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薛仁貴】

2021-09-14新聞

【薛仁貴】| 裴鵬程解讀

關於作者

本書作者黃約瑟先生是著名隋唐史學者,他曾長期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早在攻讀博士階段,他就已經開始在研究薛仁貴,並持續數十年。這本書至今仍然是研究「薛仁貴」的權威著作。

關於本書

本書細致考證了薛仁貴坎坷傳奇的一生,洗掉傳說中的人物臉譜,還原了大唐名將的真實面貌。同時,作者也把薛仁貴當作一個線索,帶我們深入了解唐朝的軍事、政治和外交問題,並重新定義了武將和王朝之間的關系。

核心內容

第一部份,歷史上真實的薛仁貴是什麽樣的,民間故事哪些真、哪些假?

第二部份,結合「薛家將」傳說來看武將、王朝、戰爭之間的關系。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介紹一本【薛仁貴】。

薛仁貴這個名字,你可能是在小說、評書、戲曲或影視劇裏聽到的。或許,你還聽過另外一個名字「薛平貴」。先來問你幾個問題:薛仁貴和薛平貴是什麽關系?【武家坡】裏的男主角是誰?王寶釧是誰的妻子?薛丁山是誰的兒子?「薛家將」講的是誰的後人的故事?如果不是曲藝愛好者,難免弄混。

現在公布答案。薛仁貴是唐朝初年的名將,是真實的歷史人物。由於薛仁貴太有名了,民間為他編了很多故事和演繹,比如給他杜撰了一個兒子名叫薛丁山,以及一位戰鬥力爆棚的兒媳婦樊梨花。後來,人們認為兩代人還不夠,於是有了「薛家將」的故事,薛家譜系被拓展到第四、第五代。即使這樣,人們覺得還不過癮,索性另開了一個「副本」,虛構了一個叫「薛平貴」的人,薛平貴雖然出身貧寒,但丞相之女王寶釧願意為他在「武家坡」苦守寒窯十八載;西涼國的代戰公主為了跟隨他,放低身段,甘願做妾。除了愛情得意,事業上,貧苦出身的薛平貴後來竟然還當了皇帝。這或許是中國最早的爽文。

薛仁貴到底做了什麽事情,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為他杜撰這麽多故事,延續對他的想象和傳唱呢?

今天這本【薛仁貴】是一部考據嚴謹的歷史文化研究著作,作者黃約瑟先生是著名隋唐史學者,他曾長期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這本書是黃約瑟先生20世紀90年代的遺作。早在攻讀博士階段,他就已經開始研究薛仁貴了。由於正史資料有限,他還查閱了大量碑文記載。因為研究做得非常紮實,即使過去幾十年了,這本書仍然是研究「薛仁貴」的佳作。

在這本書中,黃約瑟細致考證了薛仁貴坎坷傳奇的一生,洗掉傳說中的人物臉譜,還原了大唐名將的真實面貌。同時,作者也把薛仁貴當作一個線索,帶我們深入了解唐朝的軍事、政治和外交問題,並重新定義了武將和王朝之間的關系。

下面,我們對照民間傳說,分兩部份介紹本書精華內容:

第一部份,歷史上真實的薛仁貴是什麽樣的,民間故事哪些真、哪些假?

第二部份,結合「薛家將」傳說,來看武將、王朝、戰爭之間的關系。

第一部份

歷史上的薛仁貴到底做了什麽呢?

薛仁貴是唐初的一位名將,曾為唐太宗、唐高宗兩任皇帝效勞。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出生河東」是啟幕階段,「征遼成名」是發展階段,「三箭定天山」是高潮,「外放象州」是英雄落幕。

先看薛仁貴的出身。

薛仁貴生於隋朝末年。中國古代史學記錄雖然很發達,但對於歷史人物的幼年和少年生活,正史幾乎不記載,或記載得非常簡略,這就給傳統小說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空間。

在評書【薛仁貴征東】的文本中,薛仁貴是白虎星轉世,由於15歲以前白虎星沒有入竅,所以,薛仁貴直到十多歲仍然不會說話。戲曲【汾河灣】裏提到:薛仁貴曾住在寒窯裏,他有位相依為命的妻子,名為柳迎春,還有的版本是柳銀環或柳金花。

在正史中,根據宋代歐陽修等人編纂的【新唐書】記載:薛仁貴「少貧賤,以田為業。」但作者仔細考證後發現,薛仁貴出身並不低賤,而且,並不以種田為業。

先說出身。作者認為,薛仁貴其實出自一個名門望族,河東薛氏。河東大致對應今天山西西南部的運城,如今,運城當地還有大量像薛店、薛村、薛家寨、薛家營這樣帶「薛」字的地名。

既然出身豪門,為什麽無論民間傳說,還是正史記載,薛仁貴早年都很貧窮呢?

