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印度高超音速導彈試射成功:導彈頂著發射筒蓋飛出,全球罕見奇觀

2024-11-19新聞

印度 LR-AShM 導彈試射成功,印媒集體歡呼。

11 月 16 日,印度成功試射 LR-AShM 導彈,印媒一片歡騰,紛紛將其稱為重大突破。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宣布此次試射成功,國防部長辛格也形容這是重要裏程碑,令印度躋身具備高超音速技術的國家之列。

多個印媒不吝華麗辭藻地報道,聲稱這種高超音速導彈以超過 5 馬赫的速度飛行,具有像喜馬拉雅雪豹的隱身性和雜技演員的機動性,敵方完全無法攔截。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這款導彈在發射時竟然頂著發射筒蓋出去了,這一奇觀引發了眾多質疑。正常情況下,導彈發射時發射筒蓋子應先開啟,而此次意外情況要麽是發射程式出現故障,要麽是操作人員忘記開蓋,暴露出印度導彈研發和操作中可能存在嚴重的技術或管理問題。

導彈發射的奇特現象

印度此次導彈試射,頂著發射筒蓋飛出的畫面確實令人震驚,堪稱全球罕見奇觀。有文章指出 「導彈出膛後沒能將發射筒蓋板擊碎,反而頂著蓋子飛行非常與眾不同,很顯然頂著飛盤升空說明技術還缺點火候」。這種情況在國際導彈發射史上極為罕見,讓人不禁對印度的導彈技術產生深深的疑問。

從技術層面來說,正常的導彈發射程式應該是在發射瞬間將發射筒蓋順利開啟或擊碎,以確保導彈能夠正常升空並進入預定軌域。而印度此次的操作,仿佛是一場意外的 「表演」,讓全世界看到了印度在導彈技術上的不成熟。

這一奇特現象引發了廣泛的對印度導彈技術的質疑。首先,從工程設計角度來看,連最基本的發射筒蓋子問題都未能妥善處理,不禁讓人對其整體技術水平產生懷疑。正如網絡中提到的 「雖然該導彈采用了冷發射技術,這確實是現代導彈常用的發射方式,但連最基本的發射筒蓋子設計都未能妥善處理,不禁讓人對其整體技術水平產生質疑」。

這一細節問題反映出印度在導彈技術方面可能存在設計缺陷、操作不規範或者質素控制不嚴格等問題。其次,從技術本質來看,這款所謂的 「高超音速導彈」 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

現代高超音速導彈需要具備滑翔飛行、機動變軌等關鍵特性,而印度這款導彈在這些方面表現不足。例如,沒有采用高超音速導彈特有的雙錐體或乘波體結構,同時也沒有超燃沖壓發動機,在機動變軌能力和突防能力方面存在極大不足,彈道軌跡單一更容易被攔截。總之,印度此次導彈試射雖然引起了一時的轟動,但頂著發射筒蓋飛出的奇特現象卻暴露了其在導彈技術方面的諸多問題,讓人對其真實的技術實力產生了嚴重的質疑。

LR-AShM 導彈的類別之謎

從目前對高超音速導彈的分類來看,主要有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和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兩大類。然而,印度的 LR-AShM 導彈卻難以歸入這兩類中的任何一種。首先,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通常采用超燃沖壓發動機,具有明顯的進氣口設計,如頭部軸對稱進氣口類似於布拉莫斯的頭部進氣,或者兩側、四周的進氣口類似於 YJ - 12 導彈的四條進氣肋。

但 LR - ASHM 導彈的結構中並沒有這些進氣口特征,因此可以確定它不是吸氣式高超音速導彈。其次,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的彈頭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主要分為乘波體滑翔高超音速彈頭和軸對稱滑翔高超音速彈頭。乘波體模式類似中國陸基發射的 DF - 17,彈頭像一片沖浪板;美軍空射版 ARRW 也屬於乘波體型。而軸對稱則類似於美軍陸基版的 LRHW。但 LR - ASHM 導彈的彈頭既不是乘波體也不是軸對稱,甚至沒有像 DF - 15 那樣的彈頭小翼,末端機動能力有限,因此也不屬於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

LR - ASHM 導彈屬於兩節火箭推進結構,一節火箭為固體火箭助推器,在空中完成加速後會被丟棄,二節火箭繼續推動導彈前進。從結構上看,這種兩節火箭發動機均為內建氧化劑和燃料的火箭發動機類別,沒有吸氣式高超音速發動機所需要的進氣口,也沒有滑翔高超音速導彈應有的彈頭特征。

其彈頭部位有熱防護罩、雷達、彈頭與彈載電腦與電子器材,但沒有小翼控制,若要末端機動,要麽利用二節火箭發動機的氣動翼面進行滑翔增升與控制機動,要麽采用彈載 RCS 小發動機維持方向。

