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俄羅斯廢除【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俄副外長稱「歷史性時刻」,將對當地局勢帶來哪些影響?

2023-05-17新聞

根據【參考訊息】報道,當地時間5月16日,俄羅斯國家杜馬正式透過決議,廢除了於1990年簽署的【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由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共同制定的一項旨在削減雙方在歐洲地區常規武裝力量的條約)。

在條約被正式廢除後,俄羅斯副外長裏亞布科夫表示,俄羅斯希望西方「嚴肅、認真地領會俄羅斯發出的訊號」。他指出,俄羅斯廢除【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是對於北約國家頑固地推行北約東擴的回應。因此,俄羅斯必須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對北約的這一行徑做出回應,也就是「做出戰略平衡」。

如何評價俄羅斯宣布結束【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CFET)的動作呢?咱的感覺,從三方面來說吧,一是歐洲後冷戰時代的和平幻想又減少了一分,二是俄羅斯和北約之間僅存的一點戰略聯系又減少一分,三是俄烏軍事沖突所導致的戰略風險又增加了一分,咱們來分析一下這仨方面哈。

冷戰後的和平幻想

說俄羅斯方面徹底廢除ACFE是「冷戰後的和平幻想又減少一分」,CFET從本質上來說,和我們之前提到的兩個條約——也就是【中導條約】(INF)和【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I/III)一樣,堪稱冷戰時期規制美蘇關系的三大條約,也是冷戰時期美蘇關系最終緩和的標誌。

當然,所謂的美蘇關系緩和,這三大條約咱們仔細分析,倒不如說是蘇聯對美國的單方面妥協。比如在INF條約中,蘇聯就放棄了對自身戰略進攻能力非常重要的IRBM(比如「軍刀」中程彈道導彈),削弱了自己的戰略能力,換來的戰略成果可以說是完全不成比例。

CFET的情況也是一樣,我們都知道,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對於北約集團的優勢,在於兩個方面:一是地面突擊力量規模極其龐大,編制較為合理,動員體制比較科學。比如在坦克裝備上,冷戰時期的蘇軍、華約部隊裝備的坦克數量是北約的數倍,且戰時可以按照既定的動員順序,依次實施全面動員,將配置在戰略縱深的各基幹部隊一一編組成為主力部隊後,按照梯次投入戰場。

這使得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可以采用多梯隊進攻的方式,對西歐總體防禦地帶進行連續突破、縱深進攻,以持續不斷的進攻,最終擊破、擊碎北約的戰略防禦。這在戰略角度上,就是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集團對北約集團的戰爭想定。

二是華約集團從軍事地理學角度上來說,相對於北約集團優勢同樣明顯,北約集團在軍事地理學上的劣勢太大了。首先是戰略縱深太淺,按照華約集團的戰爭想定,作為第一梯隊的蘇軍駐德集群和充分動員後的東德人民軍、波蘭人民軍,如果能夠達成一定的戰略突然性,完全可能在10天之內突進到安特衛普,從而徹底打斷北約集團從美洲和英國反攻歐洲大陸的想法。

其次,是中歐平原地形一馬平川,尤其是作為預設戰場的中德、北德平原,北約集團幾乎無險可守,完全適合華約集團的坦克集團軍和諸兵種合成集團軍橫沖直撞。這種預設戰場的地形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北約集團主戰坦克的設計思想和具體的運用思路。

所以,冷戰時期華約集團對北約集團在常規軍力上的優勢,一是軍事地理優勢,二是常規裝備優勢,兩大優勢決定了華約集團的戰略優勢。而CFET規定的,恰恰是取消了華約集團的裝備優勢:按照CFET的規定,華約集團在歐洲地區的常規武器裝備總量,和北約集團理應保持均衡。

這意味著,華約集團只能將部份作戰裝備東移,這就是為什麽俄軍目前大量的作戰裝備儲備在遠東、北亞甚至中亞地區軍事基地、裝備維修和儲備基地的主要因素。而以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力,戰時華約集團要將這些軍事裝備逐步西運,耗時相當長,等於是限制了華約集團編組戰略軍團、按照梯隊進入戰場的速度,自然而然地也就限制了華約軍團實施戰略進攻的能力。

這就是為什麽CFET的簽署初衷,是為了「消除雙方實施戰略進攻的能力」,北約事實上依賴這一條約,限制了華約集團(尤其是蘇軍)的戰略進攻能力。至於北約集團本身則無所謂,畢竟北約本來預設的戰爭行程就是處於防守反擊狀態,華約集團的進攻能力被限制後,正好可以給北約從容運輸「返德者」師團的時間。

