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廣東「新春第一會」為何在深圳召開

2024-02-17新聞

把鏡頭倒回2023年1月28日,癸卯兔年首個工作日,廣東在廣州召開「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素發展大會,省委書記黃坤明發出「再造一個新廣東」的號召。

2024年2月18日,甲辰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將在深圳召開全省高質素發展大會,緊扣高質素發展主題,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鵬城上下,一派春意盎然。作為廣東龍年「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素發展大會為何選擇在深圳召開?

深圳是一座創新之城,也是未來之城。作為中國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城市之一,近年來,深圳持續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帶動城市創新「硬核力」不斷提升,經濟增長「硬實力」不斷增強。

2023年5月,省委書記黃坤明,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偉中前往深圳市調研。黃坤明強調,希望深圳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發揮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進一步激發創新動能,引領示範帶動全省加快實作創新驅動發展。

在近日科技部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釋出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中,深圳排名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2023年12月30日,深圳市委七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代表市委常委會作報告,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最終成高質素發展之效,以創新支撐深圳發展,以創新帶動全省引領全國」。

▎「6個90%」現象的背後

2023年12月,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必選」)在香港聯交所主機板掛牌上市,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在上市儀式上說:「優必選在成立之初就秉承‘讓智能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願景,歷經十余年逐步發展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領導者和智能服務機器人的領航企業。」

2012年3月,周劍註冊成立了優必選。10余年間,優必選在核心技術上不斷深入探索和積累。如今,優必選的人形機器人有效技術專利數量達763件,排名全球第一。「做創新是長期的工作,而堅持創新,就一定能夠走到最後,也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和輝煌,為機器人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一份貢獻。」周劍認為。

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說起深圳科技企業,很多人都能說出一大批耳熟能詳的名字。近年來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不斷壯大,2023年超2.4萬家,約占廣東總量的三分之一,是2014年的5.2倍。深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達742家。

值得一提的是,以單位面積看,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每平方公裏12家,位列全國城市第一。

科技創新是深圳的一面旗幟,而這背後,有一個非常明顯的「6個90%」現象: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是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專案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

「深圳創新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公共經濟研究所所長汪雲興告訴【南方】雜誌記者。

2023年,深圳出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方案,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達94.9%,總量居全國第一。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時提出,鞏固提升「6個90%」創新優勢,完善支持企業長期投入創新的政策體系,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全鏈條服務。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牢牢確立,有效解決了科研與生產「兩張皮」的問題,正為深圳創新發展提供無限活力。

▎全國創新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2019年成立的深圳灣實驗室(生命資訊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是廣東省第二批省實驗室之一。2020年,胡曉軍「南下」奔赴深圳灣實驗室,成為一名「新深圳人」,擔任實驗室黨委書記。

「深圳灣實驗室提出要面向生命健康前沿領域,探索實踐科研新模式,這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我對打造健康向上的科研生態非常有興趣。」胡曉軍表示,「選擇深圳,選擇深圳灣實驗室,我從未猶豫。」

短短4年時間,深圳灣實驗室已經擁有在職人員1600余人,各類高層次人才近200人,科研團隊百余個。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400余篇,申請專利200余件,在多個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取得突破性進展。

胡曉軍認為,深圳灣實驗室跑出創新加速度,主要就在於建立起了國際化的人才引進和評價機制,培育了自由開放的科研創新土壤,建立完善的「科研無憂」人才保障機制。

「回過頭看,實驗室在這4年時間裏的超常規發展,正是我們一批批科研人員在新時代跑出的‘深圳速度’。」胡曉軍說,敢為人先的精神,讓同樣沒有歷史包袱的深圳灣實驗室在科技增量上不斷加速攀升。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40多年來,深圳不斷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和載體,逐漸成長為全國創新濃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目前,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鵬城實驗室等「大國重器」布局深圳。深圳正高標準建設1家國家實驗室、1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4家廣東省實驗室、380家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等平台載體。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影響力顯著提升,光明科學城建設持續推進,一批開放程度高、綜合效能優、產業使用者多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在深圳逐漸形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引進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以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為例,這個深圳市首家、全國第一家大學與地方政府合辦的產學研融合的研究院,從2023年3月釋出的【2022年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報告】來看,累計孵化企業達到3264家,是全國新型研發機構中最多的一個。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由2014年643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880.49億元;占GDP的比重由4.02%躍升至5.81%,研發強度在國內僅次於北京。尤其是2020—2022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跑出「加速度」,年均增長12.2%。