薛仁貴雖出身豪門,但他生於隋朝末年,恰好遇上大亂。【新唐書】記載了一個細節:薛仁貴參軍前,準備將先人改葬還鄉。作者推測,很可能是薛仁貴的父親在戰亂中去世,薛仁貴自小喪父,是被族人養大的。因此,他在出遠門之前,要完成一件大事,把亡父的英靈請回家鄉。這或特許以解釋,為什麽薛仁貴出身豪族,但幼年生活困苦。

其實,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理解另外一件事情,為什麽作者認為,薛仁貴並不以種田為業?

薛仁貴是被薛氏族人帶大的,而河東薛氏家學,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習武。早在南北朝的時候,有一位叫薛安都的先人,由於馬上射箭功夫很出色,曾經服務過南朝的四位皇帝。作者認為,受到家族熏陶,薛仁貴的武藝也不錯,尤其繼承了射箭這門絕技。這才有了「薛仁貴打雁」「三箭定天山」的說法。

除了習武,出身豪族的薛仁貴年少時還讀了不少書。史料【舊唐書】【新唐書】都記載了一本名為【周易新註本義】的作品,作者赫然就是薛仁貴。【周易】是儒家經學系統中最難的經典之一,薛仁貴能完成一部有關【周易】的著作,並被載入正史,可以想象他早年一定在讀書上花了大力氣。

你看,如果薛仁貴真的靠種地為生,恐怕很難在武藝和學識方面同時取得那麽大的成就。

為什麽後來薛仁貴選擇從軍呢?有個人不得不提,這就是他的妻子柳氏。

在民間故事【汾河灣】裏,柳氏與兒子在寒窯中苦等薛仁貴,生活窘迫,十分可憐。但作者推測,柳氏並不是一個只知以淚洗面,等待丈夫歸來的弱女子。

在當時,人們結親是講究門當戶對的。雖然薛仁貴幼年喪父,小家庭沒落,但龐大的薛氏家族仍然樹大根深。族人給薛仁貴挑媳婦的時候,並不隨意。作者揣測,薛仁貴的妻子柳氏,或許也出自當地的大族,這就是河東柳氏。

還一處可以佐證柳氏的家世不凡。【新唐書】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打算親自率軍征討遼東,這一年薛仁貴30歲。柳氏非常支持丈夫從軍,她說出一段水平很高的話:「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

柳氏敏銳地察覺到,征戰在即朝廷尋求猛將,薛仁貴的機會來了。而且,皇帝親征,意味著有機會在皇帝面前露臉。這是個透過軍功來揚名立萬、改換門庭的「難得之時」。你看,在那個時代,柳氏能有這樣的見識,並不像普通人家的女子。

接下來,我們看薛仁貴怎樣透過軍功來改變命運。

薛仁貴之所以能在民間英雄榜上占有一席之位,主要的支撐材料就是征討遼東,也就是著名的【薛仁貴征東】的故事。

故事的開篇是「李世民夜半夢賢臣」。話說,一次唐太宗夢到自己在打獵,途中遇到一位青臉紅發的敵軍將領騎馬追殺他。李世民的坐騎陷入淤泥,眼看就要喪命,千鈞一發之際,一員猛將前來救駕。他救起李世民後,連人帶馬跳入水中鉆進一個大龍口中,只留下四句詩。

李世民夢醒後,讓人把詩中謎語解開,得出「薛仁貴」這個名字;又從「人馬跳進龍口」這個細節推測得知,薛仁貴住在河東龍門縣。由此,「薛仁貴征東」的故事在唐太宗派人尋找賢臣的情節中一點點展開。

可以聽得出來,薛仁貴「淤泥救駕」的故事是戲說。但它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實際情況。所謂「薛仁貴征東」,這裏的「東」指的是當時的高句麗,地理範圍包括今天遼寧、吉林東部和北韓半島北部。這一帶很多地區至今仍然水網密布。東征時期,道路非常泥濘,給行軍造成很大不便,尤其是遼河西岸有一段路十分難走,被稱為「遼澤」。可見,「淤泥救駕」情節中,「淤泥」這個情節要素是真的。

