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底8月初,華北、東北、黃淮等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水浸和地質災害;12月18日,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各地區各有關方面全力以赴防汛抗洪抗震救災,推動災後重建各專案標任務落地落實,讓災區群眾在低溫雨雪天氣中溫暖過冬。
在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一家恢復營業的民宿門前掛著標有受災時洪水淹沒線的標牌(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在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陳家台村,61歲的村民馬書金在修繕完畢的院子裏展示不久前在山上摘得的柿子(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在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陳家台村,61歲的村民馬書金在修繕後的房子內擦拭電視(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在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村拍攝的一座由體育館改建而成的「佛子莊村零碳平急兩用房」(12月12日攝)。這裏過去是村民文化活動的空間,現在增加了儲能、光伏、凈水、應急發電、應急通訊、石墨烯供熱等設施,應急狀態下可滿足周邊村民臨時避險安置時的生活保障。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北京市門頭溝妙峰山民族學校的學生們在上體育課(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北京市門頭溝妙峰山民族學校的學生們在上書法課(1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北京市門頭溝妙峰山民族學校的學生們在上體育課(12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在北京市房山區佛子莊鄉陳家台村,73歲的村民郭淑伶(前)和孫女在修繕好的廚房內準備午飯(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在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水高莊村拍攝的修繕後的大棚一景(12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水高莊村村民王恩龍(右一)與家人搬入新家(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水高莊村,村民王玉華(左)在村幹部的陪同下熟悉還遷小區(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水高莊村,農戶在修繕後的大棚內勞作(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河北省涿州市高新區學校四年級學生在上美術課(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河北省涿州市清涼寺街道一家母嬰用品店的經營者任燕娜在整理童鞋(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位於涿州市的河北華商印刷有限公司工人在整理圖書(12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吉林省舒蘭市開原鎮新開村異地重建的新房(12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吉林省舒蘭市開原鎮新開村村民徐中仁在新房子中的生活場景(12月7日攝,拼版照片)。徐中仁說,「土炕」變「大床」,WIFI、自來水、室內馬桶一應俱全,新房子讓她體驗上了「城裏的生活」。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吉林省舒蘭市開原鎮新開村村民徐中仁在新房子中貼「福」字(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黑龍江省尚誌市老街基鄉一角(12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黑龍江省尚誌市希望中學遭受水浸災害的教室(新華社發,姬洪濱8月7日攝);下圖為黑龍江省尚誌市希望中學師生在經過維修電路、更換水損器材後的教室中上課(新華社記者謝劍飛12月11日攝)。新華社發
在黑龍江省尚誌市老街基鄉龍王廟村,村民趙誌山(右)、車喜華夫婦在新建成的房屋裏看電視(1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12月27日拍攝的積石山縣吹麻灘鎮集中安置點(無人機照片)。據介紹,截至29日15時,積石山縣已搭建完成用於學校教學、住宿、辦公用的活動板房1165間。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官亭鎮喇家村安置點,山東援青醫生李鴻皓(右)為喇生婷檢查身體(12月23日攝)。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以來,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當地醫療機構和援青醫療隊透過設立醫療點、開展巡診等方式保障安置點群眾就醫服務,守護群眾健康。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官亭鎮,一家拉面店店主不顧自家在地震央受損的店鋪,支起鍋竈為鄉親們免費提供拉面。這是店員和附近幫忙的村民在拉面攤上忙碌(12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在甘肅臨夏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梅坡村活動板房安置點,受災村民在活動板房內的火爐上燒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在柳溝鄉斜套村一臨時教學點,老師在帳篷裏給學生們上心理輔導課(12月25日攝)。當日,甘肅積石山地震災區中小學校開始復課。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策劃:魚瀾 趙婷婷
影片:李夢嬌 張曼怡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