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朱鹮「定居」後的秦嶺村莊

2024-01-11新聞

新華社西安1月11日電 題:朱鹮「定居」後的秦嶺村莊

新華社記者邵瑞、吳鴻波、趙英博

冬日清晨,朝陽剛剛升起。為了能曬到晨光,幾只朱鹮立在了大樹最高的樹枝上。

在陜西省石泉縣城關鎮絲銀壩村的草池灣,村民周發奎走出屋子,擡頭看了一眼朱鹮,接著披上大衣,手指向旁邊一處樹杈,對記者說:「那是它的巢,築在我家旁邊3年了。這個鳥有禮貌得很,不管它飛走還是回來,只要看見我在院子裏,都會叫一聲,算是打招呼。」

朱鹮在這個位於秦嶺南麓的小山村裏落戶,已經十多年了。村民從最初對朱鹮不認識、不了解,發展到現在與其朝夕相處,認為它們為村裏帶來了吉祥。

草池灣的另一頭,在青年旅社前台上班的村民吳傳琴,不時接起電話,回復遊客的咨詢。「這兩天都是打電話來問春節旅館開不開的,想預訂過年的房間。」

這間規模不大的青年旅社由村裏的舊水廠改造而來。旅社為吳傳琴在內的幾名村民提供了服務接待的工作崗位。「目前每月薪金是2600元,工作就在家邊上,比較方便。」吳傳琴笑著說。

晨霧散去,時近中午。朱鹮不時在收割後的稻田中輾轉、覓食,村裏的鄉村會客廳、米酒坊、咖啡廳也開始出現遊客身影,熱鬧起來。

石泉縣城關鎮鎮長張本康介紹說,2021年起,草池灣開始進行「朱鹮小村」田園綜合體專案的保護性開發,並引入專業市場化公司,與村集體合作經營。區域內的電網入地、生活汙水全部收集接入管網。稻田經過流轉,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管理,采取不施化肥農藥、適當「留白」不種等措施,提高泥鰍、黃鱔等的繁殖力,使朱鹮能獲得充足食物。

「過去,草池灣雖然生態較好,但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村子冷冷清清,許多土地撂荒。為了促進‘朱鹮小村’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發展,村裏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原基礎上進行‘微改造’,在拓展房屋設施功能性、提升服務性的同時,確保鄉村整體風貌不受到破壞。」張本康說。

石泉縣委書記陳蓮告訴記者:「除了鼓勵本地村民直接參與各種業態的經營外,石泉縣還不斷引入‘新村民’。從居住在縣城的個人進村投資,到外市乃至外省的食品加工企業、鄉村營運團隊進駐‘朱鹮小村’,都使得城鄉間的要素流動顯著增強,城鄉融合發展更充分。」

傍晚時分,許多朱鹮盤旋、降落在村子中央一座小山包的松樹林上,山頂仿佛裹上一層積雪,吸引不少遊客站在遠處觀看。兩年來,村莊變「紅火」了,卻沒有影響到朱鹮棲息,「定居」在這裏的朱鹮族群數量,反而增加到了47只。

「朱鹮這種鳥挺特別,它不一定待在沒有人煙的深山老林,反而喜歡與人‘共生’,棲息在稻田周邊,因為這些地方食物多、天敵少。」負責「朱鹮小村」整體營運工作的公司負責人曹信說道。

據了解,在越來越多經營主體的參與下,村子的經營能力不斷增強,村民也獲得了實惠。200畝稻米經過檢測,達到有機標準,去年賣到了每斤20元的價格;村民的土地流轉和房屋出租費用上漲,就業和經營機會也在不斷拓寬。

「下一步,‘朱鹮小村’還會根據農業節氣,繼續開展農民豐收節、生態運動會、新年音樂會等文旅活動,不斷提升人氣;引入專業的研學營運團隊,吸引更多學生和社會團體親近自然。」曹信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