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朱高峰:關於建設教育強國的思考

2024-02-05新聞

摘 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明確了教育強國的含義與內涵,並據此分析教育強國的目標,最終針對教育強國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

關鍵詞:教育強國;含義;內涵;目標;措施

2023年 5月 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1]深入思考什麽是教育強國,建設什麽樣的教育強國以及如何建設教育強國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育強國的含義

教育強國具有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指國家在教育方面是強國;第二重含義是指透過教育使國家強起來。在前者中,「強」是形容詞,在後者中,「強」是動詞。同時,在教育界內外不同視角下,教育強國的含義不盡相同。從教育界內部來看,要使教育強起來,國家需要在物質、精神等方面給予資源支持。從教育界外部來看,教育強國是國家強大的重要組成部份,教育強起來之後還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促使國家全面強大。

二、教育強國的內涵

教育強國的內涵主要包括數量、質素、結構、效率、效益、可持續性六個部份。

1.數量

加快建設高質素教育體系是支撐教育強國建設的奠基工程,而數量是質素的物質基礎,建設教育強國需充分考慮教育數量。教育數量涉及總量及比例兩方面:在總量方面,學生數量是重要指標。義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大學階段以及學位教育階段等不同學段學生數量具有差異性。在比例方面,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等是建設教育強國需要考慮的基礎性要素。

2.質素

衡量教育的質素,具體可以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知識、獲得的能力,以及擁有的品德三個方面進行。

在知識方面,主要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在教育中主要透過上課、練習等方式獲得。隱性知識是指默會知識,其無法用書面語言或口頭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是存在於個體的內心和思維中。當前,教育領域主要強調顯性知識,而對隱性知識關註較少。

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及學習能力。其中,思維能力是首要的。在中國教育中,盡管學生學習了大量書本知識並做了很多練習,但其思維能力如何仍然值得探討。其中,基礎教育階段缺乏對學生進行系統思維、批判思維、邏輯思維等思維教育的系統要求,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實踐能力需要透過具體操作去體驗積累,包括動手和動腦,這也是目前教育體系缺乏的。另外,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是教育的重要責任。溝通能力是學生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達成合作的重要能力,包括與同學、老師、家庭成員以及同事等進行的溝通交流。最後,學習能力也是學生能力的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老師主要給予學生指導,大量知識需要學生自己去學習。而且,學校學習只是人生中相對較短的一個學習階段,能否在今後的工作中持續學習才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所在。

在品德方面,涉及個人、群體、社會三個維度。其中,個人品德包括個人修養和個人品性;群體品德則指學生在群體中的表現,包括是否能夠與他人團結合作、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社會品德則涉及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以及承擔的社會責任。

3.結構

教育結構是構成教育總體系的各個部份的比例關系及其結合形式,包括階層與類別結構等。其中,階層主要根據學段和教育水平進行劃分,類別結構則主要按照普通與特殊、職業、學科和專業等不同維度進行分類。

4.效率

與社會其他領域一樣,教育同樣需要關註效率問題。首先,從教育年限來看,中國教育在強調學制穩定性的同時降低了教育效率性。盡管教育學制相對固定,但在同樣的教育環境和學習時間內,學生的學習進度具有異質性,那麽個體接受教育的年限是否應該調整? 如美國中學設定了 AP課程(AdvancedPlacement),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在中學時期學習大學的基礎課程, 如果透過國家或地方組織的考試,則在進入大學後可不再學習相同課程。因此,美國學生的大學時間可以縮短至三年甚至兩年。而在中國,學生在大學還需要再次學習中學的內容,雖然知識深度有所提升,但無法避免內容的重復性。總之,此外,推遲就業的整體趨勢也導致了教育效率的降低。在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三年級,大量學生都是重復做題,應付高考,而不是學習新知識;在大學最後一年,許多學生選擇考研,如果不成功還會反復嘗試,這些都會導致教育效率的降低。

其次,從系統性來看,不同專業、課程之間的關聯程度也會影響教育效率的提升。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新專業應運而生。實質上,部份新專業僅有 10%~20%的內容屬於新知識,其中大部份內容並未更新。專業範圍的不斷擴大,導致新專業與已有專業課程內容之間重復性較高,降低了教育效率。

最後,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來看,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就業能力的匹配程度也是影響效率的重要因素。當前的教育對理論過度關註,而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導致學生掌握了大量理論知識,但對默會知識知之甚少,就業能力不足,無法立即投入工作,而是需要經過培訓才能上崗,從而降低了效率。

5.效益

教育的效益涉及供需匹配問題。近年來,教育系統與工作世界的供需匹配矛盾越來越尖銳,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明顯不足。例如,據某單位調查,造船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崗位符合度只有 20%~30%。實際上,中國造船業總噸位、訂單量及造船能力都是世界第一。在這種情況下,該專業畢業生較低的就業崗位符合度是難以理解的。究其原因,需要綜合考量個人與學校、學校與社會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首先,對於個人與學校而言,個人意願要與學校專業匹配,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其次,對於學校和社會而言,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要匹配。目前,中國學校專業體系與企業崗位體系分屬不同系統,兩者並不完全一致。最後,對於個人與社會而言,就業崗位的選擇也是個問題。同時,教育的投入產出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研究。除了經費上的投入外,個人精力和時間也是教育投入的一部份。然而,我們通常不太考慮個人時間投入的問題,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需要在人力資本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6.可持續性

