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新聞呼和浩特1月31日訊息(記者 楊凈毓 張鑫 李艷紅)「‘輸血式’到‘造血式’生態建設的重大轉變,就是我們始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成功實踐。作為一名林業工作者,我將繼續科學合理規劃、保護、利用林草資源,把資源變資產,資產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資金,資金投入生態建設,生態效益外溢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好實作生態建設高質素發展。」自治區人大代表,通遼市開魯縣林業工作站站長孫世民鏗鏘有力地說。
1月31日晚,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啟了第二場「代表通道」。孫世民講述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的發展和成就,讓大家看見了在中國式現代化行程中奮勇爭先、奔騰向前的內蒙古。
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發展林業經濟,用實作生態產業化,拉動就業,促進群眾增收,提振鄉村經濟。
「以前我們一說保護生態保護森林,就是國家、上級給錢、給物,把林子看好管好,不要讓人偷了,不要讓火燒了,只要樹在就萬事大吉,我們形象地稱之為‘輸血式’抓生態。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不明顯。」孫世民說。
據悉,近20多年來,由於開魯縣降雨減少,氣候持續幹旱,原有的耗水量大的楊樹大面積死亡,形成近50萬畝的殘次林,已無法靠木材銷售產生經濟效益。
這麽嚴峻的事實擺在眼前,孫世民表示,我們以殘次林改造為抓手,重點發展耗水量少的經濟林,從全縣經濟林不足1萬畝,發展到現在的20萬畝。其中:雞心果10萬畝,沙果7萬畝,李子2萬畝,蘋果梨、葡萄等1萬畝,形成了一個普惠性的主導產業。
2023年,雞心果盛果期面積已達3萬畝,產量達到了6000萬斤,產值達到2.4億元,商品大果率提升到了60%,比2022年產量增加1400多萬斤,產值增加1.04億元,
孫世民表示,取得這樣的成就,重點做了這幾項工作:
一是拓寬銷路。透過招商推介果品銷售市場輻射到國內外。
二是帶農增收。帶動全縣4000戶果農戶均增收2.5萬元以上。
三是錯季銷售。2023年,冷鏈及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延長了雞心果的儲藏時間,春節期間運往南方。
四是創新模式。探索建立了「國企主導+在地貿易+供港直銷」的經營體系,申請了「中國雞心果之鄉」稱號等,統一銷售路徑、統一定價銷售,掌握了市場一定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