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社論」最高法的提醒:環保整頓,別忘招商承諾

2023-12-29新聞

「因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需要改變招商引資承諾、協定的,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進行,並依法對市場主體受到的合法損失予以補償。」

一則「招商之後又遭遇環保整頓」的常見小案,被編進了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人民法院服務保障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行政訴訟典型案例。「小案不小」,小案背後可能是正當的權利被熟視無睹,可能是常識被復雜的學理所遮蔽。

2002年,某區人民政府透過招商吸引甲公司在當地水庫經營獨木舟激流回旋專案,公司也獲得用地規劃等特許,之後承辦過若幹賽事專案。但是,2017年8月,相關環境保護部門發出通知,認定甲旅遊公司經營的水上專案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育區核心區及實驗區,責令該公司在收到通知之日起7日內立即關停,對河道實施生態修復。經營了十幾年的水上專案,一夜之間變成了非法專案。2019年4月,甲公司向某區人民政府提出補償申請。某區人民政府未作出書面答復。

一邊是青山綠水的生態紅線,一邊是企業經營的無妄之災,顯然這不應該是0和1之間的博弈。在二審法院的主持下,甲公司與某區人民政府自願達成調解協定,結束經營並獲得了補償。

誠信社會,政府首先要講誠信,才能為經營主體提供穩定的社會預期。「在招商引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活動中,行政機關應當遵循誠實守信原則,依法踐行對投資企業作出的承諾。」確實,因為環保、生產安全、勞動保護等標準提升的原因,導致政府改變當初的招商承諾就應當予以補償。

當初的招商承諾是對的,現在的環保整治也是對的,投資人又錯在哪裏了?是不該信任了當初的承諾,還是不該在當地投資?將心比心,不能讓合法的經營者承擔下所有的損失。給予合理的補償,這才能讓投資人吃下一顆定心丸,也是政府延續誠信的表現。這正是這起「小案」入選最高法典型案例的意義,這個案子也被放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高度之上。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了【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全國統一大市場,不能被行政命令人為分割,更要構建市場穩定預期,讓市場主體敢於投資,成就「長期主義」,而不是短期的急功近利、竭澤而漁。

法治是社會的穩定器,司法裁判是社會矛盾的終局性解決方式。人民法院把「監督就是支持、支持就是監督」貫穿行政審判始終,政府的招商承諾要加上法治的保險,法治要發揮穩預期、利長遠、固根本的作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