不過薛仁貴的第一次亮相並不是「救駕」,而是救了一位將領。一次,東征隊伍行進到一個叫安地的地方,這個地方可能在今天遼寧的遼陽和鞍山之間。一位名為劉君昂的將領在作戰中被敵軍圍困,情況十分危險,薛仁貴見勢,躍馬向前,破陣斬殺敵軍,並斬下敵人的頭顱懸掛在馬鞍上,敵人看到後被嚇得半死。這是薛仁貴的第一次嶄露頭角。

而讓薛仁貴真正成名的,是接下來的安市城之戰。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鬥。敵軍有15萬人,而唐軍因路途遙遠和沿途折損,只有3萬人。這時,如果敵軍踞守城池,展開消耗戰,那將是唐軍耗不起的。因此,唐太宗很希望有猛將帶頭沖鋒,速戰速決。

聽起來,薛仁貴的機會好像要來了。但作者特別說明,薛仁貴擅長騎馬射箭,屬於馬兵部隊。攻城的時候,馬兵不承擔沖鋒工作,而是負責在城周圍巡行,或把箭射上城頭或城中,等待合適的時候再尾隨進城。

按理說,身為第二梯隊的馬兵成員,薛仁貴很難在直接遭遇戰中展露身手。他是如何一戰成名呢?

據史料記載:兩軍對壘時,天空雷雨交加。唐朝軍隊一方1萬步兵率先出擊,後來太宗也加入戰陣,把對方殺得軍心渙散。薛仁貴在這時,迅速摧毀敵軍撤退必經的橋梁,迫使對方統帥帶領殘部投降。

只是這樣的話,薛仁貴無非做了點截斷退路的事,尚不足以成名。作者推測,薛仁貴一定有其他更加亮眼的表現。當時唐軍長途作戰,敵眾我寡,士兵氣勢衰弱,軍隊裏很容易出現跟風情況:有一人帶頭逃跑,隊伍就垮了,如果有人打馬向前,大家也會蜂擁而上。

薛仁貴雖然原本位於第二梯隊,但他膽大過人,立功心切,還特意身穿一身顯眼的白袍,高喊「我來也」,策馬張弓,沖在前頭。一呼百和之下,余眾士氣大振,紛紛跟上這位勇者,一舉沖垮了敵軍。這位白衣先鋒一馬當先的的領軍作用,引起了唐太宗的註意。

最終,這場戰役唐軍獲勝。不過,就整個戰局來說,長途作戰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補給艱難、天氣嚴寒、道路泥濘,還有當地人為了生存而堅決反抗。很快,唐太宗不得不放棄征東,班師回朝。

對於國家來說,這是一次失敗的行動,但對於薛仁貴本人,他已然一戰成名。戰後獲得了太宗的召見和賞賜。

著名戲曲【汾河灣】說的,正是薛仁貴打了勝仗後回山西看媳婦的故事。不過,作者認為,薛仁貴不應該是【汾河灣】裏的一幅寒酸樣,他應該帶著許多賞賜、戰利品和奴婢,風風光光地衣錦還鄉。而且,薛仁貴回家的時候只有31歲,出門也就一年多,不是戲裏講的離家十余載。

可以看到,在那個時代,軍功確實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薛仁貴征東成名後,又打了幾次仗。可惜的是,薛仁貴後來長期鎮守玄武門。對於李世民來說,玄武門意義非凡,當初他奪權,就是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不過,對於薛仁貴來說,一位將領要想獲得財富、地位、名聲,還是要打仗的,在宮城內做安保工作著實令人失望。

如果薛仁貴的軍教生涯就此結束,他未必有機會載入史冊。薛仁貴能在中國民間封神,還要說到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三箭定天山」。

既然薛仁貴被安排看門,為什麽又有機會上陣殺敵呢?

