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韓戰3年期間,美軍到底傷亡多少?陳賡說出真實數據
抗美援朝戰爭,是二戰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自1950年6月25日爆發至1953年7月27日簽署【北韓停戰協定】,歷時三年有余。在這漫長的戰爭歲月裏,中朝兩國軍隊在裝備明顯不及對手的情況下,展現了頑強奮鬥的堅韌精神,克服了諸多困難,給予對手沈重的打擊,造成數百萬的死傷。
戰爭的殘酷也波及到了美軍,作為主要交戰方之一的美國,在這三年中也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對於這一傷亡數碼,一直以來存在著爭議,各方觀點不一。在一次講話中,中國的陳賡大將曾明確指出,傷亡人數。那麽到底是多少呢?
美軍在北韓戰場投入了龐大的兵力,包括一些備受崇敬的「王牌」部隊,如騎兵第一師、陸戰第一師、美軍第七師、航空兵第四聯隊等。總計54萬人參與其中,形成了龐大的聯合國軍力量。同時,來自十幾個國家的聯軍也派出數十萬軍隊加入這場戰爭。
在與中國人民誌願軍的首次遭遇戰中,美軍表現糟糕,陷入措手不及的境地。由於誌願軍的裝備相對落後,美軍未能遭受全軍覆沒。在隨後的戰役中,誌願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采用夜襲和穿插戰術,成功將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並一度占領漢城,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為後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基礎。
陳賡大將,作為我軍高級將領,深諳北韓戰場實際情況。他在演講中提到了美軍的傷亡情況,聲稱「美帝主義至少死了30萬人以上,可他們自己卻謊稱只有這個數碼的一半不到。」這一說法在國內得到了認可,因為我軍在戰場上一向遵循紀律,不誇大不瞞報,所以陳賡大將的數據被認為相當可信。
美國對這一數據的統計卻與之相悖,將傷亡數碼大大縮水。在國內,也有親美人士對陳賡大將的說法表示質疑。
韓戰的傷亡數據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美國公布的數據與其他國家的統計存在顯著的不一致,引起了廣泛的疑慮。根據美國自己的統計數據,他們聲稱在韓戰中有36574名軍人陣亡,103284人負傷,7926人失蹤,4714人被俘。這一數據是美國官方最新釋出的,與此相對比,一些軍事歷史學者提到的30萬以上的傷亡數據相差甚遠,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實際戰爭情況的質疑。
從美聯社於1953年公布的檔案中可知,當時美韓聯軍減員總人數為147萬,包括死亡、受傷、失蹤以及被俘人員。隨著戰爭結束和時間推移,美國公布的數碼逐漸減少,似乎讓人難以理解。這引發了一些戲謔的猜測,有人戲稱是否是因為美國人具備復活術,能夠在戰後原地滿血復活,從而使自己的傷亡數碼變得更加漂亮一些。
實際上,這涉及到美軍與其他國家在統計戰損數據上存在的差異。美軍為了呈現更為「美好」的形象,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統計手法,使得其傷亡數據相對較低。這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導致了公布的數據存在巨大差異。
這種差異不僅僅是技術和方法上的,更反映了各國在戰爭記憶和宣傳中的不同態度和取向。這一差異使韓戰的歷史更加復雜,也使得人們對於戰爭真相的認知變得更為挑戰性。
為了粉飾自身的傷亡數據,美國政府在韓戰期間采取了一系列嚴格的統計限制,以確保美國人不至於無法面對和承受巨大的傷亡數碼。這些限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在審視韓戰中的傷亡數據時,我們必須深入了解陣亡的定義和認定標準,這對於解析各國公布的數據差異至關重要。美國對於陣亡的定義非常嚴格,僅有在與敵人正面交戰並被敵方火力直接擊中、當場死亡的情況下,才能被認定為陣亡。這一標準的嚴苛性,使得美軍的陣亡人數相對較低。
其次,美國對於陣亡的標準還要求士兵在執行戰鬥任務而非後勤等任務時死亡,才能符合陣亡的定義。這意味著那些在非戰鬥任務中喪生的軍人,即便為國家付出了生命,卻不會被計入陣亡人數。這種細致的分類方式使得傷亡數據更為精準,但也可能導致實際戰爭代價的低估。
美軍的這種常規操作在維護許多美國人的福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這樣的高標準也在情理之中。這也使得在戰後統計中,一些因非敵軍火力而死亡的情況難以計入陣亡名單,例如因為踩地雷或被石頭砸死等意外身亡的情況。
在北韓戰場上,不僅有美軍,還有許多韓軍被充實到美軍的作戰序列中。但令人疑惑的是,盡管韓軍作為主力部隊取得戰果,這些傷亡卻不算在美軍賬上。很多時候,當韓軍遭受巨大傷亡後,美軍卻從其他韓軍部隊調來人手,充實到自己的部隊中。這種模糊的歸屬關系使得這些士兵究竟是美軍還是韓軍成為一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而對於中國誌願軍和北韓人民軍來說,他們所面對的是美軍的番號,即便這個番號的部隊主要由南韓人組成,也被當作美軍來對待。因此,在我軍進行戰後統計時將其視為美軍並不會引起任何問題。整個韓戰中,韓軍的傷亡達到70萬以上,其中相當一部份成為了美軍作為替死鬼的犧牲者。
美軍在歷次戰爭中的戰鬥傷亡數據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擾的謎題,尤其是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雖然美軍在這些沖突中扮演著主導角色,但實際上,他們更傾向於委托當地的代理人上前線執行任務,這成為了美軍自二戰以來一直以來的作風。
在韓戰中,美軍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但真正直接投入激烈戰鬥的卻是當地的代理人,如韓軍等。美軍雖然在決策和指揮層面發揮了主導作用,但戰鬥實際上是由當地代理人承擔的。這種分工使得在統計戰損時,美軍的數據更加復雜和模糊。
類似的情況也在越南戰爭中出現。美軍在越南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兵力,但實際上,絕大多數的戰鬥是由南越軍隊和其他地方的代理人完成的。美軍更傾向於提供後勤支持、空中支援以及決策層面的參與,而非直接踏足戰場。
這種「代理人作戰」的策略導致了美軍戰鬥傷亡數據的不透明性。很多戰鬥傷亡都無法準確追蹤到美軍本身,因為他們在實際戰鬥中的參與程度相對較低。這樣的作風也引起了關於美軍真實傷亡情況的質疑,使得統計數據更加模糊和復雜。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的戰鬥傷亡數據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