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奶茶界全網尋找卞阿姨!」
三年前的夏天,霍山路的網紅「阿姨奶茶」關門後,粉絲一直關註著店主卞根琴的去向。
![](https://img.jasve.com/2024-12/7aca5f9715ea7a362e145df14b8fe500.webp)
卞阿姨曾在五角場合生匯短暫出現過,與山海茶點合作,繼續賣奶茶。後來山海茶點撤離,卞阿姨成了「江湖上的傳說」。沒人知道她去了哪。
直到前段時間,有人在虹口遇見重回「娘家」的她。「阿姨,儂隱居了嗎?店還會再開伐?」這是粉絲最關心的問題。
「我答應他們,有了新動向會及時告知。」12月12日,卞根琴阿姨給新聞晨報記者打來電話,「現在,我想請你告訴大家——明年春節後,我的新店會在崇明中興鎮開張。這次不賣奶茶,賣餛飩、面條、崇明糕、燒賣,證照都辦好了。阿姨不怕利潤薄,仍舊會用最好的糧食,做你們喜歡的上海味道。」
告別「奶茶三十年」,網紅阿姨一度「退隱江湖」
「快看,這不是卞阿姨嗎?」北外灘來福士,和姐姐一起過來的卞根琴接連被幾撥「粉絲」認出。
這些人都是她的老顧客。他們親熱地拉住她的手,「卞阿姨,老長時間沒看到儂,想儂了!」
卞根琴笑了。一旁的姐姐看得有點呆,「想不到儂粉絲這麽多。」
「所以我說,三十年的辛苦是有意義的。」 作為上海灘「阿姨奶茶」的鼻祖,從90年代初推著小車在霍山路賣出第一杯奶茶,到2022年歇業,卞阿姨奶茶在江湖上存在了差不多三十年。半杯粒粒爆開的糯米飯,混合當天制作的新鮮奶茶,喝之前搖勻,就是一杯招牌血糯米奶茶。和一般奶茶不同,卞阿姨奶茶的糧食含量極高,除了耐嚼,還抗餓。
2021年7月15日,卞阿姨奶茶在霍山路的最後一天,為了接待蜂擁而來的顧客,卞根琴甚至連續工作了17小時。新聞晨報記者陪著排隊的長龍,從夜晚等到第二天淩晨,才拍到卷簾門拉下的畫面。
關店後,家裏人都勸她歇一歇。她想,自己60好幾了,「退休」也是理所當然。趕上北外灘街道動遷,老房子拆了,她索性搬到了一江之隔的崇明,借了當地人的民房,「隱居」起來。對於奶茶界來說,這位資深網紅算是「退隱江湖」。
68歲怕什麽,「是時候重新出山了」
「隱居」崇明的卞根琴,一天的生活再也不用從早上四五點鐘開始。燒茶湯、煮配料、拉開店門、打掃店面、用黃魚車進貨……一系列繁瑣都和她「byebye」。
人是歇上了,身體卻發出抗議。兩次住進醫院,盯著空蕩蕩的天花板,卞根琴的心也是空的。耳畔,一聲聲熟悉的「阿姨」聽不到了。手上,再沒有一杯杯奶茶可以遞給顧客,看他們的笑容。
以前常見的老顧客,統統變成微信裏的網友。「阿姨,儂還好伐?」問候時不時從手機上傳來,但是,能請人家來玩嗎?不行,路太遠,年輕人上班哪個不忙。再說,真有人來,又拿什麽招待?
崇明鄉下,養老很好,特點是難得見人。因為寂寞,卞阿姨常常騎著電瓶車到中興鎮上去兜,聽點人聲。
「我這一輩子,苦過來的。平時做慣了,閑下來真難受。」卞阿姨講,有人說她的名字「根琴」,就是要從根上勤快勞作。勞動,是卞阿姨固定的生活方式。開店的忙碌能使她精神充實、愉快。
「我今年虛歲68,還能再做點事。天天在家困覺,要困出毛病的。」卞阿姨想,幹脆在中興鎮上再開一家飲食店。這裏不適合賣奶茶,因為「隔著江,外賣難送」,但可以賣小吃,比如餛飩、面條,還有拿手的燒賣和崇明糕。「霍山路的老顧客都吃過我的崇明糕,他們說好吃。」
在崇明賣崇明糕?阿姨說:我懂糧食,有把握
在崇明開店賣崇明糕?卞阿姨的鄰居聽著都很新鮮,「本地人都會做呀。」
卞阿姨卻說:「我這糕的做法,和你們不一樣。我把它做得很糯,富有彈性。」她告訴晨報記者,關鍵是糧食選擇和做法不一樣。「米要用新米,頭天在水裏浸過,第二天就像水磨粉。粉要打得夠細,蒸出來才好吃。」她選擇東北糯米,「那裏的米口感很好。」除了崇明糕,也做赤豆糕——一定要有嚼勁。選擇糧食,卞阿姨很有把握,「畢竟年輕時是做糧食工作的。」
除此之外,她還要試水經營餛飩、面條。「用黑毛豬肉,做傳統的肉餛飩,搭配薺菜餡、青菜餡都可以。」
店開在興工路的一幢小樓裏,借了一到三樓作為店面,「地方蠻大。」和在霍山路一樣,她不請小工,自己一個人做。她總覺得,對於糧食的把控,有一種「無法徹底言傳」的微妙,還是親自操刀最好。辦理營業執照、衛生特許證也是她自己奔波,前後用了三個月。
忙歸忙,精神狀態卻是肉眼可見地好了起來。在她發給記者的近照中,她穿著紅毛衣,笑容一如奶茶logo上的頭像,和藹親切。
「2022年,是你來問我有沒有復工,要不要幫忙。現在,我的店證照齊了,就等明年2月開張,托你把訊息告訴大家。」卞阿姨對新聞晨報記者說。
當卞阿姨的奶茶成為江湖上的回憶殺,她的新店,又會給粉絲們帶來怎樣的新感受?新聞晨報記者將繼續關註。
來源 |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