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城鎮規劃君何方洪了解,截至2024年12月,我們中國共有684個建制市,分別是4個直轄市、293個地級市、386個縣級市(包括最新設立的新疆兵團白楊市、西藏自治區錯那市和米林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中國有一些建制市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設立了,比如中國第一建制市廣州市、第二個建制市汕頭市和南京市、北平市、重慶市、青島市、天津市、成都市等,以及武漢三鎮之漢口市、武昌市(曾經名為武陽夏),西安市以籌備的西京市、萬縣市(今重慶直轄市的萬州區)、威海衛市(今山東省威海市)等很多人並不是熟悉的城市。
另外還有就是萬全(今張家口市)、陽曲(今太原市)、貴築(今貴陽市)、閩侯(今福州市)、巴縣(今重慶市)、濱江(今哈爾濱市)、安東(今丹東市)、歷城(今濟南市)、吳縣(今蘇州市)、懷寧(今安慶市)、杭縣(今杭州市)、鄞縣(今寧波市)、鄭縣(今鄭州市)等,尤其是巴縣、鄭縣、吳縣、杭縣四大縣城如今都發展成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了,難怪還有網友調侃它們為「大縣城」。
一、中國建制市與城市的關系分析
(一)建制市與城市之間的聯系
市是指國家根據一定的標準(主要有人口規模、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公用基礎設施狀況等),以立法或行政法令、批文的形式,經有關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批準,在以城市為主的地區設定的一種行政區域單位。市和城市是兩個既有一定聯系,又不能混為一談的不同概念。說它們有聯系是指:一是一定規模的城市是設市的必要條件;二是市和城市都具有中心性、密集性,是一定區域的政治中心、組織專業化協作和經濟聯合的生產中心、組織物資集散和商品流通的交換中心、組織為自身和周圍廣大地區提供各種服務的服務中心,包括文化教育中心、資金融通中心、科學技術中心、調節管理中心、娛樂消費中心等,都具有一定的內聚力和輻射力;三是很多城市都設定了市的建制,我們稱之為設市的城市。
(二)建制市與城市的區別
城鎮規劃君何方洪認為,中國建制市與城市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市是一種人為設定的行政建制,是政治、法律概念,而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社會、經濟、地理概念。
二是從產生時間看,城市古已有之,而市建制則產生於近代,在中國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形成,可見城市的歷史比市要悠久得多。
三是城市是相對農村而言,城市與農村沒有明確的界線,農村向城市的演化——城市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城市具有邊界模糊性,本身沒有確切的範圍。而市是國家設定的行政區域單位,設有相應的國家權力機關,與農村地區的行政區域單位——縣等有明確的界線,有確切的管理範圍,與周圍其他行政區之間有明確的邊界——行政區域邊界。
四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城市不僅包括市,還包括縣城、建制鎮和其他工礦區、風景區等有一定規模、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點。而市亦由城市和農村兩部份組成,所不同的只是有的市所轄的農村較大,有的市所轄的農村較小而已。
五是城市是一個點,城市與城市之間為農村所隔,如果兩個以上的城市擴充套件相連,實際上就形成一個新的城市。例如,歷史上漢口、武昌、漢陽曾是3個城市, 後因發展連片形成武漢1個城市。而市既可以是一個點,如以一個鎮切塊設的市, 也可以是若幹個點組成的面,如整縣改設的市。市與市之間既有縣、自治縣等其他政區相隔的,也有市與市直接相連的,但相連線壤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市並不構成一個新的市,如江蘇省的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一個市既有單個城市構成的,如江蘇省的泰州市,也有若幹個城市組成的,如整縣改設的市包含若幹個小城鎮,實行市領導縣體制的市,包含一個中心城市的若幹個縣城、小城鎮。
