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4年伊始,突然想通了這些問題|澎湃問吧年終盤點②

2024-01-02新聞

經由思索的發問,猶如利劍穿透現象本質。回望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目視AI狂飆,女性主義大熱,傳統親緣關系面臨轉折。新事物與舊日常的交匯之處,問題是否有了另一種答案?

澎湃問吧盤點2023年度話題:12個問答,窺探這汪洋掀開浪波的瞬間。

01

據國家統計局,2022全年出生人口 95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為61年來首次負增長。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中國人口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S052D75: 越是發達的國家地區,生育率越是普遍低下?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任遠: 從世界範圍的總體情況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生育水平會下降,因此有一種「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的說法」。生育意願下降是經濟發展的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是也並不一定就是經濟發展更高的國家生育水平更低,因為對於OECD國家的研究發現,人類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歐洲的國家,其生育率是會更高的,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家庭內部男女平等的發展,女性的工作和家庭更加平衡,則會提高生育率,也就是經濟社會發展也在更高發展階段中提高生育水平。

02

「不婚不育是因為被男人傷害過嗎?」博主全嘻嘻與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的對談刷爆熱搜,女性主義及女性的社會處境等議題引發社會廣泛關註。

@一條豬kk: 婚姻對女性是枷鎖嗎?為什麽越來越多女性選擇「不婚」?

牛津大學博士後、性別研究者 唐淩: 不一定是枷鎖,也不一定是幸福。我個人是首先把結婚「去魅」的。去魅的意思是我們暫且放下它的文化賦予的情感意義(如人在結婚的時候就最幸福之類的)。婚姻本身是一種讓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組成社會認可的家庭的制度。很多人不婚是因為自己不一定認可這個制度。很多女性也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定要承擔「妻子」這個角色,如果要承擔的話,是什麽樣的「妻子」。如果不喜歡這樣一個指令碼,當然可以不參與。很多結了婚的人,也在用自己的行動不斷覆寫婚姻的含義。

03

ChatGpt上線兩個月,全球使用者超過1億,被譽為人類歷史上又一次「蒸汽機時刻」。顯然,它不同於過去那些笨拙的聊天機器人,也給人類帶來了深深的焦慮。

@SELINAA: ChatGPT憑什麽火出圈?它會替代人類嗎?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員 陳逸君: 追根溯源,ChatGPT背後的模型是Transformer。Transformer當年早已火遍學術圈,而ChatGPT現在才火出圈,我認為是更強的算力、更大的模型從量變產生了質變。此前SIRI、Cortana等套用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往往不盡如人意,而ChatGPT擁有千億級的參數,能夠在模型隱藏層中記憶更多資訊,並且能夠把使用者的提示資訊和自己的上一次輸出包含在下一次的輸入當中,理解上下文依賴關系。ChatGPT經過大量數據的訓練,對人類交流的模仿已經到了真偽難辨的地步。如果算力和容量能夠無限堆積,ChatGPT應該能在這條「形似」的路線上走到極致,一定程度上或許能滿足使用者的情緒價值需求。

透過訓練,他或許知道某段文字在統計概率上分屬哪一類情感,但是他始終不會形成自己的人格。就個人觀點而言,比起與一個把模仿做到極致的機器人聊天,我更會被人類創作的包含情感和理性的音樂、文學、電影、遊戲等作品感動。短期來看一些諸如客服、公文寫作、數據分析等較為基礎的崗位可能會被取代。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的很長時期內都無法取代人類創造性的腦力活動,它實質上並不具有真正的思辨能力。而且,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又會創造很多需要創造性勞動的崗位,長期來看有益於人類的發展。正如蒸汽機替代馬車一樣,馬車夫這一行業漸漸消失了,但更多的機會湧現了,人類的生產效率也得到了飛速提升。我認為應當樂觀地看待這件事情。

04

【紅樓夢】「大旨談情」,究竟談了多少種情?當宮鬥劇、霸總爽文大行於世,我們不妨站在今天,重新品一品【紅樓夢】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Monicaaa: 「橫豎就拿那麽一點薪金,還要24小時使喚人了?」陰陽怪氣、發瘋文學、茶言茶語,如何看待今人改編紅樓中林黛玉的話?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 張一南: 林黛玉當然是光彩照人的形象。吸引到了很多人的註意,但是人們未必能真的理解這個形象。古代有很多女孩子,看【紅樓夢】哭得死去活來,還有因此送命的,她們對林黛玉的感情不能說不真摯,但她們對林黛玉的理解也不能說正確。你認為你跟林黛玉發生了共鳴,並不代表林黛玉就是這樣的。

