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智庫機構中美交流基金會於11月15日、16日舉行「2024香港中美論壇」活動,不乏中國、美國駐對方國家大使在內的關鍵職位政治人士,以線上或線下方式出席活動,與會的兩國人員約350人。在特朗普剩余約2個月就任的節點上,該論壇活動為兩國及外界了解特朗普的政策方針,提供了切入點。曾在美國中情局負責東亞事務的前副助理主任丹尼斯·懷爾德11月15日稱,特朗普反對戰爭,美國不大會在特朗普任期內卷入新沖突。特朗普的理念在於以實力取得和平,中美兩國甚至不應有發生沖突的設想。
懷爾德透露,特朗普時期美軍軍事支出或增加5%,並將配備更多海空軍及導彈兵力。特朗普認為實力能夠阻止挑戰,而拜登的軟弱是中國、俄羅斯對與美國對抗抱有信心的原因。懷爾德也認為,拜登政府時期建立的中國、美國軍事對話機制,將在特朗普時期延續下去。
同樣參與活動的美國布殊家族成員尼爾·布殊認為,特朗普是和平主義者。尼爾也對中美兩國間可能的雙贏局面表示期許。某種程度上而言,軍事決策上的擴張與收縮,是美國政治平衡的組成部份。這一點並非特朗普的專利,特朗普的反戰人設帶有更多的輿論色彩,是美國在戰爭中遭受損失下對民意的迎合與放大。無論是美軍撤離越南、美國暫時擱置中國方向的軍事擴張後中美建交,還是美軍撤離阿富汗,背後均是擴張失利後的收縮。
在美國拜登政府於烏克蘭擴張失利,中東區域美國、以色列戰事進展艱難,台海方向「台獨」遭封鎖的境況下,特朗普的反戰是對美國收縮戰線以便止損的呼應。中美間軍事沖突風險的降低,與特朗普口中拜登的軟弱無關,而是中美兩國逐步達成軍事平衡的體現。美國承擔不了與中國沖突的損失,尋求管控局勢是多任美國政府的一致選擇,其中的關鍵節點包括。
一,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正式具備洲際打擊能力,中美兩國相互核威脅局面初步建立,兩國平等前提下的建交時機來臨。二,1996年中國實施不惜代價完成統一的軍事部署,美國對「台獨」的扶持此後由明轉暗。三,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美軍海上軍力主力被中國火箭軍部隊釘選,美方在無法達成前逼進占的既定軍事目的後後撤。2016年後至今,中美兩國未發生大規模軍事對峙局面。2022年的佩洛西竄訪、2023年的氣球事件,不涉及兩國以對方為目標的全面性打擊準備。
當下,中國雙航母編隊戰力成形,第三艘航母處於海試狀態,第四艘航母被美媒認為已處於建造行程中。美國航母則受限於東歐、中東、南海的多線需求,已難以形成同中國對等對峙的兵力規模。這一背景下,並非特朗普愛好和平,而是美國以戰爭手段解決問題的籌碼基本耗竭。
在中東美國借助以色列實施的代理人戰爭上,以色列也已難以在導彈打擊上應對伊朗。這一背景下,將無法保留的地緣籌碼利益最大化進行交易,或是特朗普在與中國、俄羅斯對話中的選擇。而不論中國還是美國,實際碰撞中無法取得的,在談判桌上同樣無法依靠欺詐、威脅等手段得到。特朗普要收縮美國勢力範圍,對此應予歡迎,如果以敲詐手段大開口,則路徑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