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圖片來源:pexels
1月13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針對輿論熱議的民航選座額外收費問題發聲,指出民航「加價選座」不應成為「行業慣例」。
中消協認為,「先到先得」一直是民航業約定俗成的選座規則,近幾年來,一些航空公司卻以「加價選座」為手段,以「安全飛行」為借口,不斷試探消費者的底線。這樣擅自加價的行為如果不加以遏制,將影響整個消費市場的風氣,其他商品或服務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可能在定價之外另行區分情況加價銷售,從而演變成為一種不公平的所謂「行業慣例」,侵蝕市場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
中消協:「加價選座」有違公平交易的原則
近期,一些航空公司以所謂「行業慣例」為由,在選座這一基本服務中引入加價機制,將靠窗、靠過道或前排等座位釘選,要求消費者支付額外費用。
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購買完機票準備線上值機選座時,大量座位被「釘選」,前排、安全出口、靠窗和靠過道等較為舒適的座位幾乎都無法選擇。多家全服務航司客服接線人員均表示,確實存在付費選座,線上值機也會有座位會被釘選的情況,如旅客希望免費選擇心儀座位,建議乘機當天早些去機場值機選座。
中國國航客服此前表示,每個航班機型不一樣,鎖座的數量也不一樣。國內航線選座一般不支持現金支付,經濟艙前幾排的座位通常需要用裏程去兌換,後面的座位一般都可以免費選座。此外,國航客服還表示,開放線上值機選座後,由於會有旅客現場值機,因此還有一部份座位會被機場釘選。
東方航空客服告訴中新經緯,鎖座的原因很多,一部份原因是付費選座。東航目前推出了「優選座位」產品,已經購買了東上航實際承運的國際及地區航班客票的旅客,可透過東航指定銷售渠道以付費或積分兌換的方式優先選擇乘坐飛機特定區域的座位。
中消協認為,「加價選座」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消費者在購買機票時即與航空公司簽訂了合約,航空公司承擔公共航空運輸的職責,有義務為消費者提供座位。航空公司售票時已經區分頭等艙、公務艙、經濟艙,不同時間段購票還有不同的價格,售票時已考慮了各種不同的因素。消費者購票後所享權利理應是確定的,理應有權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座位。但航空公司卻人為設定門檻,將座位選擇與額外付費掛鉤,迫使消費者為基本的乘坐需求額外支付費用,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被人為縮限。
除此之外,「加價選座」或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中消協指出,「加價選座」本質上是一種額外收費行為,許多航空公司在這方面的規定模糊隱晦,既不明確哪些座位需要加價,也不說明加價標準如何制定,消費者在購票時缺乏充分的資訊支撐,等到值機時才發現想選的座位都需要付費。航班「鎖座」到底是為了安全飛行,還是為了額外創收?掌握「最終解釋權」的各家航空公司不應將「資訊差」作為自己盈利的手段。這種行為無疑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損害。
「不同艙位定價不同是因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務不同,而經濟艙提供的服務是相同的,卻要求消費者加價選座本身缺乏定價基礎。消費者付費購票已為航空公司提供的運輸服務支付對價,根據長久以來的交易慣例,消費者對於座位是‘先到先得’,不用另行付費。」中消協認為,航空公司作為航空運輸合約雙方中具有較強話語權的一方,消費者缺乏與之議價的能力。航空公司推出加價選座模式,從先到先得」慣例向「付費者得」試水,是經營者利用優勢地位將原本免費的基本服務變為自行創收的手段,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有違公平交易的原則。」
選座收費收入屬於無成本純收益
自2013年海航最早在國際航班上推出「選座費」以來,東航、南航等國內全服務航司陸續在國際、港澳台航班上「試水」付費選座服務。有媒體就航司付費選座情況進行調查,並沒有出現不付費只能坐「夾心座」和「後幾排座位」的情況,但確實國內航司在國際航線上大約有一半經濟艙座位提前選座位是需要付費的。
從國際情況來看,自2011年夏天開始,美國航空、達美航空、美聯航等美國主要航空公司開始對飛機上一些特殊座位收取費用。達美航空、捷藍航空、美聯航對有更大伸腿空間的座位額外收費;美國航空對飛機前部靠窗和靠走道的座位額外收費;忠實航空、精神航空的旅客,如果要提前選座就必須付費,否則只能在值機的時候等待座位分配。
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航空公司大約從「選座費」中收取了42億美元。而這部份收入也通常被計入輔營收入當中,航空研究機構IdeaWorks聯合B2B技術平台CarTrawler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約10年的時間裏,全球航司的輔營收入從2013年的426億美元躍升至2022年的超過102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疫情帶來了很大影響,但是2022年的輔營收入幾乎與2019年的1095億美元持平。從輔營收入占航司總收入的比例,可以明顯地看出不少航司對輔營收入的依賴日漸增強。2022年,輔營收入占航司總收入的比例達到15%,達到歷史最高點。
而從國內看,雖然自2013年開始,多家全服務航司陸續在國際、港澳台航班「試水」付費選座服務,但並沒有相關的收入統計。
「對於航司而言,付費選座雖然收入占比很小,但屬於純收益,沒有成本。」一位航司高管向澎湃新聞記者指出,付費選座主要是跟隨全球民航市場趨勢,與國際接軌。市場有需求時,航司也可以給予更多選擇性。一位航司商務部人士指出,國際航班中付費選座航班比較多,主要由於航線距離長,不同的旅客有更個人化的需求,願意選擇位置好一點、更加寬敞舒適的座位。
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教授鄒建軍進一步指出,「鎖座付費」增多的案例越發普遍,主要由於民航市場整體呈現出「旺丁不旺財」的現象。雖然飛機上座位充足,但是票價水平較低,航司不得不更多地考慮收益性問題。
但值得一提的是,國外也有調查顯示,50%的美國乘客對「選座費」表示厭惡。一些國外的乘客也吐槽,航司挖掘賺錢「潛力」無可厚非,但同時也應考慮消費者感受和接受能力。例如,此前瑞安航空計劃在飛機上推出付費使用的廁所,因遭到乘客抵制而不得不放棄計劃。
(時代財經何銘亮綜合自中新經緯、北京青年報、澎湃新聞、中消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