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一種「先享後付」的消費模式在預付費行業悄然興起,但一些消費者卻在網絡上吐槽,這種「先享後付」聽著好聽,實際上卻是套路滿滿。
央視記者體驗「先享後付」服務時,遭遇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消費誘導行為,相關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很直白地告訴記者,這種「先享後付」的消費金融模式,可以逃避國家對預付行業的監管。
所謂的「先享後付」就是讓消費者先享受服務,然後再付錢,透過一紙協定約定消費者像「辦卡」一樣在商家連續消費,但費用透過繫結支付軟件,後續強制扣款,分期結清。這種消費模式,如果能夠規範操作,真正做到「先服務再付款」,對於消費者而言其實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可以享受到比較優惠的價格,另一方面也不用擔心預付費之後商家卷款跑路。
但是,實際上很多商家推廣的「先享後付」,完全不是那麽回事。許多消費者原本只想進行適當的消費,但在商家行銷話術和推銷策略的誘導下,不僅被辦理了高額套餐,還被連哄帶騙地簽署了長期分期協定。更惡劣的是,一些商家在簽約過程中,擅自操作消費者的手機,完成簽約流程,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背負了長期債務。
由於消費者的個人資訊在這一過程中,被支付介面繫結,一旦有消費糾紛發生,消費者想要終止履約就要交違約金,還只能求助商家從後台解約。如果不解約,哪怕商家跑路了,錢還是會被一直劃扣,簡直比「預付卡」更不靠譜。這些商家的行為不僅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更是對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嚴重侵害。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往往難以判斷商家的真實意圖和產品的真實價值,從而做出了不利於自己的消費決策,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經濟負擔,還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財務風險。
這種消費模式之所以迅速蔓延開來,是因為部份支付軟件的平台認證服務商,為了謀取利益,將其包裝成一種利於商家的行銷手段,大力發展下級代理,為沒有資質的公司「貼牌」,從而賺取「中間費用」。為了盡可能地發展更多客戶,這些服務商便引導商家用盡手段,去規避自身的法律風險,卻讓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透支了錢包和信用。由於「先享後付」兼具預付卡、信用卡分期及信用貸款的特點,其法律地位尚不清晰,導致現有法規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約束。一些代理企業將核心業務層層外包,導致監管機構難以追蹤到真正的營運主體;同時,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和透明度,消費者很難辨識潛在風險,也讓監管部門難以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部份企業正是看中這一點,刻意設計了整個「先享後付」的流程,助長了不法商家的違規行為,形成了逃避管控的灰色地帶。
「先享後付」模式中的違法違規亂象,必須得到及時有力的遏制。首先,監管部門應明確「先享後付」的行為規範,將其納入金融監管體系的範疇,透過制定具體的監管政策和法規,明確商家的行為邊界和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措施,確保所有參與者都遵守公平交易原則,為這一消費模式的規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要加強對支付平台的監管和約束。要求支付平台加強對商家的稽核和監督,建立風險預警和處置機制,防止不良商家濫用該模式損害消費者利益。金融監管機構也應加強對市場的監控力度,及時發現並處理違規行為,除了從嚴打擊商家和代理企業的違法行為外,對支付平台的違規行為也要進行嚴厲處罰,形成震懾,以儆效尤。同時,建立健全消費者投訴和維權機制,為消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維權渠道。
消費者自身也要提升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並堅持正確的消費觀念,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合理規劃支出,牢牢地將消費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避免盲目追求短期的實惠而忽視長期風險。
「先享後付」模式給市場帶來了一定的活力,也為解決「預付卡」商家跑路難題,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唯有靠繞不開、躲不過的監管措施,及時清除亂象,填平陷阱。在保障商業效率的同時維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確保這一模式在法治軌域上健康執行。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