二、中國建制市的設立與發展歷程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地方管理模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今天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劃。其中,「省」和「縣」都是形成於漫長歷史當中的傳統行政區劃,至明清時期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完備的地方管理體制。「縣」的出現極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推廣郡縣制,「縣」就開始成為全國最基本的地方行政區劃。而行省的出現則是要到13世紀末,元朝統一後疆域空前擴大。為加強管理,元朝創設了行省制。此後明清兩朝沿襲之,最終形成了「省-府-縣」的三級行政區劃。但「市」這一行政區劃的出現則是非常晚的,因為中國在1921年前沒有行政區劃的市。「市」在中國古代指進行交易的固定場所,如漢之長安城就有著名的「東市」「西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多,「市」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但「市」並未成為某一級別的行政區,直到清末和民初時期。
從1905年開始,清朝模仿日本推行新政,在地方上頒布【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模仿日本設「市」,組織自治會進行自治。1907至1910年,有過留學日本經歷的同盟會成員江寶衍在廣東的【農工商報】上接連發表多篇文章,商討取消廣州城的兩縣分治,模仿日本建立「廣州市」,設立市長和市議會進行自治管理。但風雨飄搖的清朝已經無法完成城市改革的使命。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短短兩個月內,包括廣東省在內的南方各省迅速脫離清朝獨立。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民國成立初期,仍然延續清朝「省-府-縣」的行政區劃。但清朝混亂的地方管理令行政十分不便,同時飽含傳統色彩的「府」之類的地方區劃很難讓人感受到新時代的氣息。於是,諸多日本留學生開始將「市」這一概念帶回中國。
率先進行設市的嘗試來自於江蘇省,在其頒布的【江蘇省暫行市鄉制】中,將各城市改稱為「市」,受縣的監督。設定市議會進行自治管理。此舉成為中國模仿日本設定「市」級機構的初次嘗試。民國建立後,縣城所在及人口較多的鎮開始被稱為「市」「特別市」,並有了「市公所」「市政管理局」等機構,但此時的市僅為帶有一定行政功能的自治組織而不是正式政區。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政區意義上的建制市應該為民國十年(1921年)設立的廣州市(但是有一種說法中國第一個建制市是浙江省南潯市),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作了「市」「縣」分離,市正式成為一級政區。辛亥革命期間,廣州成立軍政府,中國同盟會成員陳炯明被推舉為代都督。陳炯明主政期間,將建「市」開始付諸於實踐。從1912年開始,陳炯明把負責廣州警務的「全省警務公所」,改稱為「廣州市警察廳」,廣州各中小學校之前也冠以廣州市之名等。1914年,由於北洋政府擔心地方勢力太過膨脹,於是迅速叫停了城市自治的步伐,廣州和江蘇的第一次建「市」嘗試以失敗告終。直到1920年,隨著護法運動的深入,陳炯明和孫中山重回廣州主政,才重新開機了廣州設市的行程。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正式實施,隨後的兩個月裏,廣州市政廳掛牌成立,孫科成為第一任廣州市長,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建制市」。
在【廣州市暫行條例】中,以孫科為首的國民黨精英充分吸收了日本和歐美的城市管理經驗,劃定了廣州城墻內和城外西關約24平方公裏的地區作為廣州城區,模仿日本對城市政區的命名方式稱其為「市」。市區單獨由市政廳治理,不再分屬番禺和南海兩縣,結束了上千年的兩縣分治廣州的局面。廣州建市是中國城市實行市制及市行政設局管理之始,標誌著"市"已由交易場所正式演變為新的行政區劃單位,"市"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也正式登上中國的歷史舞台。堪稱是中國近現代市政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廣州設市的舉動立刻產生了示範效應,僅僅三個月之後,1921年5月,廣州的近鄰汕頭也成立了市政廳,成為了中國第二個「建制市」。