談及教育強國時,需要考慮可持續性問題,這包括外部變化的適應力和內部變革的主動性兩個方面。在外部變化方面,教育需要適應產業、技術、人口等方面的變化。目前新技術的出現導致某些傳統產業的衰落,因此提高教育對外部變化的適應力尤為重要。此外,人口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人口減少和出生率下降已經對小學產生了嚴重影響,並開始影響到中學,但對大學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周期滯後性。大量高校並未真正意識到人口減少和出生率下降所帶來的危機感。實際上,從日本、南韓等國家和中國台灣地區已經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已經相當嚴峻。另外,內部變革的主動性也需要關註。隨著技術進步和學科變化的發展,學校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主動做出改變。

三、教育強國的目標

基於教育強國的含義與內涵,提出如下教育強國目標:第一,面向全體。經過教育體制的層層選拔,學生最終進入相應教師的工作範圍。作為教師,要 對每位學生負責,要確保每個人都能達到設定的標準要求。面向全體的概念適用於各個教育層次,同時我們也要關註培養優秀人才和傑出人才,兩者並不 矛盾,需全面考慮。第二,質素優良。如何衡量教育質素是一個重要問題,相 關單位應對此進行積極研究。第三,結構合理。目前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普及化階段,然而普及化後的高等教育結構如何並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第四,效率高。效率關乎學生終身,如果個體的就業年齡很晚,則可能錯過思維的發 散性、創造力最佳的時間。第五,效益好。過去關乎教育效益的考慮較少,而 如今建設教育強國就需要將其納入考慮範圍。第六,可持續性。這是較新的關註點,教育需要不斷研究分析內外部變化,並積極適應環境變化。

目前,對於教育的評價主要以排行榜與論文(專利)數總量和參照量為依據。對於排行榜而言,大部份排行榜主要以學校為單位。不同的排行榜有不同的排名思路,標準不一。但排行榜只是參考,並不能作為決定性因素。目前,美國一些優秀的大學已經決定結束排行榜,對待大學排行榜還需持理智謹慎的態度。此外,學校的論文(專利)總量、論文參照數等也是衡量教育質素的標準之一。當前,中國的論文數、高參照論文數已經排名第一,但實際教育發展情況如何還值得深入研究。

總體而言,針對教育的評價還需要展開進一步研究。教育的物件是人,人與物不同,人無法像物一樣透過物理概念進行明確的定量分析,涉及人的分析多是定性的。然而排序以定量指標為基礎,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對人的評價從定性轉向定量,主觀性發揮了很大作用,許多排序評定都是基於主觀開展,而以主觀評定客觀事實如何做到相對合理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四、建設教育強國的措施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加快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對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透過調研掌握實情

從調研內容來說,需要充分掌握勞動力市場實際供需情況。一方面,對學校和專業數量要有清晰把握。整體明晰中國現有的學校數量、專業設定以及各專業的招生人數。在此基礎上,密切關註其變化趨勢。其中,如何預估新領域的需求發展情況是個大問題,也是個難問題。另一方面,充分了解新技術、新專業和新學院的需求來源,以及如何滿足這些需求。此外,需從教育質素、結構、效率、效益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深入探究。從調研主體來說,一方面,學校有責任掌握本校歷屆畢業生的就業及其後續發展情況。另一方面,用人單位需要了解自己需要什麽樣的人。最後,目前存在許多第三方機構調研勞動力供需雙方的相關情況,但其準確度存疑,因此,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力量提高第三方調研質素。

(二)制定針對性改進措施

首先,改變家庭社會對學生的影響過大,而學生本人發言權較小的現實情況。同時,引導學生充分了解社會真實情況和家庭實際條件,從而確定個人意向。其次,學校應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進。再次,教師隊伍建設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大部份教師尚缺乏實踐經驗。從次,研究用人單位的招聘方式和用人方式,以「人才學」研究推動教育發展。最後,協調學生、學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共同利益,促進產教合作。

(三)完善教育體制

從教育系統內部視角來看,第一,完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體制。值得強調的是,職業教育旨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然而在現實中,「技術」一詞在使用時常被忽視。本質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並不相同,技術人才是專業人才,對於工科而言是指工程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主要體現在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其中高級技能人才體現在能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對實際操作進行改進提高。當前職業教育只強調技能人才,甚至將培養的現場工程師也作為技能型人才,這是人才培養問題上一個很大的誤區,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第二,註重技工教育系統融入。目前,技工教育歸人社系統管理,與教育系統並不相融,需要從更宏觀的視角進行考慮。第三,要融通學校教育與在職教育,打通教育與培訓之間的壁壘。從教育與社會的互動來看,一方面,加強高校與社會的雙向互動。另一方面,提高社會對人才的辨識及使用水平。

(四)改進教育治理體系

體制與治理具有不同內涵,體制是制度性的保證,具有法制性、長期性,不能隨意改變,而治理強調科學管理,更偏向對日常性事務工作的管理。推動治理體系改進需要從以下方面出發:第一,擴大學校院系自主權;第二,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第三,發揮學生的個性;第四,註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目前,世界上教育改革做得較好的學校都有較大的自主權。如果高校自主空間過小,將會出現千篇一律的辦學風格,無法適應客觀世界的多樣性,也無法充分調動高校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育改革難以推進。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並行表重要講話[EB/OL].(2023-05-29)

作者:朱高峰,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