這種隔閡,其實不是古今的隔閡,而是生活環境的隔閡,或者幹脆是本性的隔閡。古人也有的是不理解林黛玉的,今人對林黛玉的理解也不是都一樣。「茶」本來來自一個三個字的流行語,形容一種女孩子,那種女孩子一定是功利的,是有所圖的。但是後來,我們也會用「茶」來謔稱我們喜歡的人,比如沈巍。我們帶著愛說一個人「茶言茶語」的時候,主要是指這個人勇於追求愛情,但是又聰明、克制。這個詞說沈巍合適,說林黛玉不合適,林黛玉不是這樣的形象。

今人改編林黛玉的話,不排除是因為真正理解了林黛玉,或者至少試圖理解林黛玉,沒有把她當成不可理解的矯情小姐,這一點是可喜的。但也應該看到,有些改編,是為了回避理解林黛玉,甚至消解林黛玉的形象,以緩解這個形象給自己造成的心理壓力。對於這樣的「創新」,並不應該鼓勵。

05

明知「一夜暴富」充滿了幻想色彩,人們為什麽清醒地沈迷於「刮刮樂」?

@阿蝦大俠: 「彩票熱」風靡背後有什麽經濟學邏輯?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公共政策主編 劉波: 關於彩票的經濟學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事實上單個人中獎的概率是很低的,大眾購買彩票的總體結果是把財富向彩票發行者以及政府轉移。但在每個個體看來,因為中獎後獲得的報酬非常高,所以在個體的意識裏,這種低概率會被人為放大,變成一種仿佛比較高的概率,所以很多人還是會去購買彩票。這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課題,目前的基本觀點是購買彩票是一種系統性非理性行為。

但另一方面,不同人的風險認知機制不同,所以願意冒高風險的人也會把購買彩票視為一種正常行為,所以從個體角度而言,這並不是完全非理性的。同時,如果購買彩票的行為在年輕人中流行的話,還要看是不是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比如包括影視劇在內的流行文化對「一夜暴富」的鼓吹和渲染,所以這不一定只是一個經濟現象,也可能具有文化性質。

06

朋友圈經常給你點贊的人是更欣賞你嗎?第一印象為何很難改變?人們那些看似復雜、怪異、令人迷惑的行為,其實都有跡可循。

@贊美虛無: MBTI可信嗎?為何成了新型社交密碼?

華東師大心理學博士 魏知超: MBTI火了不止一輪,最近又翻紅了。「社交密碼」這個詞其實一針見血,MBTI是社交中很好的談資,大家都聊這個,氣氛很快就開啟了,但是,它非常缺乏科學性。它從來就沒有得到過廣泛的科學認可。MBTI測試的結果經常不一致,也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做這種測試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

至於為什麽人們會迷信MBTI、星座這類標簽,可能是因為這種現象正好迎合了我們的一些心理傾向。第一,這種現象可能與我們的歸類傾向有關。人類的大腦善於尋找模式和分類,把人分為不同的性格類別或星座,可以幫助我們簡化和理解復雜的人際關系。第二,我們迷信這些標簽,可能還因為它們滿足了我們的自我確認傾向。自我確認傾向是我們傾向於尋找、解釋和記住那些符合我們自我觀念的資訊。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那麽我們可能會被MBTI裏描述內傾那些詞句所吸引,因為它確認了我們的自我觀念。這些大概就是MBTI深入人心的原因。說實話,我第一次測完MTBI也覺得「太準了」。不過,我們雖然不容易避免這些傾向,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對這些傾向有所警覺,以免過度依賴這些過分簡化的思維傾向。

07

炮轟新聞專業之後,網紅考研名師張雪峰稱,「文科專業都叫服務業,「總結成一個字就是‘舔’」,再度引發熱議。文科愈發成為眾矢之的。文科無用論,怎麽破?

ontheroad9898: 文學、心理學這些專業都被當今社會認為是無用的、難就業的,學文科究竟有什麽用?

