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廠商們又在CES上抱怨了。
一位參加CES的AI基礎設施企業高管說,去年來到CES,和家電等智能終端等合作夥伴談AI時,對方總是抱怨:「大模型太大了,參數太多了,功能太單一了。你們不適合消費電子產品。」到了今年,他們還是抱怨,但內容變成了:「我們一定要用大模型。你們抓緊升級技術,讓我們用得更好。」 在CES上,AI分析研究機構至頂科技CEO 高飛對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他和一位大模型從業者的現場交流。
如果說過去幾年的CES展是車展,那麽今年的CES可以說成了AI展,盡管掀起這一波AIGC浪潮的OpenAI自己並沒有參加。但如果你的參展產品不帶點兒AI,都不好意思來CES。
當然,過去的CES上也曾出現過不少AI與各類終端的結合,但本屆CES上,AI的滲透力度更勝以往,更加深入地探索套用層。
![](https://img.jasve.com/2025-1/b22742bf86dc1d03ef0e2531d6f8b91d.webp)
開幕式前夜,站上AI風口的黃仁勛演講掀起了第一波高潮,分析師們聚在一起討論著輝達的「護城河」和挑戰者。同一天上午,英特爾、AMD等芯片巨頭陸續放出「AI大招」,聯想、戴爾等PC廠商也狂卷AI,紛紛亮出AI PC新陣容。在經歷了不算容易的2024年,業界期待PC行業因AI迎來拐點。
過去CES中央館展位面積最大的三星、LG,總愛在自家展台門口展示最酷炫的顯示技術吸引眼球,但開幕第一天記者發現,今年這兩家公司的門臉變得「低調」多了,並且同時都將「智能家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進行展示。除了你能想到的智能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被AI包圍,包括家中嬰兒看護、寵物管理甚至你養的植物等日常生活的7*24小時,都可以用AI來幫忙。
三星、LG在CES的「老鄰居」TCL今年還釋出了分體式AI陪伴機器人,緊挨著的海信則展示了AI賦能生活全空間最新技術成果。
但想要看到各種奇思妙想的AI創新產品,不能只盯著那些所謂的大公司,參展的小公司們要有趣得多。戒指、無弦吉他、美妝產品、AI單車……有參展人士感慨:還有什麽是AI做不到的。不少寵物陪伴類機器人也「萌」翻了觀眾,就連逼真的寵物機器貓都分為了橘貓、布偶等不同品種。
![](https://img.jasve.com/2025-1/20e14290d486275861663011533c150c.webp)
機器狗、機器人成了CES人氣爆棚的展區。連續幾天,記者看到宇樹並不算大的展台前擠滿了觀看機器狗、機器人的觀眾,盡管大部份時間,這些機器狗只是簡單地在做後空翻、爬樓梯等動作,或是偶爾被工作人員踢上一腳以證明它的反應能力和穩定性,機器人的表演大多也只是在打招呼、握手。參展了僅半天多的時間,宇樹科技展位人員告訴第一記者「如你所見,我們帶來的所有樣機,都已經全部銷售出去了。」
![](https://img.jasve.com/2025-1/ee13542e4ab2f33e30f2010cfd8af580.webp)
AR/VR/XR展區依然是使用者體驗排長龍的展區。去年CES開幕的前一天,蘋果重磅官宣了頭顯產品Vision Pro的上架時間,以至於當時展館到處都是熱議蘋果的聲音。但只過了一年時間,不溫不火的蘋果Vision Pro陷入停產傳聞,火爆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出現了,令AI Glass成為了新的風口。
在約1公裏之外的西展館,AI已經紛紛上車了。過去車廠們總是喜歡展示自家的前沿概念車,但現在越來越轉向智能座艙、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領域。
「無AI,不CES。」這句話說的,不僅僅是參展CES的廠商們,因為不少逛展的觀眾也「戴」著AI來了。在逛展中第一財經記者觀察到,不少人戴上了Ray-Ban Meta智能眼鏡逛展。
![](https://img.jasve.com/2025-1/a22917af14de88993008465c0570ca47.webp)
和往年觀展不同,多次參加CES的FutureLabs未來實驗室首席專家胡延平,今年全程戴著Meta智能眼鏡逛展。一天下來,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看展效果很好。它的視覺辨識功能倒不是最重要的,因為AI眼鏡相當於一個助手的角色,胡延平可以一邊看展一邊透過AI來調取展位企業的相關資訊等詳細情況,「看展效率更高了」。
但他也提到,一天戴下來,在CES現場也會有體驗的問題,加上展館訊號不好和環境嘈雜等原因,智能眼鏡與手機的連線體驗並不總是那麽順暢。
展館裏,一位同樣戴著Meta智能眼鏡的智能眼鏡從業者告訴記者,自己目前還沒看到哪家智能眼鏡能把跟手機OS的互動做好以及把AI做好,除了Meta。但即使Meta能把AI做好,它和iPhone連線體驗也有待提升。「舉個例子,它要求你把App開啟,但我如果能用APP開啟、能看手機螢幕的時候,我幹嘛要用眼鏡?」他說,自己並不認可今年是「AI Glass元年」的觀點,並預計上半年推出的大部份的AI眼鏡產品將是「曇花一現」,更何況其中還有不少仍是「期貨」、PPT產品。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參展的AR眼鏡廠商XREAL創始人徐馳。在展位外的一角,當第一財經記者問起他怎麽看「AI Glass元年」時,他調侃:「24年、23年、21年大家都這麽說,但都沒到。」
他開門見山地說:「當一個行業可以被稱為‘百鏡大戰’時,一定說明這個行業的門檻是低的。」 因為業界可以快速拆解一個產品,並利用成熟的供應鏈迅速復制,於是乎蜂擁而至。但智能眼鏡的核心競爭力卻遠不止於此,AI、系統以及與手機連線等方面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而真正的使用者體驗與套用場景還有待提升,市場爆發還需要時間與積累。「今天智能眼鏡上的AI體驗,遠不如手機上的AI APP好用,那(元年)這件事就是不合理的。」
距離XREAL不遠,參展的還有國內AR/AI眼鏡Rokid。Rokid國際事業部負責人邵華強對第一財經記者感慨,公司成立已經十年了,見過太多的行業起起落落,至於「百鏡大戰」的競爭,隨時都有,或大或小,或早或晚,不用太在意。
「這十年很多友商都是自己不見了,市場有一只無形的手,會獎勵認真做產品的企業。」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