民間傳說這樣解釋:唐高宗在位時期,某天夜裏京城發大水,大水漫到皇宮,看門人見勢不妙都逃跑了,只有薛仁貴勇敢地向皇帝發出警報。高宗很感動,贈了他一匹寶馬,隨後安排他重返疆場,建功立業。

但本書作者推測這是假的。皇宮裏為皇帝服務的不只看門人,還有許多內廷工作人員。如果發大水,皇帝身邊的人會第一時間提醒皇帝避險,輪不到看門人操心。更重要的是,古代非常忌諱越俎代庖,尤其是在皇帝身邊當差。一個看門人不幹好自己的事情,卻跑去在皇帝面前邀功請賞,說輕了這是失職,說重了,可能涉嫌謀反。

黃約瑟認為,薛仁貴被啟用的真實原因應是時代所致。高宗時期,唐朝對外擴張仍在進行中,不只是東北地區,北方的遊牧民族,西方的吐蕃,都與唐朝摩擦不斷。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曾因勇猛獲得戰功的薛仁貴自然就被安排到前線了。他在44歲時,重返遼東。

後來,西北的鐵勒人進犯大唐。鐵勒有十多萬人,他們以「天山」,也就是今天蒙古高原的杭愛山為根據地,反復侵擾邊境,勢頭很猛。於是,經驗豐富的薛仁貴又被調赴西北。

傳說,兩軍陣前,薛仁貴白袍白馬,出列迎戰,對方還沒回過神來,只聽嗖嗖兩聲箭響,兩員大將已經中箭墜馬而亡,唐軍歡聲如雷。這時薛仁貴問向左右:大家說射哪一位?有士兵回答說:射那個胡子最長的。薛仁貴哈哈一笑:「好,對面大胡子你可要小心啦!」大胡子將軍一聽,嚇得撥馬就逃,還沒等他逃出百步遠,只聽弓弦一響,那支如飛的羽箭直射入他的脊背,箭簇透出前胸,鮮血噴湧而出,這家夥慘叫一聲,伏鞍而死。薛仁貴趁機大聲喝道:「不想死的便下馬投降!」那些鐵勒官兵何時見過如此神射將軍,嚇得全都楞在馬上,彼此對視,雙腿發顫,有三名將領隨即下馬跪地請降,後面人見狀大驚失色,紛紛掉轉馬頭就跑,薛仁貴長槍一舉,下令追擊,唐軍頓時如海潮洶湧般殺將過去,十萬鐵勒人馬如同兔走狐奔般倉皇逃竄。此後,軍中便流傳一首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薛仁貴真如傳說中這麽厲害嗎?

作者認為,面對數十萬規模的鐵勒人,朝廷絕不會讓薛仁貴領一支人馬單獨對抗。唐軍應該是兵分三路或五路。

不過,鐵勒雖然人數眾多,實際上是一個個部落組成的松散組織,缺少協同管理,面對集團化的唐軍,他們會各自審時度勢,隨機應變。所以,讓一些鐵勒部落投降,不是那麽困難的事情。

況且,薛仁貴並不是任何一支軍隊的第一負責人。即便薛仁貴真的曾經三箭射死三個人,就因此把所有功勞都算在他的頭上,也不太合適。

但無論如何,民間把無上的榮譽給了他,這是薛仁貴一生的高光時刻,這一年,薛仁貴48歲。

但與此同時,薛仁貴的一些問題逐漸暴露。面對鐵勒投降,唐軍的策略是不接受,而是執意派兵進攻,目的是想擄掠人口賞賜官兵。薛仁貴便做了一件讓後人詬病的事情,就是坑殺來投降的敵軍。

隨後許多麻煩事接連出現,唐軍追擊鐵勒,但被對方擊敗。緊接著,唐軍的補給又出了問題,軍中一度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回朝後,又有官員彈劾薛仁貴,說他在戰爭期間跟敵人交易,並借機收受賄賂。由於當時的唐朝還在擴張中,薛仁貴還有用武之地,高宗並沒有追究,只是要他將功折過。

對於古代的軍人來說,能打勝仗就意味著一切,不僅名利雙收,連道德汙點也可以被忽視。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能打勝仗。

薛仁貴戎馬一生,最後卻被流放到象州,也就是今天廣西桂林南部。他是如何落得如此下場的呢?

