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立足全面深化改革典型事實創新中國特色經濟理論

2024-07-23新聞
改革開放40余年來,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已有良好的實踐基礎。經濟理論的形成,既要有基於實踐的事實基礎,又要有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從經濟理論產生的歷史可以看到,亞當·斯密提出「古典經濟學」時,英國正處由工廠制手工業向機械制大工業過渡的工業革命實踐,這是經濟學理論形成的豐厚土壤。19世紀40年代,歐洲主要國家已經實作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素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形成系統性的中國特色經濟理論提供了豐厚土壤。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宏偉實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亟須在綜合歸納既有理論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系化學理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
第一,中國特色經濟理論形成的路徑要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典型化事實出發。「實踐是理論之源,時代是思想之母」,探索中國經濟學建構的可行路徑就根植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實踐。對經濟理論如何走出一條規範化和科學化的道路,同時經濟理論又能夠深刻反映和指導經濟實踐,理論界和實踐領域都進行過深入的思考。聯系中國經濟學的建立,就是要透過現象抓本質,從零散狀況到典型化事實,再到學理機理的抽象,最後到經濟規律的發現。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最為突出的事實,是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些典型化事實為中國特色經濟理論提供了源泉。最獨具特色的是,透過不同時期的經濟制度改革實作了經濟持續增長,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周期性與經濟制度轉型的過渡性階段性緊密相連,現階段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進經濟高質素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實踐中邁向更高水平。
第二,中國特色經濟理論的產生要圍繞中國經濟制度變革問題抽象出研究主題。如果說中國過去改革的目的就是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實作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那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則錨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經濟理論發展提出了更高標準和要求。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特別之處是走了一條增量式漸進改革之路。從事實結果來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脈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主題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所有制結構調整和改革,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抑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因此,我們要抓住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轉型的核心問題,以問題為主導凝練經濟理論主題。經濟理論的構建創新,並不只是對既有實踐和理論觀點的概括總結,也不是面面俱到的綜合體系化建設,而是要從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典型化事實出發,發掘聚焦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的核心問題,凝練經濟基本概念,構建經濟理論分析體系,最後還要進行系統化邏輯自洽的闡釋論證,並進而推廣檢驗其所具有的一般化價值。
第三,中國特色經濟理論要錨定經濟制度改革與經濟發展轉型相互促進的動力機制核心。改革的策略(如漸進性改革策略)經過了從探索轉型的最優路徑到過渡性次優制度替代的轉變,體現出對改革過程的重視,這為探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演進留下了空間,核心問題是經濟體制制度過渡轉型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之間的關系。除了充分認識到經濟改革策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之外,不同的改革策略對深化改革的動力作用同樣值得關註。回顧中國歷次改革的歷程可知,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必然要經歷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將中國式現代化往縱深推進的關鍵一環。一方面,經濟高質素發展要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紅利;另一方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借助經濟高質素發展獲得的收益來促進,這意味著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與實作經濟可持續增長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問題不在於一改到位,而是全面深化改革效應的累積如何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反過來,經濟階段性的持續增長又如何促使制度變遷不斷深化,並最終實作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
第四,要圍繞核心問題來解析和構建中國特色經濟理論的系統性邏輯體系。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內在地聯系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這牽涉多個相互聯系依次遞進的問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註重系統整合,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重點,進一步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牽引作用。歸根結底,經濟工作是黨的中心工作,經濟發展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份。新時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政府與市場改革的關系,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在逐步提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進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要牢牢把握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條重要線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而牽引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和建設繼續向前發展,是新征程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分別指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要在系統整合的基礎上圍繞各自主線重點開展和推進,取得更大更好的改革成效,這也意味著,要立足核心問題來解析和構建中國特色經濟理論的系統性邏輯體系。
總結而言,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事實為基礎探索中國特色經濟理論的建構,就是要以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的現代化為背景,采取直面現實的研究態度和方法,從經濟現象提煉典型化事實再抽象一般規律(即從零散事實到典型化事實再到規律發現),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實踐探索的高質素發展、改革開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內在規律進行理論化系統化抽象總結,以構建能夠反映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特色的經濟學。在範式分析上追本溯源,不僅要揭示西方經濟學就資源配置過程中的經濟關系,更要回歸到馬克思關於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思想上,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地相適應,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行程的規律認識。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作者:王玉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年7月23日第29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