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廣州為何成中國首建制市

2024-02-14新聞

廣州為何成中國首建制市?

歷經幾千年的演變,中國的地方管理模式最終定型為現今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劃。這個模式中,「省」和「縣」都是歷史沈澱下的傳統行政區劃,明清時期兩者結合,共同構建了中國古代完整的地方管理制度。

中國的行政區劃結構中,村和社區是基層自治組織。然而,「市」這個行政區劃的概念出現得很晚,直到1912年,廣州這樣的稱呼才開始流行。

然而,直到1921年廣州市政廳的成立,中國才有了第一個真正的建制市。因此,廣州被贊譽為「中華第一市」。

那麽,「市」這個行政區劃是怎麽形成的呢?為什麽廣州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建制市呢?

在中國,三級行政區劃——省、府、縣——已存在了很長時間,它起源於明清時期。其中,「縣」是最古老的行政區劃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縣制後,「縣」便成為了全國最為基礎的地方行政區劃。

【一歲之廣州市】一書,記錄了這一歷史演變過程。

唐宋時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逐漸擴大。為更好地進行管理,唐朝開始設立「府」,除了管理城市,還管理著數量不等的「縣」。

如「成都府」和「開封府」等。唐朝的強大實力讓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日益擴大,許多周邊國家紛紛來華學習中國的制度和文化。

其中,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更是絡繹不絕。

日本古畫中的遣唐使在朝廷設立三省,地方上引入「道」「郡」等地方區劃名稱,模仿唐朝制度。12世紀末,日本進入幕府時期,地方上的封建貴族所轄領地與唐朝的「藩鎮」相似,漸漸被稱為「藩」,藩主的駐地也被稱為「藩」城。

大阪等規模較大的城市則按照唐朝的習慣稱為「大阪府」,以區別於其他藩城。

行省制的出現要追溯到13世紀末元朝統一後的疆體擴張,為更好地管理,元朝創新設立了行省制度,明清兩朝沿用這一制度,形成了目前的「省-府-縣」三級行政區劃。

廣州,自漢代起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清朝時期,廣州的發展更為顯著,政府設立了廣州十三行專門從事對外貿易,使得廣州的商業迅速發展。

然而,為了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清朝在1757年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除廣州十三行外,其他一切對外貿易港口都被關閉。

因此,廣州成為了當時中國唯一的對外視窗和商貿城市,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清代廣州十三行繁榮景象,見證華南地區長期作為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的地位。明清兩朝都在廣州府設立管理機構,廣州府管轄十余縣,區域廣闊,不僅包括今天的珠三角,還包括整個粵港澳大灣區。

廣州府治所雖設在廣州城內,但並未直接管轄廣州城。廣州市區的管理分為番禺和南海兩縣,以城區中心為分界線。

1. 廣州府城自始至終實行兩縣分治,直到19世紀中期這一情況仍未改變。鴉片戰爭後,廣州府被設為通商口岸,外國貨物大量湧入,推動了廣州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廣州城的規模逐漸擴大,城內戶籍人口超過50萬。

然而,兩縣分治的局面仍未改變。番禺和南海兩縣在管理上經常互相推諉,導致管理混亂。 2. 廣州府城始終保持著兩縣分治的格局,直至19世紀中期。

鴉片戰爭後,廣州府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外國貨物大量湧入,使得廣州的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廣州城的規模逐漸擴大,城內戶籍人口已經超過50萬。

但兩縣分治的局面仍未改變,番禺和南海兩縣在管理上經常互相推諉,導致管理混亂。 3. 廣州府城自始至終實行兩縣分治,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期。

鴉片戰爭後,廣州府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外國貨物大量湧入,推動了廣州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廣州城的規模逐漸擴大,城內戶籍人口超過50萬。

然而,兩縣分治的局面仍未改變,番禺和南海兩縣在管理上經常互相推諉,導致管理混亂。 4. 廣州府城始終保持著兩縣分治的情況,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期。

兩次鴉片戰爭後,廣州府被開辟為通商口岸,大量外國貨物的湧入使得廣州的商業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廣州城的規模逐漸擴大,城內戶籍人口已經超過50萬。