華東政法大學文伯書院教授 杜素娟: 不是文科沒用,是我們的文科教育需要改革,能夠真正培養出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文科人才來。如果我們的文科教育不到位,培養不出文科生的特有能力來,就會讓文科生帶著熱情走進文科的領域,卻體驗到「自身無用」的苦痛。

沒有任何一個社會不需要文科生,但是如果文科生沒有被培養出文科生所特有的能力,就會削弱文科生被選擇的機率。我們要好好分析這個社會對於文科生的能力需求到底是什麽,然後落實到文科專業的培養方案裏來,才能讓文科生不再體驗到「自身無用」的苦痛。

08

「雞娃」「內卷」「海澱媽媽」……深受社會關註的城市教育焦慮之外,中國有50%以上的學生正在全國2000多個縣接受教育。縣域教育的現狀是怎樣的?縣中孩子的出路在何方?

@雲走過的音樂: 「衡水化」是好的教育模式嗎?城市是否在學縣城?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林小英: 以我看到過的縣域內最好的高中的管理模式來看,跟衡水中學大同小異,或者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衡水模式其實不僅僅是半軍事化的管理,還有教師花大量的時間集體鉆研做題套路,把考試的知識點、做題的套路和應試策略吃得非常透徹,這可能是一些自認為習得了衡水模式的縣中做不到的地方。表面的東西容易套用和模仿,但內功不見得看明白了。

城市是不是在學縣城,要看怎麽理解(以前的)縣域教育的方式。現在不少城市在布局均衡、對口直升等政策上的努力,可以說是在回歸一些對基礎性的追求。如果這麽理解,我贊同你說的城市在學縣城。至於學校內部的課程與教學這兩大教育的核心事項上,倒是還看不出反向學習的跡象。北上的教育方式能否被模仿,主要看學科教學中的額外補充的學習內容、家庭輔助、社會上能便利使用的公共文化資源、未來出路肉眼可見的多條路徑等方面。競爭壓力,我倒是真不認為北上的學生要小。

09

湖南某地夫妻倆將孩子扔給爺爺奶奶,二老起訴索要8萬多撫養支出費用,最終得到法院支持。如今,老人帶孫的情況愈發普遍,一家人該不該明算賬?「帶孫費」怎麽算?

@澎湃網友byets: 老人帶孫何以越來越常見?法律上老人對第三代有撫養義務嗎?

柏林洪堡大學憲法學博士研究生 王澤榮 :老人帶孫之所以成為中國家庭的主要模式之一,背後存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根源。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老人小孩留守家庭。另一方面,即便在城市背景下,職場過度侵占在職人員的私人時間,也導致年輕的父母必須依賴老人來照料未成年子女。這提示我們,成年人對老年人勞務付出的依賴(有時演變為老人討要帶孫勞務費的沖突),表面上發生在一個家庭內部,根本上來源於經濟生產對家庭環境的系統性壓迫。所以我們重視老人帶孫的勞務價值,並不是為了逼迫所有的成年人向自家老人支付報酬,也不是在鼓動老人向自己子女索要帶孫的勞務費,而是要抵制職場對家庭的剝削。

法律上,【民法典】第1074條:「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者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這意味著,只有在例外情形下,即父母已經死亡或者無撫養能力,老人才對第三代負有撫養義務。同樣情形下,第三代才對老人負有贍養義務。

10

電影【歐本海默】的上映,再度引發了關於新興科技道德倫理的探討。當下,AI孫燕姿、復活親人、複制寵物,這些新興科技正在挑戰人類傳統倫理。

@卡恩啦啦啦: 新興科技飛速發展,其發明者需要受倫理制約嗎?

上海聲健自動化科技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向際森: 科技發明權與使用權的矛盾是一個復雜且深遠的問題,它不僅涉及科技的發展,更涉及人類價值觀的定位。以原子彈的發明為例,歐本海默這位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家,為了對抗納粹而投身原子彈的研究,但當兩顆原子彈投在了廣島和長崎,巨大的破壞力導致幾十萬人死亡,他因為覺得自己「雙手沾滿了鮮血」而歉疚。讓我們深入思考科技與道德的交匯點。想象一下,如果原子彈的發明者是一位戰爭狂人,此時發明者擁有使用核武器的決定權,才是給人類帶來巨大威脅的問題。

