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乎持續創作的唯一目的,就是回答這些沒有經濟學背景的問主問出來的,樸素但非常深刻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簡單回答是,假如貨幣貶值10000倍,問主這樣欠銀行錢的人還是欠100萬,基本等於債務一筆勾銷。買固定收益金融產品的人虧慘了,等於本金清零。
我還有個長私活回答——問主欠債被通貨膨脹一筆勾銷,不但不會是經濟危機的後果,反而是解救經濟危機的靈丹妙藥。
問主有一個假設,就是經濟危機全面爆發時,貨幣會貶值10000倍。我能理解問主為什麽會擔心這種可能性——中外歷史上的金元券現象以及委內瑞拉,津巴布韋等國的百億大鈔,給大眾一種錯覺,就是經濟危機時,會發生嚴重通貨膨脹。
但在這些案例中,通貨膨脹不是經濟危機的表現,而是政治危機的表現,代表著非常極端的稅收能力及信用破產。這可能發生在國共內戰,也可能發生在基層控制為零的津巴布韋,也可能發生在外資出逃內資無力的委內瑞拉,但不可能發生在稅收增長年年超過GDP增長的中國。
我們更應該擔心的不是經濟危機時發生通貨膨脹,而是發生通貨緊縮。後者在成熟經濟體中更普遍,影響更惡劣。最可怕的是,目前尚未發現長遠解決方法。
資本深化後的經濟體普遍有產能過剩問題,也就是最大產能遠高於需求。在普通時期,透過信用系統,個人和公司可以貸款消費掉這些過剩產能。但信用系統不是個無限額的信用卡,當信用卡使用過度,出現壞賬時,銀行就會收緊口袋,導致過剩產能無法被消化。資本家為了「清倉」那些過剩產能而降低價格。面對下降的商品價格,理性的消費方法是繼續等降價,而不是馬上消費。這個回饋導致了價格和需求進一步下降,完成了惡性迴圈。 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經濟危機造成通貨緊縮的普遍現象。
而債務在通貨緊縮過程中扮演的是加速劑的角色。在債務相對較少的通貨緊縮中,消費者可以收緊腰帶過日子,企業可以適當減少產能,這個過程相對有序。但在企業和消費者都債務高企的通貨緊縮中,由於消費者在社會普遍收入變少,物價變低時仍然要負擔相同金額的房貸,相當於變相增加房貸負擔,更容易造成棄房斷供。同理,企業在商品價格變低,需求變少的環境下負擔同樣的債務支出,增加了破產的概率。債務「無論經濟好壞,回報都一樣」的特點讓它受投資者青睞,但從整個經濟系統角度來看,它會在經濟最差的時候破壞現有秩序,雪上加霜。這就是為什麽當經濟危機來臨時,那些企業或者政府債務更高的經濟體抵抗力最差。
作為宏觀經濟調控者的政府,為了避免上述債務引起消費者和企業破產現象,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幫即將破產的企業,消費者還債。但這是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因為假如企業知道政府會在自己還不上錢的時候救自己,它們就沒動力認真還錢了。所以,政府不應該只救那些破產的消費者和企業,而是廣撒網緩解所有欠債人的還錢壓力。這就是為什麽通貨膨脹能救市的原因。假如像問主說的那樣,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但每月的房貸仍是一樣,那貸款者的壓力就小了很多,破產率也會降低。另外,在通貨膨脹過程中,由於消費者知道未來商品會漲價,會理性選擇當下消費,刺激短時間裏的需求。這些都是已開發國家解決經濟危機的主要政策手段。
但通貨膨脹拯救經濟危機有多個弊端。其一,在很多已開發國家,比如日本和歐洲,由於人口老齡化,總需求長期趨勢是下降,政府使用目前的政策工具再努力也無法造成通貨膨脹。歷史和經濟學只告訴我們短期通貨緊縮怎麽解決,但無法解決長期通貨緊縮的難癥。其二,當市場經過多次通貨膨脹救市後,就熟悉了這個套路。當企業知道自己不負責任欠債也會有政府出頭解救後,會在經濟增長時更變本加厲地增加債務。這讓政府每次救市,面對的都是比上次救市債務更多,壞賬更多的企業。也就是說,道德風險問題仍然存在,只不過是周期長一點而已。如何平衡短期救市的必要和長期市場規範,是一門各國實踐派經濟學家仍在努力完善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