當然了,CFET盡管對蘇聯(後來是俄羅斯)較為不利,但冷戰結束之際、冷戰結束後的俄羅斯,依然捏著鼻子把這個條約認了下來。這其實就跟INF一樣,算是後冷戰時代在鋼絲上確保歐洲和平的一個表象。現在俄羅斯把這個條約給廢除了,其實就跟美國先前廢除INF、退群New-START、退群TOS一樣,基本上屬於是連這種冷戰後的、呈現在表象上的和平都不太想要了。

俄羅斯和北約的戰略聯系

說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戰略聯系「又減少了一分」,其實冷戰結束後,伴隨著北約東擴步伐和俄羅斯自身常規軍力的極度萎縮,CFET其實從來就沒有認真執行過。雙方基本上都是在選擇性地執行對自己有利的部份,但總體上來說,俄羅斯始終處相對弱勢的地位:

一方面,冷戰之後,華約集團解體,但北約集團並未相應地解體,反而憑借著東歐地區後社會主義政權普遍存在的反俄傾向,加強了在東歐地區的軍事存在。其結果就是冷戰結束後的多次北約東擴,這一東擴事實上極大地改變了CFET條約所塑造的歐洲戰略均衡;

而另一方面,CFET條約所規定的內容,大多數集中在蘇聯較有優勢的陸軍戰術裝備、比如坦克裝甲車和武裝直升機方面,卻對於北約具備巨大優勢的海軍沒有做出規定。毫無疑問,這是CFET的一個漏洞,也是CFET對於俄羅斯先天不利的一個方面。所以,俄羅斯從冷戰結束之後,事實上將CFET作為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的條件,用來對北約和歐洲進行制衡和叫價。

比如2007年,俄羅斯面對時任美國總統小布殊的【北約自由統一法案】,就曾經以暫停執行CFET作為叫價,試圖讓北約停止東擴的步伐(當然最後依然沒有止住);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情況也依然如此。無論俄羅斯的想法如何,CFET的存在,起碼為俄羅斯和歐洲提供了一條十分脆弱的聯系渠道,提供了一個更加脆弱的互相制衡的機制。但現在,隨著俄羅斯徹底廢止這一條約,相關機制也就不存在了。

俄烏軍事沖突導致的戰略風險

其實,俄羅斯目前廢止CFET,也是有其自身理由的。

從俄烏沖突的情況看,北約集團在常規武器裝備方面的拉胯堪稱空前絕後,不僅對於地面進攻極其重要的坦克、步兵戰車等常規作戰裝備產能堪稱聊勝於無,甚至連炮彈這種武器彈藥,在歐洲處於去工業化大背景的情況下,想大批次生產都造不出來了。

歐洲的地面作戰裝備事實上處於極端萎縮的狀態,且因為歐洲國內的政治環境所限,短期內想改變歐洲高福利國家的現狀、把大量的熟練工人趕進工廠重新工業化,對於當前的歐洲政治家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反,俄羅斯卻依托戰時的動員經濟體制,在常規軍事裝備的產能方面,再度相對歐洲取得了優勢。別的不說,比如庫爾幹機械廠,據報道今年第一季度BMP-3型步兵戰車的產量就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產量,全年的產能甚至能超過整個北約集團全年的產量。

這意味著,俄羅斯在常規軍事裝備領域,只要自身的經濟迴圈不出問題,背靠第三世界國家這個大市場,俄軍的常規作戰裝備爆兵速度相比整個歐洲國家,毫無疑問是要快得多的。

因此,目前整個歐洲的戰略態勢,大約是北約依托多輪東擴,在戰略上對俄羅斯形成咄咄逼人的進攻性態勢。而俄羅斯不甘示弱,借助自己常規武裝力量的產能優勢,在武裝力量的規模和戰略進攻能力上,試圖重新對北約建立均勢。這就是俄羅斯為什麽,會廢止CFET的根本性因素。

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戰略對峙,事實上出現了進一步增強的趨勢。正如我們所說,俄羅斯廢止CFET,其實是「兩降一升」,既是對冷戰末期對歐洲媾和歷史的「反正」,又是對歐洲關系進一步下降的證明,更是在北約對俄羅斯威脅進一步加大的前提下、俄羅斯試圖重建戰略均勢、和北約的軍事對峙進一步加強的舉動。至於廢止CFET之後俄羅斯和北約的關系將走向何方,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