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的是海外版,得有一個多月了,制作了三個聊天機器人和N個知識庫。
前兩天還用它生成了一篇短篇克蘇魯小說:
我先說說它的優勢。
- 首先是目前免費,且能直接呼叫GPT4的模型 ,甚至可以選擇GPT-4 (8k)還是GPT-4 Turbo (128k)。
2. 其次是一個被建立出的機器人可以連線多個知識庫 ,每一個知識庫可以包含10個單元。而每一個單元的限制是200頁長度和20MB大小,這就使得理論上你可以建立一個遠超GPTs Knowledge的聊天機器人。(可能會需要使用者預處理分割知識庫的原始檔)
3. 再然後是Coze提供了選擇繁多的外掛程式商店,建立機器人的時候可以添加很多個外掛程式。 到目前為止Open AI的GPTs如果是需要自主建立的話,能內建的外掛程式功能只有可憐的三個,一個是網頁瀏覽, 一個是數據分析/程式碼執行,還有一個是圖片生成。不過ChatGPT單個GPT能力受限的問題隨著@功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的緩解。
再說說它的缺點。
- 首先是設定相對繁瑣。 建立一個聊天機器人只能算任務做完了一半,如果使用者偏要在預覽對話方塊裏直接用那也不是不行,只是體驗會比ChatGPT差一截(因為不能建立新的聊天,所有對話都會在一個對話欄裏)。Coze所建立的聊天機器人另一半的體驗取決於它被部署到的平台。而要讓這一點成功,使用者需要在部署平台和Coze兩者的設定文件裏反復橫跳,最快10-15分鐘的設定時間還是需要的。而如果部署的平台越多,那麽這個時間是線性增長的,因為每一個平台都需要重新設定。
2. 其次是部署到對應平台後,由Coze建立的聊天機器人的互動方式受制於平台 。比如讀取檔的格式,影像現實的方式,輸入的最大長度,回復的最大長度等等。
3. 最後,Coze本身並不是大模型的供應方,只是給AI Agent準備的大模型呼叫和微調平台。也就導致了使用者無法獲得一個預設版本的GPT-4體驗,這一點在GPT-4推出@功能之後更加明顯。 多Agent的整合只能在這些套用被部署的平台去實作。
Coze選擇的方向是高度細分化的Agent庫,並不追求大語言模型本身的發展,沒有一個基準模型能直接體驗。Agent使用的體驗還需要看部署的平台,但知識庫和外掛程式的潛力更多一些。
ChatGPT是基於大語言模型構築一整套生態,有Agent方向的GPTs市集,也有可供呼叫的API介面,也可以直接在網頁端體驗,並且網頁端的體驗目前好於Coze,知識庫和外掛程式相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