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省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員胡震從事深海潛水艇技術與研發工作近30年,但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還是「新面孔」。「過去做科研只需要盯著一個專案使勁就行,但政協委員建言資政不一樣,要提到‘點子’上,得先摸準行業特點,找出‘看不見’的難點堵點。」
第一次建言獻策,胡震選擇自己最為熟悉的領域——深海領域技術裝備。「那會兒,我口袋裏時刻裝個小本,碰到合適的機會和相關人士就見縫插針地討論一下。」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深入調研,他建議加快啟動深海裝備重大專案,持續支持深海裝備「國造國配」,擴大首台(套)等優惠政策對深海裝備領域的支持範圍,加快自主配套產品的推廣套用,推動相關裝備產業的形成。
在不斷探討和聽取各方意見中,對於怎樣當好政協委員,胡震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在他看來,委員的知情權和話語權背後,更多的是責任——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大國重器,不可能一蹴而就。提案也是一樣,得有翔實的調研、精準的數據和可行的對策作為支撐。」去年年中,胡震的第一份提案得到科技部的回復。「這對於中國未來構建深海作業體系或將產生有利推動。」胡震說。
履職不易,履好職更難。不過相較於當選之初,胡震已從容許多。「在作為委員履職時,一些科研合作的金點子有時會在不經意間迸發出來。」胡震舉了個例子,在一場研討會上,同為科研領域的一位委員提出航天火箭落地困難問題。「為什麽不能試試海上回收呢?」在胡震的一個提議下,兩家院所開始積極交流,看似「不搭邊」的航天與深海有了新的合作發展方向。
當選政協委員後,胡震深感自己的眼界更加寬闊,「這兩年我深深感受到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進步,也能第一時間了解到各類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好政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海上新質生產力,將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之一,這也讓胡震幹勁十足,「作為科技領域的委員,我們更要沖鋒在前、向海圖強,早日實作駛向深藍的夢想。」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珺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