面向新的一年,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分系統、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自由電子激光等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被寫進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系統構建與科技自立自強相匹配的體系化科技創新能力」,報告指出。

▎以創新帶動全省引領全國

走進位於深圳光明科學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1.2萬多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裏包含了入駐企業辦公室、共享實驗室以及會議室、討論間等配套設施。在這裏,「穿白大褂」的科學家和「穿西裝」的企業家在同一棟樓裏隨處可見。

據了解,創新中心在國內首創「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樓上」的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活動,「樓下」的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

「這種模式既有效解決了初創企業缺乏設施和技術平台的瓶頸,又極大縮短了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周期,形成‘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經驗。」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材料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鐘超介紹。

2021年7月,這一探索被國家發改委寫入在全國推廣的47條「深圳經驗」。

創新是深圳的根與魂,是深圳相生相伴、常長常新的特質、品牌和代言。深圳以科技創新引領推動產業創新、產品創新,諸多經驗為廣東乃至全國科技創新探路:

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確立不低於30%的市科技研發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累計資助基礎研究專案6000多項、超40億元。

深化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截至2023年12月,累計發行規模約180億元、79單產品,居全國第一。

在全國率先推出「深圳創投日」品牌活動,吸引全球超6000家次創投機構參與。

…………

「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是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對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新一批22條經驗進行全國推廣。加上2022年全國推廣的18條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實施三年共有40條「深圳經驗」走向全國。40條「深圳經驗」中,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

比如,在新一批22條經驗中,包括了科技成果轉移全鏈條服務、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等4條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舉措,而在2022年全國推廣的18條經驗中,包括了建立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新機制、實行大科學計劃全鏈條綜合管理機制等6項支持科技創新的舉措。

「2024年,我們將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最終成高質素發展之效,以創新支撐深圳發展,以創新帶動全省引領全國,提升科技創新‘硬核力’,提升產業體系‘競爭力’,增加全球市場‘含深度’,增加城市發展‘集約度’,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作更高質素、更高能階發展。」深圳市科技創新委主任張林表示。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2023年10月,2023年度深圳市科學技術獎擬獎名單在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網站進行公示。在專利獎擬獎名單中,來自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鯤雲科技以「基於數據流的深度網絡加速方法、裝置、器材及儲存介質」專利專案入選。

鯤雲科技合夥人兼營運總監、鯤雲人工智能套用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王少軍告訴【南方】雜誌記者,2017年入駐河套後,鯤雲科技釋出了全球首顆數據流AI芯片CAISA,並率先實作了可重構數據流芯片的規模化商業落地,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圳「專精特新」企業等認證。

「我們落戶河套,一方面是看重深圳完備的上下遊產業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地處深港交界的河套,可以為鯤雲與香港高校之間交流合作、聚攏AI人才提供更多機會。」王少軍表示。

王少軍舉例,鯤雲科技技術長蔡權雄博士來自香港,平時一般周一到周五在深圳工作,周末回香港,有的時候白天在深圳工作,晚上回香港家裏,「未來,隨著【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落地實施,科研人員出入境更加便利,河套合作區可以更好地吸引香港、國際的人才」。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戰略平台,河套合作區因創新濃度之高而備受矚目。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匯聚7家世界500強研發中心、10個國家重大科研平台、10個香港高校科研機構、超150個高端科研專案,正在成為深港科技合作緊密度最高、融合度最強的區域之一。

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的快速發展,是深圳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縮影。深圳作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圳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率先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發放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超780份。2023年,深圳新增全職院士7人、總數達98人,高層次人才2.4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20萬人,各類人才總量超過679萬人。

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承擔著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引領大灣區經濟社會高質素發展的歷史重任。深圳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郭子平介紹,獲批建設以來,深圳充分發揮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陣地的擔當,加快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圍繞設施建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關聯布局高水平產業創新載體等。

2023年9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釋出【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居全球科技創新集群第二。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標準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努力構建以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為核心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郭子平表示。

來源:【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南方+(記者 史成雷)

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