隨後北洋政府頒布了【市自治制】建市運動在全國蓬勃興起,廣州市和汕頭市的設市成功經驗也被推廣向其它城市。但此時的「市」仍帶有一定的自治性質。中國真正「市制」的推行要等到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特別市組織法】與【市組織法】之後。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出於管理的需要,又將「市」細分為「省轄市」與人口超過百萬的「特別市」。其中特別市由國民政府直轄,相當於現在的直轄市。這兩個法規施行不久的1926年,北伐軍收回了漢口英租界,成立了漢口特別市。1927年5月至6月,上海和南京也成立特別市,特別市是與省平行且直轄於中央的行政區劃,這成為後來直轄市的雛形。隨後全國陸續設立了北平、天津、青島、廣州七個特別市,各省又分設省轄市,其中濟南市就成立於此時。青島特別市、濟南市就為山東最早的兩座建制市,兩市均設於1929年7月,青島特別市由原膠澳商埠局改設,1930年改稱院轄市,均隸屬於政務院,濟南市由析歷城縣縣城及郊區所設,隸屬於省政府。此時的「市」與「縣」是一對平級的行政區劃,市轄範圍為城市化水平較高的部份地區,除了個別特大城市可以下轄「縣」外,大部份「市」對周圍的「縣」沒有管轄權。但隨後不久,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侵占中國期間,日本根據自己的行政模式,在中國三萬人以上的居住區設定了諸多的「市」,例如安東縣改稱安東市(今遼寧丹東)設通化市(今吉林通化)等。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了被日偽所占各大城市。
「市」的數量比戰前有明顯的增加。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隨著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解放戰爭中節節勝利,大量城市被解放。1948年,陽泉和石家莊兩地成立歸中央直接領導的「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市」級行政區劃基本繼承民國,分為和「縣」平級的「省轄市」以及直屬於中央管理的「直轄市」。建國初,全國共有建制市132個(12個中央直轄市、54個地級市、66個縣級市);至1954年,建制市累計增至165個(3個直轄市,82個地級市,80個縣級市)。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以下稱為【五四憲法】)出台,【五四憲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中國行政區劃為「省(直轄市)—縣(省轄市)—鄉」三級體制,「市」和「縣」同為被省直轄的二級行政區劃。根據總體布局及各城市現狀,1954年,國家對全國城市進行了功能定位。
第一類城市是有重要工業建設的新工業城市,即重點工業建設專案安排較多的城市。它們包括太原、包頭、蘭州、西安、武漢、大同、成都和洛陽。這就是早先的「八大工業城市」說。
第二類城市是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擴建城市。這些城市包括鞍山、沈陽、吉林、長春、哈爾濱、撫順、富拉爾基、石家莊、上海、重慶、廣州、鄭州、株洲、青島、本溪、邯鄲、湛江、天津、佳木斯、大連和鶴崗等。
第三類城市是可以局部擴建的城市。這些城市包括南京、濟南、杭州、昆明、唐山、長沙、南昌、貴陽、南寧、呼和浩特、張家口、西寧、銀川、寶雞等。第四類是一般中小城市。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為集中精力發展經濟,1983年開始,國家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地市合並」。「地區」開始與「市」合並,成為省之下的第二級行政區劃,稱為「地級市」。隨著撤地設市的推廣,″市"作為行政區劃,由狹域的市變成了廣域的市,即地級市不僅要管理城區,還管理周邊的縣,從此形成了"市管縣"的格局。部份發展水平較低的「市」則繼續保持與「縣」同級,稱為「縣級市」。時至今日,中國廣闊的疆域上矗立著近700座「市」,城市化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三、新中國成立之前設市的中國建制市成立時間民國時期設市的順序並無一個完全固定統一的標準順序,因為設市情況較為復雜且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不過,以下是一些較早設市的地區。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開始以廣東省會設市,1921年成立廣州市政廳,1930年1月設立廣州特別市,8月降格為廣東省省轄市,1947年又改為廣州市,為行政院院轄市。