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睿見Economy
新浪財經2024年會暨第17屆金麒麟企業家論壇於2025年1月16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素發展。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首席顧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出席並演講。
劉世錦談到,疫情後中國經濟總體上回升向好。2023年中國GDP增速5.2%,估計2024年5%的增長目標還是可以實作的,在全球各大經濟體中還是靠前的。與此同時,中國也面臨著日益增大的總需求水平下降的壓力。
劉世錦強調,中國經濟需求不足不是投資不足,也不是出口不足,主要是消費需求不足,而消費需求不足重點是服務消費不足。因此,他提到,現階段擴大消費需求,需要找準重點和難點:一、以基本公共服務為依托,包括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社保、文化、體育娛樂、金融服務、交通通訊等發展型消費為重點的服務消費;二、以農民工為主的中低收入階層;三、以人為中心,發展權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鄉融合發展。
消費需求結構性的偏差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的?他指出,長期以來重投資輕消費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傾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滯後,這裏面是兩個問題,一個問題總體水平偏低,另外一個內部的差距比較大;城市化比重和質素偏低;和收入差距偏大有直接關系。
因此,劉世錦指出,為了穩定經濟增長,防止價格和產量短期內負向迴圈下行,有必要采取適度規模的刺激措施。但是刺激是有代價的,不是規模越大越好,非常規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通常並非最優選擇。「我們把刺激作為主要的或者長久之策並不是好辦法,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長期來看也不利於增長,防止形成刺激依賴癥。」
他強調,刺激要為結構性改革贏得時間和空間。我們要用刺激+改革的辦法,花錢建新制度,爭取在不太長的時間內解決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深層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具體來說,他提出幾點建議:
一、大力度提升以進城農民工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養老、社保、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短期重點可以由政府收購滯銷住房轉為保障性住房,或租或售向新市民提供。
劉世錦表示,住房供求關系已經由過去的總量不足的問題轉變為結構的問題,比如現在有農民工家裏面可能有200平米的小樓,一年充其量回去一次,有的一年回不去一次,一晚上沒住,一年365天,364天在城市裏面,住的是地下室,統計的時候說住房面積挺大的,但是實際的住房狀況很差。在總量過剩、價格下滑的情況下,都說房子多了,價格落了,但是仍然有大量的人群存在居住困難質素不高的問題。
同時,除了農民工之外,他建議,應該將房價偏高城市其它住房困難群體納入保障範圍。中國保障性住房體系實際是公共服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加快探索建立並完善多層次多機制的住房保障體系,一方面可以加快房地產去庫存,另一方面有助於在房價回落,相當多的家庭由於過去買了房子現在拿錢來還賬,所謂資產負債表收縮的這部份人給他們解困,讓他們能有一些資金用於消費。
二、5.5億95%是農村居民的城鄉社保基金、城鄉居民養老基金,要思考如何籌資提升水平。
「每年都有刺激計劃,現在都是以萬億為單位,比如你能不能拿出一萬億放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當中,這樣人均養老金200塊錢可以增長到600塊錢,直接把錢發到這兒,你看看擴大的內需效果怎麽樣。」
另外,劉世錦還提到,應該探索把較大規模的國有金融資本劃撥到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023年國有資本權益102萬億,國有金融資本權益30.6萬億,兩項合計132.6萬億,可以考慮分布穩妥把較大規模的國有金融資本劃撥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比如劃10萬億的國有資本金融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假定這10萬億國有資本劃撥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裏面來集中運作,它能達到7%的收益率,那一年的收入就是7000億。領200塊錢的這些人每年每個月大概能增長300塊錢,比過去的200塊錢多出一倍以上。這樣對擴大消費作用很大,城鄉居民低收入階層預防性儲蓄相當高。有數據顯示,往往收入比較多的人反而儲蓄率高,他們擔憂未來,有一些預防性的儲蓄。同時,邊際消費傾向也是最高的,把國有資本劃撥低收入人群的養老保險將會把大量預防性儲蓄轉化為現實的消費能力,直接增加消費需求。」
三、以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帶動第二輪城市化浪潮,提高城市化的比重和質素。
城市化比重相對比較低,制約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如何提升城市化比重?劉世錦指出,要以城鄉結合部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委突破口,在城鄉結合部開展城鄉居民土地權利均等化、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利用的改革試點。在符合土地用途和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允許農村宅基地在集體組織之外流轉,允許小產權房以合理方式進入市場,允許城鄉居民入市交易。可以先做一些試點,形成可行的做法和經驗之後,在更大範圍推廣。與此同時,在這個範圍之內,可以試點開征房地產稅。透過改革一方面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其中一部份收入也可以作為農民的社會保障,包括養老、醫療方面籌資,同時增加地方政府的稅收。土地資源市場化還是有空間的,還有很大的潛力。
農民可以進城,城市居民可以下鄉,給城鄉居民雙向創業、就業、置業以更大的空間,帶動中國第二輪城市化浪潮。從國際經驗來看,城市核心區一般居住人口30%左右,60%以上在核心區之外的都市圈範圍,特別是城鄉結合部範圍,中國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潛力。這個區域如果搞得好,制造業、中低端的服務業可以聚集,基建和房地產也有一定的增長空間。
「透過這種方法提升城市化比例,這樣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在這個範圍之內就可能快速增長。我們希望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中等收入群體由目前的4億人增長到8到9億,這樣中速增長期,服務消費占比就可能有較大振幅的提升。」他說。
劉世錦認為,擴大消費的問題就是一個經濟變量的調整,實際上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由來已久的重投資輕消費、重基礎設施建設輕基本公共服務、重工業化輕城市化、重城裏人輕外來人的思維方式,特別是農民工的政策導向需要變。要推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投資和出口驅動切實轉向由創新和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來驅動。加快改革解決中國消費比重結構性偏差的體制性和結構性問題,這些方面是不可回避的,也是可以立竿見影的。
最後劉世錦強調,現在推動改革特別需要提振兩台發動機,企業家和地方主要領導者的活力和創新精神。「中國式現代化一個是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各個地方的主要領導者創新精神實際也是一種企業家精神,這個也很重要。一個地方有沒有好的領導者面貌完全不一樣,這兩部份人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兩台發動機,或者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發展的兩個關鍵少數,要采取得力措施、管用的措施,提振這兩台發動機的活力和創新精神,不能躺平,不能避責安於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