673年,薛仁貴60歲。對於中國人來說,花甲之年是人生一個重要的節點。但這一年,薛仁貴再次打了敗仗。之所以用「再次」這個詞,是因為從「三箭定天山」之後十多年,他基本上沒有取得過大的勝利。

在西部,薛仁貴領兵對抗吐蕃,剛取得一點勝利便被40萬吐蕃軍隊反殺。在東北,唐朝軍隊聯合北韓半島的新羅等勢力,總算是滅掉了高句麗。但轉眼間,新羅竟然做大了,薛仁貴又奉旨領兵討伐新羅,也連連失敗。

雖然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或許是常年在外苦戰,後來的薛仁貴有了殘暴、貪婪的陋習。當戰事推進順利的時候,殘暴貪婪或特許以被視為將領的性格特點,皇帝可以包容,朝中同僚也能忍讓。但軍事成果顆粒無收的時候,這就成了別人彈劾他的把柄,縱然皇帝賞識他,也不得不給其他朝臣一個說法。

最終,年過花甲的薛仁貴,被外放到象州。雖然後來唐高宗多次大赦,薛仁貴也得以從南方返回,但年邁的身體,已經無法再給他的履歷添彩了。薛仁貴在70歲去世,屬於他的時代結束了。

第二部份

一個人能在歷史上留名,有的時候不僅靠自己的努力,也得有後人的繼承和發揚。

薛仁貴之所以在民間有那麽大名氣,很大程度得益於「薛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小說界,【薛家將】與【楊家將】【呼家將】並稱「三大家將小說」。直到今天,【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征西】【薛剛反唐】,仍然是戲曲舞台上的常演劇目。

你看,在民間傳說中,薛家將世代忠良、征討四方。好像沒有薛家將,李世民他們家的大唐江山就坐不穩了。

真實的「薛家將」是什麽情況呢?

傳說,薛仁貴的兒子名叫薛丁山。西涼侵犯大唐國境。薛丁山主動請纓。後來,薛丁山認識了戰鬥力爆表的樊梨花,二人一同征討西涼,為國效力。

薛丁山和樊梨花都是虛構人物,不過,歷史上薛仁貴的後代,的確出了不少武將。最有名的是他的兒子薛訥。

史料記載,薛訥是薛仁貴在玄武門當差的時候出生的。或許是由於父親的功業,薛訥後來當了藍田縣令。藍田縣是現在陜西西安附近的一個縣,在唐朝,這裏是京城周邊,在藍田當縣令,也算是個好差事。

由於是將門之後,薛訥後來的人生軌跡,與父親類似。武則天把薛訥調任到東北地區,這裏是薛仁貴曾經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威名仍在,讓薛訥在此子承父業,或許是個不錯的安排。後來,唐玄宗把薛訥被調去負責西域和吐蕃戰事,這段經歷,後來在民間演化出【薛丁山征西】的故事。

當初薛仁貴戎馬征戰一生,總歸有所建樹。可惜,薛訥的官雖然做得越來越大,但一生並沒有特別出色的戰功。【薛丁山征西】的主要情節,都是後人杜撰的。甚至,由於有的情節太離奇了,人們直接把主角名字換成薛丁山。所以,後人更熟悉薛丁山這個虛構的男主角,而忘記了薛仁貴的兒子其實是薛訥。

【薛家將】系列還有個故事非常精彩,這就是【薛剛反唐】。大致內容是,薛丁山三兒子薛剛性格頑劣好鬥,長大成人後誤殺太子,甚至把皇帝也嚇死了。這時,武則天借機逆天稱帝,並且活埋薛家300多口。只有薛剛、薛強兩兄弟,以及薛剛的母親樊梨花活了下來。薛剛為報國仇家恨,從西涼借兵,帶著自己的兒子輔佐中宗李顯,廢掉武後,恢復唐朝,薛家慘死的英魂也得以昭雪。

這個故事裏,不只有民間的想象,其實也有歷史影子,「武後亂政」和「中宗復位」都是正史裏記載的事情。看來,「薛家將」的創作者們並沒有完全架空虛構,而是以歷史大脈絡為基本框架,選擇性地創造亮點。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薛仁貴後人還真有反唐的。薛仁貴的長子是我們剛才提到的薛訥,他的第五個兒子叫薛楚玉。薛楚玉當過範陽節度使,但由於不稱職而被貶。薛楚玉有個兒子叫薛嵩,從小不讀書,喜歡騎射、蹴鞠。這與傳說中的薛剛有點像。只是,薛嵩是個紈絝子弟,哪裏懂什麽國仇家恨。安史之亂爆發後,薛嵩竟然投降了叛軍,幫忙守衛相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後來,唐軍打過來了,薛嵩又歸順朝廷,後來還混上了節度使。

閱讀【薛家將】故事的時候,我們會感動於太宗、高宗對薛仁貴的賞識;會佩服薛丁山、樊梨花的赤膽忠心;會對薛家遭到滿門抄斬而報以遺憾憤怒。在【薛家將】的世界裏,薛家不僅是大唐江山的守護神,更是唐朝歷史的推動者。

在真實的歷史中,武將和他的家族到底有多少分量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這樣一句話:如果說沒有君主的提拔,便沒有薛仁貴。

為什麽薛仁貴在初期屢屢獲勝,到晚年,卻總是吃敗仗呢?是因為後來的對手越來越強,還是他本人不思進取,或者只是因為運氣不好?

