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獲悉,1月9日,「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紙上天裁——中國美術館藏剪紙藝術展」對外開展。展出包括以王老賞、蘇蘭花、庫淑蘭、高鳳蓮等為代表的8位元民間剪紙藝術家作品在內的260余件剪紙作品,以期呈現近代以來中國民間剪紙的基本概貌和藝術成就。
【我把三水表一番】 庫淑蘭 陜西旬邑 1988年 中國美術館藏
剪紙藝術從民俗生活的祭祀祈福開始,千百年來,透過祖祖輩輩的心印相傳,民間剪紙藝術貫穿於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節令歲時的農耕生活過程之中。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分三個單元進行展示。第一單元主題為「天才巧手」,由王老賞、蘇蘭花、王繼汝、庫淑蘭、祁秀梅、曹佃祥、高金愛和高鳳蓮8位元民間剪紙大師的作品構成;此外,依剪紙發生地區和實用功能不同分設「別出心裁」「剪花迎祥」兩個主題單元。展覽展現出剪紙藝術獨特的文化魅力,展示了傳統文化新風尚。
鳳儀亭 蘇蘭花 山西新絳 1989年 中國美術館藏
據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中國美術館從建館伊始,就十分註重民間剪紙的收藏、展示與研究。目前中國美術館共收藏了來自於全國各地包含多民族的剪紙作品共計16000余(6200余套)件。中國美術館收藏的民間剪紙主要以黃河流域的剪紙為重點,特別是以陜北高原為中心的民間剪紙。
薛平貴回家 王繼汝 山西柳林 1986年 中國美術館藏
蘆花蕩 王老賞 河北蔚縣 1940年代 中國美術館藏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搶救民間美術工作推進的熱潮中,以庫淑蘭、高鳳蓮等為代表的那些默默無名卻又天才般的民間剪紙大師被相繼挖掘和發現,她們的剪紙作品在國家殿堂驚艷亮相,引發中國藝術界的巨大反響,人們贊嘆那種相對封閉生活狀態之下所創生出來的中國民間鄉土美學體系,及其所帶來的視覺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震撼。她們幾乎沒有文化,卻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利用農閑之余創作出一幅幅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剪紙作品。她們用最樸實的情感傳達著這片土地之上世代相傳的樸素信仰和生命價值觀,在剪紙世界中表達著對於這個世界的熱愛和內心的美好。她們沒有任何來自藝術技法層面的束縛,內心之中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想象都能轉化為刀下精美的花樣。她們的刀法就像山間爛漫的山花自由生長,所有的表現物像從心而發,刀隨心走,由一而三,三生萬物,直至一個鮮活而生動的世界被構建出來,這是一種帶有泥土芬芳的中國藝術寫意精神在民間的呈現。」吳為山說。
在漫長的農耕生活中,剪紙從祭祀祈福逐漸走向民間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男耕女織」的文化背景下,從年少女子到年長老嫗,廣大女性成為剪紙藝術的主要創造者。從女紅之中編織刺繡的底樣,到民俗生活中的種種花樣,那一抹紅色,除舊迎新,驅邪納福,既裝點了百姓的生活空間,又包含了百姓對於幸福生活的祈願。民間將剪紙喻為「花」,正是表達了對於生活如花般的美好向往,同時也賦予了剪紙藝術如花般美麗的審美追求。
龍鳳 祁秀梅 甘肅慶陽 1980年代 中國美術館藏
母子花瓶 曹佃祥 陜西安塞 1985年 中國美術館藏
天倫之樂 高金愛 陜西安塞 1985年 中國美術館藏
黃河人家 高鳳蓮 陜西延川 2009年 中國美術館藏
鷹抓兔 胡鳳蓮 陜西安塞 1986年 中國美術館藏
結婚圖 王蘭畔 陜西洛川 1984年 中國美術館藏
遊湖借傘 張樹梅 河北磁縣 1987年 中國美術館藏
捉迷藏 蔡蘭英 河北獻縣 1987年 中國美術館藏
吉祥花卉 趙景安 河北三河 1980年代 中國美術館藏
鳳戲牡丹 程建禮 安徽阜陽 2001年 中國美術館藏
趕牛車 範祚信 山東高密 1987年 中國美術館藏
草原吉祥 劉靜蘭 內蒙古包頭 2001年 中國美術館藏
苗族古歌故事牛龍和水龍鬥 吳通英 貴州台江 1987年 中國美術館藏
魚花 徐遵英 廣東汕頭 2011年 中國美術館藏
頂棚花 馬窈窕 陜西旬邑 現代 中國美術館藏
十二生肖 霍良臣 山西孝義 現代 中國美術館藏
展覽海報
(本文據中國美術館微信公眾號相關資料整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