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維護好地下綜合管廊的日常運轉,必須有一群常年走在地下的人 地下日行一萬步
假如有一座地下「房子」,能集中收納電力、通訊、燃氣、汙水、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每天有專業的維護人員開展運維管養,就大大減少了地面反復開挖和空中線纜無序布設的情況。
這便是地下綜合管廊的最直接作用,也是一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的生命線工程。安徽合肥是全國第二批管廊試點城市。截至目前,試點的合肥新站高新區少荃湖片區、高新區拓展區等3個專案已全部建成並投入營運。
要維護好地下綜合管廊的日常運轉,必須有一群常年走在地下的人。他們的日常工作又是怎樣的呢?
「這可是個細致活」
在合肥新站高新區護城路與魏武路交叉路口,坐落著一棟不起眼的4層小樓,這裏是片區地下綜合管廊營運維護的「大本營」。
周理想是合肥新站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也見證了片區管廊聯網成片的建設過程。
順著爬梯向下幾十個台階,就進入管廊內部,可容納2到3人並排通行。
裏面由綜合艙、電力艙、燃氣艙、汙水艙四個不同功能的艙室組成,每個艙室寬3米、高3米,管廊內修建了大量的支架,用於存放能源、供水、通訊、電力等各類市政管線,不同類別的管道井井有條。
9時,電工管懷舉換上工服,戴上安全帽,和同伴朱玉成走入廊內,手電筒、試電筆、螺絲刀、扳手等都是巡檢必備工具。
他們隨身攜帶的一張報修單上,清楚記錄了一些監控組根據預警資訊報送的待排查故障,以應急照明燈不亮、電話不通、氧氣傳感器故障為主。
日常巡查管護地下管廊是項細致活,每一個故障點都要排查到位。「能現場維修的,必須及時修好,需要更換部件或器材的,申報領回後再進行更換。」管懷舉說,「有沒有排查,有沒有維修,有沒有恢復正常,都要形成記錄並反饋。」
要求「一專多能」
跟著管懷舉的腳步,穿行在狹長的廊內通道裏,除了溫度稍高點外,並未感受到呼吸不適癥狀。
地下燈火通明,但曲折環繞的廊道讓人很容易迷路。為了區分清楚方位,管養團隊將20多公裏的管廊逐段編號,只要根據路段、號牌以及方向牌就能輕松找到所在點位。
在管廊裏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是個技術活。
周理想介紹,按管養標準,結合管廊營運裏程,分為巡查組、維修組和監控組,同時配備有市政、土建、電氣安裝等專業工程師,是一個要求「一專多能」的綜合技術崗位。
除了檢修報修外,維護組還要來回巡檢,仔細檢查水管有無漏水、支架是否有松動、各項儀器器材是否正常運轉,「每天走上兩三萬步很正常」。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不一定靠吼。
「管廊最深處在地下14米,手機訊號全無。」為此,維護人員開發了內網通訊系統,提前錄入人員聯系方式,後台稽核透過後,即有了正常通訊網絡。
除此之外,艙內每間隔100米到200米,都設定光纖專用電話,「提起話筒就能與監控室直接通話」。管廊內設定了1100余個高畫質探頭,配備了煙霧、氧氣等各類傳感器,監控室24小時有人應急值班,會隨時與入廊人員保持聯絡。
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
地下綜合管廊事關城市「生命線」,僅僅依靠人工巡查維護遠遠不夠。
如今,越來越多的「黑科技」加入,為管廊及廊內管線安全保駕護航,也對管廊運維員的工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魏武路07區燃氣段霧氣較大。」
「已開啟風機進行排風。」
10多分鐘後,霧氣漸漸散去,預警解除。
這是監控室值班人員張潤松根據「異常訊號」預警,線上及時處置的一起故障。
原來,冬夜戶外氣溫低,造成管廊溫差較大,很容易出現霧氣報警。
隨手翻開值班記錄本,條目式記錄了每日巡查發現的問題和故障處置情況。
借助綜合管廊智慧管理系統,可以即時看到管廊裏所有器材的執行情況。大屏上反映出基礎數據管理、管廊空間全像化、線上即時監控等內容。
「統一收集和分析廊內濕度、甲烷等數據,如果出現故障或者突發情況,都會發出預警,保障人身安全。」張潤松說,如此一來,可實作從「看不見」到「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
地下綜合管廊作用不小,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次性投資較大、建設周期較長、建設難度高等問題。而管廊建成後,要及時將城市中的各類管線集中納入,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合肥市地下綜合管廊條例】於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為預防化解「看不見」的城市風險提供法治保障。
「日常巡檢維護工作雖然枯燥,但是感覺很有意義,相信立法後,地下管線管理會更規範有序。」周理想說,這也是他的「理想」。(記者 陳華 通訊員 張敏)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