其實,薛仁貴乃至整個薛家,只算得上唐朝軍事外交史的一個註腳。閱讀歷史你會發現,薛仁貴戎馬生涯的起落,幾乎與唐王朝在對外軍事上的進退是合拍的。我們試著將唐代前半段歷史,和薛家三代人的經歷做個比對。

唐高祖到唐太宗初年,是唐朝的建國與統一期。這時活躍在軍事舞台上的,是李靖、李勣這樣的第一代軍將,薛仁貴還沒有成年。

從唐太宗中期到唐高宗中期,是唐朝開疆拓土時期。薛仁貴正好趕上唐朝對外擴張最迅猛的年代,戰功卓著的不只有薛仁貴,還有劉仁軌、裴行儉。他們都是大唐第二代軍將,也是最幸運的一代。高宗末年到武則天執政時期,唐朝的對外擴張已經勁頭不足。而一次次對外擴張,反而把周邊松散的族群訓練成一支支可以跟唐朝軍隊抗衡的強大力量。到唐玄宗時期,這些力量已經強大到可以影響唐朝國運。安史之亂的爆發,以及之後的平定,就是這些力量參與的結果。薛仁貴的晚年,以及兒子薛訥的一生,正好處在這個時期。不只是薛家父子倆再難立功,唐朝第三代軍將也同樣如此。

結語

到這裏,本書精華內容就為你介紹完了。

最後,我們思考一個更大的問題:在中國古代,戰爭和將領到底是什麽關系?

將領是王朝統治者抵禦外敵入侵,對外發動戰爭的武器。同時,將領也需要戰爭來展示他們存在的價值。

其實,中國古代的文官和武將有完全不同的利益出發點。

當初唐太宗親征遼東時,朝中文官幾乎全部反對:宰相房玄齡主張停止出兵,諫議大夫褚遂良認為不要輕率從事。這不只是因為,打仗需要考慮後勤,考慮民意。從群體利益角度考慮,文官之所以大膽反對戰爭,是因為他們是靠國家財政供養的。而戰爭會影響財政穩定運作,造成前線優先供給,進而影響文官利益。

而軍人不一樣,唐代的軍人雖然也有國家定期的補給,但要想晉升,就需要打仗。即使沒有獲勝,士兵可以在戰亂中搶掠財物。史書記載,薛仁貴的族人薛萬徹參加了攻打吐谷渾的戰爭,獲得各類牲畜20萬,後來攻打薛延陀,又繳獲馬匹1.5萬。皇帝雖然也會批評幾句,但不會進行實質性的懲罰。

回到本書的主角薛仁貴。前面提到,他有兩個突出的缺點,一個是殘暴,一個是貪婪。這兩點在他晚年表現得過於突出。

或許,殘暴、貪婪並不是他個人的性格缺陷,而是那個時代,長期軍教生涯造就的結果。只是薛仁貴太出名了,薛仁貴甚至成為一種符號,這個符號聚集了過分誇張的榮譽,也不可避免地凝結了唐代將領的共同缺點。

薛仁貴的經歷其實是同時代軍事外交史的一個寫照。薛仁貴一生的起起伏伏,正反映了那句話,「時勢造英雄」。國家強則國民強,每一個人的榮辱安危,都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好,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內容。你可以點選音訊下方的「文稿」,查收我們為你準備的全部文稿和腦圖。你還可以點選紅包分享,把這本書免費分享給你的朋友。恭喜你,又聽完了一本書。

撰稿、講述:裴鵬程

腦圖:劉艷導圖工坊

劃重點

1.薛仁貴戎馬生涯的起落,幾乎與唐王朝在對外軍事上的進退是合拍的。薛仁貴乃至整個薛家,只算得上唐朝軍事外交史的一個註腳。
2.文官之所以大膽反對戰爭,是因為他們是靠國家財政供養的。而戰爭會影響財政穩定運作,造成前線優先供給,進而影響文官利益。

註「本文轉自得到APP」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