但兩縣分治的局面仍未改變,番禺和南海兩縣在管理上經常互相推諉,導致管理混亂。

一、日本啟示:廣州城管理問題 18世紀,日本曾是中國的學生,長期學習中國。然而,當中國被迫向西方開放時,日本也因「黑船事件」被迫開放國門。

在這一背景下,日本開始了以「向西方學習」為主題的明治維新。這對中國的廣州城管理問題產生了重大啟示。

明治維新是日本向西方學習的重要裏程碑,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體制。在這個過程中,日本采用了「廢藩置縣」的政策,將原本半獨立的「藩」改稱「縣」,並在人口和商業聚集的地方設立「市」。

盡管「市」的概念源於中國,原本指的是交易場所,但日本將其發展成為單獨的行政區劃,進一步推動了國家的發展。

在明治政府積極推動工商業發展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將原本的交易場所「市」進一步升級為新的行政區劃單位,同時在工商業基礎較好的地區設立「市」,由「市」自行選舉市長和市議會進行自治。

這種行政區劃單位的設定,使得日本的「縣」比「市」大且無名義上的隸屬關系,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行政區劃方式。

1. 以明治維新為契機,日本迅速崛起,1895年和1904年,他們先後擊敗了導師中國和列強沙皇俄國,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這一過程引發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深思。 2. 從19世紀末開始,清政府引導大量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這些人帶回了日本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經驗。

比如許崇清和魏邦平,他們後來成為廣州市的第一任教育局長和警察局長,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05年起,清政府模仿日本進行新政,地方上開始實行【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設立了類似日本「市」的自治機構。

1907至1910年,同盟會成員江寶衍曾在廣東的【農工商報】上多次撰文,探討取消廣州城的兩縣分治,借鑒日本模式建立「廣州市」,設立市長和市議會進行自治管理。

清朝風雨飄搖,無法完成城市改革的重任。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短短兩個月內,南方各省紛紛脫離清朝獨立,其中廣東省也在其中。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在民國成立初期,盡管沿用了清朝的「省-府-縣」行政區劃,但由於清朝地方管理的混亂,使得行政事務變得十分不便。

而且,傳統的地方區劃如「府」等,難以讓人感受到新時代的氣息。因此,一批日本留學生開始將「市」這一概念帶回中國,希望透過這種方式,改變這種狀況。

江蘇省率先進行了設市的嘗試,在【江蘇省暫行市鄉制】中,將各城市改稱為「市」,由縣監督,設定市議會進行自治管理。

這是中國模仿日本設定「市」級機構的初次嘗試,對於推動中國地方管理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期間,廣州成立了軍政府,中國同盟會成員陳炯明被推舉為代都督。陳炯明主政期間,為了實作城市建設,將全省警務公所改名為廣州市警察廳,並且在廣州市的各中小學校前冠以「廣州市」之名。

不久後,江蘇省也出台【江蘇省暫行市鄉制並選舉章程】。

1912年廣東公報改名並遷出南海縣公署,試圖終結兩縣混亂局面。然而,陳炯明只堅持了4個月,二次革命爆發迫使他逃往香港。

1914年,北洋政府擔憂地方勢力膨脹,立即叫停城市自治。廣州和江蘇的第一次「建市」嘗試以失敗告終。同年,北洋政府下令全國進行「廢府存縣」的改革。

然而,這次改革極度混亂。廣東各府被廢除,自明朝以來實行了500多年的「省-府-縣」體制被改變,但省無法直接管理這麽多的「縣」。

此外,南海縣已遷至佛山,但仍有權管轄廣州城,廣州市警察廳等市政機構亦有權管理城內事務,導致地方管理比之前更加混亂。

陳炯明和孫中山主政,重新開機廣州設市行程。

1. 孫中山之子孫科受命在廣州建立城市,他是孫科在美國留學時學過城市規劃,且在1920年發表過【都市規劃論】一文,這篇文章是中國第一篇專門研究現代市政建設的文章。

2. 孫中山之子孫科在廣州建立城市的重任落到了他身上。他曾在留學美國期間學習過城市規劃,並在1920年發表了【都市規劃論】一文,這篇文章是中國第一篇專門研究現代市政建設的文章。

3. 廣州建市的重任交給了孫中山之子孫科。他曾在留學美國期間學習過城市規劃,並在1920年發表了【都市規劃論】一文,這篇文章是中國第一篇專門研究現代市政建設的文章。

