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加快培育戰新產業 「國字頭」基金註入源頭活水

2025-01-11新聞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 【中國證券報】11日刊發文章【加快培育戰新產業 「國字頭」基金註入源頭活水】。文章稱,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培育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國有資本投資營運公司發揮基金「探頭」「觸角」作用主動作為;多家央企產業集團積極透過「基金+直投」的方式加碼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引導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素發展……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賽道,政策與資本同向發力,「國字頭」基金展現國資央企擔當作為。
業內人士認為,中央企業應充分發揮產業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作用,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長周期陪伴創新企業成長,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水源」。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投資營運公司加快布局
國有資本投資營運公司,日益成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瓶頸、發展壯大、構建生態的重要力量。
投資華大半導體、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合肥長鑫、錫產微芯等專案,系統布局半導體制造等產業鏈重點環節;投資廣汽埃安、天津力神、長遠鋰科、特來電等企業,形成覆蓋新能源整車、電機及電池材料、電池制造及套用領域的全產業布局……作為國有資本營運公司的中國誠通,持續以資本引擎激發國有經濟新活力,截至2024年末,其旗下國調基金累計投資專案超200個,金額超1600億元,前瞻性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形成產業生態。
中國國新充分發揮基金「探頭」「觸角」作用培育新質生產力。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國新基金累計投資專案超290個,金額近1200億元。其中,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金額占比近80%,實作9個戰新產業全覆蓋。截至目前,中國國新全系統累計投向戰新產業專案的資金達3247億元。
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投集團正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賽道。近日,國投集團旗下國投創業宣布領投碳化矽功率半導體精密儀器與自動化測試裝備提供商忱芯科技,國投招商領投腫瘤領域創新藥企亞飛生物,國投創合戰略投資華恒生物,加快生物制造產業布局。
國投集團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國投系基金在落實國家戰略重要細分領域累計投資解決「卡脖子」問題直接相關的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專案300余個,投資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專案290余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專案420余個。
「國有資本營運公司作為有效投資新引擎,充分發揮了基金投資帶動作用,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主動作為,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動能。」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專家表示。
產業基金持續加持
多家央企產業集團積極透過「基金+直投」的方式進一步加持戰略性新興產業。
日前,中國兵器裝備集團聯合湖北省投資引導基金、武漢基金、洪山資本共同出資設立國兵向新發展基金,首期規模15億元。該基金將由省市區引導基金共同出資參與,未來還將引入國家級基金,將重點關註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光電資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2024年12月13日,南網戰新產業投資基金(廣州)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成立,該基金總規模50億元,首期認繳規模20億元,投資範圍包括新能源、數碼電網、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專案。
國家能源集團新設科創種子基金——國能(北京)科創種子基金(有限合夥),標誌著國家能源集團「1235科技創新孵化器」模式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
「央企產業基金理應作為中央企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前沿陣地的一個重要抓手。」國網能源研究院專家表示,央企產業基金的引入有助於解決目前科技創新鏈條中的兩個突出問題,即系統性協同創新問題和長周期叠代創新問題,且央企基金能夠更加專註於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而實作推動產業升級的目的,更符合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的定位。
推動國資成為耐心資本
前不久,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素發展。兩部門明確,支持中央企業發起設立創業投資基金,重點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據國務院國資委數據,截至2024年7月,中央企業共管理126只創投基金,認繳規模529億元,已投資金額313億元,主要投向先進制造、能源、電子資訊等領域,在推動科技攻關、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另據執中ZERONE統計,央企設立的創投基金,出資數量位列前三的是國投集團、中國國新、中國誠通。此外,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中國移動、中國華能集團、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的出資表現也較為活躍。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認為,在對央企創投專案進行評價時,既要看專案的短期經濟效益,也要看長期效益;既要看個別專案的盈虧情況,也要看投資的整體績效。此外,還要看投資專案在科技創新、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等方面的功能價值。國資監管部門在對專案及其團隊進行審計與問責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上述因素。
「充分發揮產業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作用,中央企業要按照相關要求,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長周期陪伴創新企業成長,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水源’。」中國聯通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李紅五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