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從0到1,廣州科技創新如何「質變」?

2024-07-22新聞
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強調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廣東迅速落實部署,把構建全過程創新鏈作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大抓手,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優勢在新的高度立起來強起來。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州正以「二次創業、勇立潮頭」的精氣神,以科技創新強市建設引領發展模式升級。
即日起,南方網將推出系列報道,展現廣州圍繞「從0到1」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從1到10」推動創新成果轉化,以及「從10到100」促進產業化的系列做法,打造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的生動實踐。今天(7月22日)推出系列報道第一篇【從0到1,廣州科技創新如何「質變」?】。
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為基礎研究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自然科學和體育是不一樣的,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不像體育有冠軍亞軍,沒有人第二個發現相對論。」基礎研究作為探索未知事物本質的研究,就是尋求「從0到1」的突破過程。
在共建六個「新廣州」的目標中,「聚焦全力強化科技引領、人才賦智,共建創新動能澎湃的新廣州」排在首位,凸顯了作為「改革先鋒」的廣州,正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啟用創新這一引擎,促進更多源頭性創新成果湧現的信心和決心。
「從0到1」,就是向源頭要活水,推動科技創新不斷質變。
「國之重器」推動科技創新挺進「無人區」
廣州實驗室研發的全球首個瘤內註射藥物獲批上市;生物島實驗室自主研制全國首台場發射透射電鏡;中山大學在全球率先發現液氮溫區超導體,入選202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這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湧現,背後是廣州不斷壯大戰略科技力量,加快構建「2+2+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廣州構建起以廣州實驗室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兩大國家級最高科研力量為引領,以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骨幹,以國際大科學計劃、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4家省實驗室、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台體系,體系內各類重大創新平台已達27個。
廣州實驗室航拍。攝影:梁鉅聰
同時,冷泉生態系、人類細胞譜系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納入國家「十四五」專項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獲批復。此外,廣州積極對接高端戰略資源,共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各類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目前,廣州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共14家,占全省70%。
值得註意的是,廣州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重大平台的城市。
「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總部落戶廣州;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建成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飛行起降動力學大科學裝置(全球第二個)並投入使用,支撐中國航空航天、輪式裝備等高端制造業發展……從空天到深海,從微觀到宏觀,從虛擬到未來,廣州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廣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透過布局「國之重器」,鑄就越來越多「從0到1」的突破,廣州在深海潛航器、高效能整合電驅、鈉離子電芯、漂浮式溫差能發電等關鍵核心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基礎設施正不斷支撐科技創新挺進「無人區」。
「人財」兩旺助推基礎研究屢結碩果
2011年7月,「廣州國際生物島」開島建設,11年間,這個1.83平方公裏的江心小島逐步成為全球矚目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高地。如今的生物島,會聚了鐘南山、徐濤、王迎軍等院士專案30多個,高層次人才專案50多個。
生物島對人才的吸重力正是廣州透過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提升科研人員、創新主體獲得感,激發科創力量創造潛能的生動寫照。
目前,廣州形成了以【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為引領的新時期「1+5+N」科技創新法規政策體系,在全國率先實施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管理,探索「揭榜掛帥」「頂尖科學家負責制」「包幹制」,切實保障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
今年7月,廣州在全國率先試點推出服務科技領域高端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的入境保障和順暢通關措施。廣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謝明表示,廣州希望靠前服務,將尊重科學家、尊重人才的理念,貫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人才通關便利措施的推行,表達了廣州對高端創新人才尊重和歡迎的態度,以及打造全球創新人才高地的決心。
廣州透過實施「廣聚英才」人才工程,紮實推進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匯聚海外人才在穗發展。2023年,廣州首次位列中國城市外籍人才吸重力指數全國第三,彰顯了廣州開放的城市基因。
2023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5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展覽廳。攝影:劉力勤
梧桐高而鳳必棲之,人才井噴同樣離不開高水平的高等院校。近年來,廣州高等院校創新動能不斷增強,13所高校的134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居全國第四。華南理工大學近五屆中國專利獎獲獎總數排名全國高校第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37個專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資助率達44%。
豐富的人才夯實了原始創新的智力支撐,如何利用智力支撐加速催生創新成果?秘訣就是持續加大科研投入。2023年,廣州R&D經費投入988.36億元,成為全國唯一研發投入強度連續八年穩定增長的一線城市。
不僅如此,廣州為解決科技企業發展初期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探索出以科技金融為主線的企業支持體系,構建「創、投、貸、融」科技金融生態圈。
「人財」兩旺讓廣州科技創新源泉保持持續湧動。
以新提質持續啟用成果「源頭」
中國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廣州南沙出塢;廣州海洋實驗室率先報道深海動物的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圖譜;億航智能獲頒全球首張無人駕駛航空器適航證;「南沙造」「力箭一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億航智能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在廣州黃埔知識城九龍湖廣場進行飛行演示。 攝影:張令 王俊濤
一個個「全球首個」,折射出廣州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透過加快布局新興產業和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僅2024年一季度,廣州就圍繞人工智能、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軌域交通、氫能四條產業鏈開展20項攻關專案,支持經費達2900萬元。
剛剛結束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強調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今年廣東「新春第一會」上,「緊盯顛覆性、前沿性技術,抓牢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努力成為主要的創新策源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
當前,廣州正處於轉型發展重塑優勢的關鍵時期,提升科技創新框架核心能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將成為「再造新廣州」的重要「變量」。
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力是基礎。廣州加快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支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同時,分層分類推進「2+2+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建設,完善廣州實驗室管理服務機制,爭取更多全國重點實驗室在穗布局。加快建設2個大科學裝置,啟動實施「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實作更多原始創新突破,
鍛造核心技術硬實力是關鍵。廣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總部落地更多直屬創新平台,系統建好印刷及柔性顯示、新型儲能、納米智造、先進高分子材料等產業創新平台,加大源頭性技術創新和儲備。
提升套用創新驅動力是抓手。廣州建強用好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成體系突破產業共性技術難題。同時,強化新型研發機構技術供給、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引育、金融賦能「五大核心功能」建設,打造「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於一體的創新樞紐。
三力齊下,廣州持續啟用成果「源頭」,科技自立自強之勢蓬勃向上。
策劃 何靜文 門莉莉
統籌 覃玲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張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