孫科集結了一批有海外求學經驗的國民黨能人,共同致力於廣州市的組織工作。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廣州的設市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暫行條例】正式生效,接著的兩個月裏,廣州市政廳正式掛牌,孫科被任命為第一任廣州市長。

自此,廣州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真正的「建制市」。

廣州市政廳在【廣州市暫行條例】中,充分借鑒了日本和歐美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將廣州市城墻內和城外西關約24平方公裏的地區界定為廣州城區,並效仿日本對城市行政區劃的命名方式,將其命名為「市」。

此番改革使得市區不再隸屬於番禺和南海兩縣,從而結束了長達千年的兩縣分治廣州的局面。同時,條例還規定廣州市與各縣平級,隸屬於省政府直接管理,這使得「市」成為了與縣平級的行政區劃,與日本和歐美的「市」截然不同,其本質是自治機構,與上級政區之間不存在直接隸屬關系。

廣州市市容市貌建設孫科對廣州的規劃,使得廣州的城市建設得到飛躍發展,城市公路架構、給排水系統以及公園建設相繼完成,讓廣州成為了「公園城市」。

廣州的建市行動迅速引起了示範效應,三個月後,1921年5月,廣州的鄰近城市汕頭成立了市政廳,成為了中國第二個「建制市」。

在全面抗戰之前,廣州歷任市長的管理經驗並未得到廣泛推廣。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北洋軍閥垮台,國民黨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全國的統治政府。

廣州市設市的成功經驗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南京國民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做出改變,將市細分為「省轄市」和「特別市」。特別市與省平行且直轄於中央,成為後來直轄市的雛形。

隨著特別市和省轄市的設立,原有的市單獨立法已經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於是,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頒布了【特別市組織法】和【市組織法】。

在法律的保障下,包括蘇州和沈陽在內的十余座城市被設為省轄市,北平糊青島則被設為特別市,後來改稱(行政)院轄市。

1928年,中華民國時期的市和縣是平級的行政區劃,市的管轄範圍主要是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除了少數特大城市,大部份市對周圍的縣沒有管轄權。

然而,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按照自己的行政模式,在中國三萬人以上的居住區設定了多個市,如將安東縣改為安東市(現在的遼寧丹東)和通化市(現在的吉林通化)等。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收回了被日偽占領的城市,市的數量比戰爭前明顯增加。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隨著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許多城市被解放。

1948年,陽泉和石家莊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市。由於新的人民政府沒有行政院,所以直轄市取代了院轄市,成為直屬中央的城市代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城市行政區劃大體沿用民國時期,包括與縣平級的省轄市和直轄於中央的直轄市。1954年,【五四憲法】出台,明確規定中國行政區劃為「省(直轄市)—縣(省轄市)—鄉」三級體制,將市和縣同列為省的二級行政區劃。

建國初期,中國行政區劃存在一些特殊情況。由於交通條件的限制,一個省的面積很大,下轄的「縣」和「市」數量眾多,直接管理基層非常困難。

因此,按照明清時期「府」的概念,各省劃分了多個「地區(或稱專區)」,並在地區下設若幹縣。同時,為了代表省政府進行管理,還派出了一些機構到「地區」。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地區」並非中國的正式行政區劃。它的本質是省的派出機構,官員都由省政府任命,職責主要是上傳下達、協調工作。

而且,「地區」沒有人民代表大會。因此,「地區」的設立,主要是為了適應中國建國初期城市化水平不高的現實。

然而,「地區」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行政的復雜性,例如上世紀90年代前的甘肅天水就分為天水地區(下圖紅字)、天水市(紅色底線)和天水縣(黑字)。

原來在1983年,中國開始在全國推行地市合並政策,使得地區和市合並成為省下的第二級行政區劃,被稱為「地級市」。

同時,一些發展水平較低的市則保持與縣同級,被稱為「縣級市」。這種政策改變了中國行政區劃的格局,也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中國擁有約700個縣級市,這些城市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市"這個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清末民國時期,是從日本引入中國的概念。

廣州市作為"中華第一市"被載入史冊。一開始,"市"只是管轄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與"縣"是平等的。然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地區"的設立,以及"地市合並"改革的推行,"市"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成為了類似傳統"府"的存在,並形成了"市管縣"的模式,奠定了今天"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劃模式。

而廣州市作為"中華第一市",對"市"這一行政區劃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廣州市政府,為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