當我們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時,發現其核心並不在於發明權與使用權的矛盾,而是科技倫理最核心的命題:如何確保科技向善?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科技的發展來解決問題,因為科技本身並不具有道德判斷力。面對這種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類與科技的關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包括國際合作、法律法規、道德約束等來規範人的行為,防止有人運用科技作惡。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科學知識與技術倫理委員會的成立,以及中國也成立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谷歌公司的don't be evil企業準則,都是為了盡力確保科研成果不會被濫用。我們也需要認識到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科技是多領域持續發展的,即使是同一科技,在不同時代也會帶來不同倫理問題。

11

截至2023年,超 9500 萬個直播賬號活躍在抖音、快手、陌陌等直播平台上。2021年中國直播市場規模達到 1844.2 億元人民幣。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於直播紅海,從事主播這一職業。

@XBS2022: 直播行業會持續火下去嗎?

香港大學博士生 王怡霖: 我認為平台時代不會有持續火的任何行業和個人,這跟數碼時代加速社會的特征不符合。但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直播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的影響。它可能就不僅僅是消費娛樂的一種方式了。拿直播帶貨來說,它已經深刻影響制造和消費,成為整個產業鏈的必備一環。在平台壟斷以及頭部主播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情況下,很多傳統行業也必須透過直播拓展銷售空間,否則就沒有訂單。這勢必對傳統行業帶來一定的顛覆。

對年輕人來說,越來越多人第一份工作就是直播相關的工作:主播,營運等等。因為傳統行業的改變以及直播啟用的線上交易空間讓他們更容易透過直播來維持日常生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年輕人中的一些新欲望,例如「想紅」「想一夜暴富」。做實業的人越來越少,大家花更多精力打造自我IP。因為大家更相信,流量=金錢。這些轉變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主播的可被替代性是很大的。拿不到好的產品,沒有強大的議價權,就沒有流量,而這會形成一個閉環。他就因此更加拿不到好產品。這樣很快,他也就會其他主播給取代了。因此,對於頭部主播來說,他們通常會考慮將自己無限或者等同於明星。從直播工作更多過渡到明星工作,去接綜藝,搞代言,拍劇等等。這麽明星工作給他們帶來持續的曝光(流量),讓他們得以在直播賣產品外有更多空間。

12

十二生肖家喻戶曉,動物的前世今生卻很神秘。從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到青銅陶塑等文物,動物串聯起了中華農耕文明的發展。2024甲辰龍年,龍究竟是什麽動物,古人如何想象龍,為何我們自稱「龍的傳人」?

@Naomi榴槤: 龍的前世今生是什麽?

動物考古學者袁靖 袁靖: 龍是古人想象出來的動物,在十二生肖中,唯有龍這種動物在實際中是不存在的。當然,古人的想象不會是漫無邊際的,應該有一定的參照物。對照考古遺址出土的遺跡和遺物。可以推測幾種可能。

我傾向於古人最初是把鱷魚想象為龍,之前章太炎、楊鐘健等學者就有這樣的認識。可以以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省濮陽縣西水坡遺址45號墓出土的蚌殼擺塑的龍虎圖為例。那個龍的形狀和揚子鱷的形狀極為相似。甲骨文的龍字也具有鱷魚的特點。揚子鱷的吼聲有時與天將下大雨的氣象關聯,容易使人聯想到揚子鱷具有通天的神威。這在甲骨文中也有記載。

還有一種可能是以蛇為原形。聞一多推測古代某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在戰爭中兼並和吸收了許多其他各種圖騰部落,大蛇圖騰也隨之以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鹿的角等等,糅合成全新的圖騰,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龍。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省襄汾市陶寺遺址出土的陶制龍盤,那個龍就沒有足,身軀像圓圈那樣盤起,特別是伸出來的舌頭很長,而且還分叉,跟蛇的分叉長舌十分相似。

概括起來說,神話中的龍應該是古人在多種爬行動物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和昇華,再賦予神秘的、超人的能力而成。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古人曾經把揚子鱷或蛇想象為龍,比如甲骨文裏的龍字就跟揚子鱷比較相像,後來古人又把鹿的角、蛇的身軀等其它動物的特征加入到龍這種想象的動物身上,到南宋畫家陳容那裏龍的樣子最終定型,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龍的形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