「兼相愛」,都表現出對人的呵護與關懷。中國古人還有「萬物之中,以人為貴」「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理天下者,以人為本」等話語,強調人的重要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具有人權意識的思想,對古代的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人類人權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第二階段在近現代的中國。1840年後的中國發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西方人權觀在變局中傳入中國,但由於中國傳統文化自主性很強,使得「自然權利」和「人權」這些概念被轉譯成了「天賦人權」和「民權」等具有中國本土文化色彩的人權概念話語。近代西方人權思想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的傳播,但表現出明顯的水土不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把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構建起了新民主主義人權理論,堅持反壓迫、反剝削,堅持爭民主、爭平等、爭自由,以實作中華民族獨立、中國最廣大人民的翻身解放為政治目的。
第三階段在當代的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歷經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總結團結帶領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經驗,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中國式人權文明的基本點包括: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和平等共享人權,不斷實作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堅持人權的人民性,強調人權不是一部份人或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廣大人民群眾享有的普惠性人權,努力讓人民成為人權事業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促進者、受益者;第三,堅持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努力在發展中保護和促進人權,不斷增進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四,堅持人權是歷史的發展的,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不斷提高各項人權保障水平,努力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第五,堅持推進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https://img.jasve.com/2024-1/b79fa4e798dbc226deed99066d15dd43.webp)
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落幕後,當地多個競賽場館及相關體育場地設施向民眾開放。圖為市民在杭州體育館打羽毛球,該館曾承辦亞運會拳擊賽事。王剛 攝
中新社記者:【世界文明史】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從全球視野看,當前中國式人權文明處於什麽位置?或者說,國際社會應如何看待中國人權?
魯廣錦:毋庸諱言,愛德華?伯恩斯等西方學者撰寫的【世界文明史】是以西方中心主義的立場來審視世界文明史。此書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版,並經多次修改和再版,影響較大。盡管該書沒有明確使用「人權文明」這樣的概念,但作者已經把人權納入人類文明史的範疇來考察分析。在談到撰寫此書的初衷時,作者曾表示,「如果說這種敘述方法背後隱含有某種哲學傾向的話,那麽它源於這樣一種認識,迄今人類的進步大多產生於智力的進步和對人權的尊重,其中含有未來更加美好這一主要希望。」這樣的判斷為拓展我們對人權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作用提供了幫助。
關於中國式人權文明的歷史方位,總體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現代力量,創造了人權文明新形態。中國式人權文明是對人類人權文明的一次創新發展,是人類人權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開辟了人權文明新境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有著獨特文明傳統的東方大國,中國式人權文明無疑對人類人權文明的發展有著重要啟示。
![](https://img.jasve.com/2024-1/a4fcc71654bc29ea5a039af751455234.webp)
2024年1月1日,民眾在重慶解放碑步行街跨年迎新。何蓬磊 攝
人權首先是一種本土文化的建構。一國選擇什麽樣的人權模式,自然是由一國國情和人民需要所決定的。同時,人權又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這就必然存在著各國相互借鑒的問題,在這種相互借鑒的過程中,產生了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反過來又對各國人權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權的普遍性原則並不是某種文化或某個國家的產物,而是人類優秀文明交流互鑒的成果,應屬於全人類。人權文明的發展如同人類文明的發展,既有多樣性,又有共同性,多樣性蘊含著差異性特點,共同性體現著普遍性原則。
![](https://img.jasve.com/2024-1/2282b155b77e324f1dbeabc937722d49.webp)
雲南昆明市民在大觀河邊餵紅嘴鷗。劉冉陽 攝
【世界人權宣言】問世以來,它的生命力,正是在於其寶貴的文明包容性精神。如果沒有多種文化或文明背景起草者的參與,沒有不同文化或文明間的包容借鑒,就不可能有這份【宣言】的問世。
從人權文明的視域來理解人權,人權應該屬於全人類,而不應把人權再簡單看成是一個西方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底氣。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從人權文明的視域來把握人權,能夠更好把握中國人權與世界人權的關系,在遵循人權的普遍性原則的基礎上,更好地向世界貢獻中國人權智慧、中國人權方案和中國人權力量。(完)
受訪者簡介:
![](https://img.jasve.com/2024-1/45dd57c3884b68c74f25f1169e6cae4c.webp)
魯廣錦。張朔 攝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吉林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法學博士,曾任中宣部人權事務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