然而,這兩種方式都存在明顯的問題。利用二節火箭發動機的氣動翼面進行高超音速滑翔不僅不適合,還可能因激波加熱導致機翼熱熔毀、強度不足脫落或引發彈體共振等問題。而采用彈載 RCS 小發動機維持方向雖然成本較低,但控制復雜且精度較低,不太適合用在反艦彈道導彈上。因此,LR - ASHM 導彈在分類上存在很大爭議,既不符合印媒認為的高超音速導彈說法,也不完全符合 DRDO 對反艦彈道導彈的定義。

獨特的 「滑翔」 方式遭質疑

印媒聲稱印度 LR-AShM 導彈的二節火箭發動機的四片航向穩定彈翼被用來作為高超音速滑翔增升,這一解釋引發了廣泛爭議。眾多軍事專家對此表示質疑。例如有文章指出 「印度高超音速導彈本質上,更像一款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完全依賴於火箭動力驅動,並沒有乘波體等先進技術加持」。這種將常規的航向穩定彈翼用於高超音速滑翔的方式,在全球高超音速導彈領域可謂前所未見。

在高超音速條件下,這種利用二節火箭發動機彈翼進行滑翔的方式存在諸多不可行性。首先,這種彈翼原本是用於穩定航向的,在高超音速飛行時,不但對升力沒有特殊用途,反而會因為激波加熱導致機翼熱熔毀。正如素材中提到的 「試射影片中顯示的導彈‘扣蓋發射’設計不僅影響氣動效能,也反映出其研發細節的粗糙程度。

在高超音速條件下,這種彈翼可能因激波直接打在機翼上造成強度不足脫落或者因為激波引發的沖擊造成彈體共振」。

其次,高超音速飛行對導彈的氣動外形和結構強度要求極高,而這種臨時改變用途的彈翼很難滿足這些要求。相比之下,真正的高超音速導彈,無論是采用乘波體彈頭還是超燃沖壓發動機,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大量試驗驗證的,能夠在高超音速條件下實作穩定飛行和高效機動。印度這種獨特的 「滑翔」 方式,在技術上缺乏可行性和可靠性,更多的是一種為了達到所謂高超音速標準的 「變通作法」,難以真正具備高超音速導彈的實戰能力。

制導命中的疑問

彈道導彈命中運動目標的要求極高。導彈發射後,目標可能向任何方向運動,如目標以 32 節的速度行駛,10 分鐘就能駛出約 10 千米。要實作對運動目標的命中,導彈必須有末端探測與制導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地軌域衛星取得的最新數據透過數據鏈制導,也可以透過彈頭的雷達發現並自導。然而,這兩種方式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經過高超音速飛行的彈頭會產生高溫,這會讓大部份在常溫下良好透波的材料在高溫下效能大打折扣,美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在這方面就面臨著重大障礙。印度真的比美國還厲害,解決了這個問題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答案似乎並不樂觀。印度在衛星導航等領域雖然有一定的進展,但與美國等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其次,實戰中要實作對運動目標的命中,需要一個地軌域衛星星座 24 小時不間斷掃描地球表面,並且每一點的重訪時間不能太久,否則數據更新不及時就無法使用。中國用了十幾年時間建成了這個地軌域衛星星座,而印度是否建成了呢?

印度構建了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如 IRNSS,但與中國的衛星星座相比,在覆蓋範圍、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可能還存在不足。例如,IRNSS 是一個區域導航系統,主要覆蓋印度及南亞周邊 1500 千米以內區域,定位精度優於 20 米。而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則是全球覆蓋,定位精度更高。此外,印度的衛星導航系統在面對高溫等惡劣環境時,其效能也可能受到影響。

文字遊戲下的機動命中

印媒聲稱 「導彈成功進行末端機動,並高度精確地撞擊目標」,這一描述看似令人驚嘆,但仔細分析卻充滿了疑問。從字面理解,似乎導彈展現出了強大的機動能力並準確命中目標,但這種描述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有觀點指出,這更像是一種文字遊戲,因為它沒有明確說明導彈的機動是在何種情況下發生的。

關於導彈的機動到底是程式設定還是因目標機動而產生,存在很大的爭議。如果是程式設定的機動,那麽這與真正意義上的因目標機動而進行的調整有著本質的區別。程式設定的機動往往是預先設定好的動作,與目標的實際運動情況可能並不完全匹配。

而因目標機動而產生的調整,則需要導彈具備即時監測目標位置和運動狀態的能力,並能夠迅速做出反應。從目前印度 LR-AShM 導彈的表現來看,很難確定其機動是屬於哪種情況。一方面,印媒的描述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表明導彈是因目標機動而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考慮到印度在導彈技術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發射時頂著發射筒蓋飛出、在高超音速導彈類別上的爭議以及制導命中的疑問等,讓人對其是否具備因目標機動而進行調整的能力產生懷疑。

例如,在網絡上中,有對印度其他導彈試射情況的分析,如印度意外向巴基斯坦發射導彈事件,暴露出印度在導彈技術和管理方面的不足。這也讓人對 LR-AShM 導彈的真實效能產生更多的質疑。綜上所述,印度 LR-AShM 導彈所謂的 「機動命中目標」 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其背後的真相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