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標誌著其正式建市,成為中國第二個建制市。南京是民國時期的首都,1927年5月設南京特別市,1930年6月改稱南京市,為行政院院轄市。1928年6月,設北平為特別市。1930年6月,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11月又改稱北平市,為行政院院轄市。1928年6月設天津為特別市,1930年11月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1935年6月又改稱天津市,為行政院院轄市。1928年8月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7月改稱上海市為行政院院轄市。1929年4月設武漢為特別市(含武漢、武昌、漢陽三鎮),1936年5月降格為湖北省省轄市,1947年又升為漢口市,為行政院院轄市。1939年5月設重慶市,為抗戰期間的陪都,行政院院轄市,而重慶直轄市成立於1997年。太原市於1927年確定市的建置,隸屬山西省政府直轄。1932年1月國民政府決定以陜西長安作為陪都,定名西京,直屬行政院。但當時只是設立了籌備委員會並沒有成立市政府,1943年3月批準成立西安市隸屬於陜西省,1947年改為西安市為行政院院轄市。成都市成立於1928年,是四川省最早建立城市。自貢市成立於1939年。自貢市他可是資格的老城市,早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就成立了自貢市。1940年5月26日復原桂林縣,桂林市政府成立,把臨桂縣,靈川縣靠近桂林城區周邊的鄉村甲劃給入這個桂林市管轄。這就是廣西第一個以「市」為名的地方。1945年9月抗日勝利後,國民政府收回了先由沙皇俄國、後為日本占領的旅順口、大連灣地區,改置為大連院轄市。1945年9月設哈爾濱院轄市,由蘇聯紅軍占領,後東北抗日民主聯軍進駐,國民政府未能在這個城市行使管轄權,也未任命哈爾濱市長。1947年6月設立沈陽市,為行政院院轄市。1929年7月設立青島特別市,1930年9月改為青島市為行政院院轄市。民國十八年(1930年),濟南市得以設立,城區和商埠地區被劃出用於設立濟南市;煙台市最初於民國十九年(1931年)1月由山東省政府從福山縣析出設立。然而,同年9月,行政院審議後認為其設立不符合法律要求,因此未予核準。直至民國三十五年(1947年)2月,煙台市才再次被設立,這次是從福山、牟平等縣析出部份區域組成。新設立的煙台市治所位於今天的山東煙台市。而到了民國三十四年(1946年),威海衛行政區則被改制為威海衛市。
四、90年前的1933年中國主要城市規模和城區圖
城鎮規劃君何方洪找到一個90年前關於中國城市的統計數據。1933年3月出版的【申報年鑒】第1期對106個10萬以上城市人口進行統計,總計城市人口為3076萬人。而同期另一份【十年來各通商口岸人口比較表】中,截止1931年,48個開埠口岸城市總計人口為1353.5萬,占10萬以上城市總人口的1/3以上。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區。具體為20世紀30年代中期,2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上海;在4個人口100萬至200萬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個是開埠口岸城市,即廣州、天津和南京;5個人口50萬至100萬的城市全部為開埠城市,即香港、漢口、杭州、青島和沈陽;在18個20萬至50萬城市中,有10個為開埠城市,即大連、蘇州、福州、重慶、寧波、鎮江、溫州、長沙、濱江(吉林)、長春;在48個人口10萬至20萬的城市中,有14個是開埠城市,即澳門、蕪湖、安慶、沙市、宜昌、萬縣、廈門、汕頭、潮州、煙台、安東(今丹東)、營口、牛莊、張家口。我
國華東地區和長江沿線主要城市有上海、蕪湖、鎮江、南京、吳縣(蘇州)、懷寧(安慶)、杭縣、鄞縣(寧波)、南昌、九江、長沙、嶽陽、武漢三鎮、宜昌。
中國華北地區和中原地區主要城市有北平、天津、陽曲(太原)、歷城(濟南)、青島、開封、洛陽、鄭縣、歸綏、萬全(張家口)。
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城市有沈陽、大連、安東、旅順、龍江、濱江(哈爾濱)、長春、永吉。
中國華南地區主要城市有番禺(廣州)、汕頭、閩侯(福州)、廈門、邕寧、桂林、香港。中國西南地區主要城市有成都、巴縣(重慶)、貴築(貴陽)、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