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清世祖順治皇帝開始,就在宮廷裏供養、任用了很多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如單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就有將近80位傳教士在宮廷中。由此在宮中形成了一個由西洋傳教士組成的群體。這一群體除了人數不少以外,還長時間的在宮廷中「效力」,甚至擔任了很多重要的官職。那麽,為什麽清朝皇宮中供養了很多傳教士,他們又都是做什麽的呢?
一般來說,西方傳教士在清朝宮廷中從事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大的方面:
上圖_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學者。
一、軍事上鑄造大炮
實際上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就有許多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例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人。雖然他們東來的目的是為了傳教,但為了獲得明朝統治者的接納,他們也展示和傳播西方的一些技術,在這些技術之中,火炮的鑄造技術是最受朝野士大夫關註的。這是因為明朝末年的時候,明軍在東北與強勢崛起的清朝(後金)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先進武器自然備受重視。
為了挽救戰爭的頹勢,明朝開始任用傳教士來鑄造大炮。 如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的時候,朝廷就令從澳門送往北京四名有鑄炮經驗的傳教士和四門西洋炮。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時候,傳教士湯若望又寫出了【火攻挈要】這部介紹鑄炮原理的書。
傳教士們所鑄造出來的大炮,在明朝和清朝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在寧遠之戰中被明軍所使用的西洋炮所擊敗。
上圖_ 【火攻挈要】,中國明末系統總結火器技術的著作,湯若望 (授)
清朝在與明朝的戰爭中,明軍使用的西洋炮給清軍帶來了巨大打擊。隨著戰爭不斷的深入,清朝陸續繳獲了一些西洋炮,如在大淩河之戰中獲取了三千五百門各種規格的大炮,在松錦之戰中又獲得了三千門左右的大炮,在這些繳獲的基礎上,清朝建立起了自己的炮兵隊伍。因此等到進關後,清朝出於軍事的考慮,如康熙征討準噶爾部時也大量使用了西洋炮,仍是非常重視西樣炮的鑄造。所以, 有相當一部份的傳教士為清朝從事西樣炮的鑄造工作。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鑄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炮,該炮重達3600斤,炮身長三米,僅是炮彈就重至十公斤。南懷仁除了直接鑄造西洋炮外,他還將西洋炮鑄造技術的原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為【神武圖說】,並且比較有意思的是,南懷仁為了方便中國工匠仿造學習,還在這本書裏面附了很多的圖,以方便其理解。
上圖_ 清朝官員利用比較先進的古代,勘探天文學
二、天文學和數學
欽天監在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衙,它的職能是觀察天文並制定歷法。 清代的時候,有大量的西洋傳教士在欽天監中同滿洲官員、漢族士大夫一同工作。 後來甚至發展到有很多西方的傳教士在欽天監中擔任監正或監副,並最終產生了由西洋傳教士掌管欽天監的傳統。
清朝初年的時候,傳教士湯若望進呈【西洋新法歷書】,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準許頒行全國,改名為【時憲歷】。順治皇帝即位後,令湯若望擔任欽天監監正,負責天文觀測和修訂歷法的工作。
上圖_ 湯若望(1592年—1666年),字道未,神聖羅馬帝國科隆(今德國科隆)人
湯若望死後,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南懷仁因為為康熙皇帝講解西方天文學和數學知識而備受康熙皇帝賞識和信任,繼任欽天監監正。南懷仁後,意大利教士閔明我又繼任監正,修訂了【康熙永年歷法】。
德國教士戴進賢也曾擔任監正,康熙對其贊賞有加,誇他「歷法學問甚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戴進賢在乾隆時候,還曾向清朝朝廷介紹了西方天文學家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
上圖_ 南懷仁(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歲),字敦伯,又字勛卿,比利時籍清代天文學家、科學家,拉丁人
清朝時來中國的傳教士們多受到良好的數學教育,而康熙皇帝本人對數學也有著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時候,康熙下旨給大學士明珠等人,令他們差人到澳門去找精通歷法算術的西洋傳教士,精通數學的葡萄牙教士安多就此被選中進入了北京的宮廷。
安多進入北京後,除了協助南懷仁在欽天監的工作外,實際上還充當了康熙皇帝的私人數學教師。安多給康熙皇帝講解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原理】,並且還教授了康熙方程式、代數方面的知識。等到後來安多生重病時,康熙倍多關照,在其病逝後,還專門批示說: 「安多自西洋到來後,誠心效力於天文歷法之事,茲聞已故,聯心殊覺側然。」
上圖_ 郎世寧領銜繪制的【乾隆平定西域戰圖冊之紫光閣凱宴成功諸將】
三、繪畫與鐘表
正如前文所說,西洋傳教士為了取悅於清朝皇帝而達到允許其傳教的目的,所能憑借的往往是他們掌握的某項或多項技能,而繪畫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中國古代士大夫及帝王多醉心於繪畫和書法藝術,書法藝術對於西洋傳教士來說非短時間內就能掌握的,而他們掌握的西洋繪畫方法和技巧則引起了清朝統治者的興趣。
在清朝宮廷中,從事繪畫領域的傳教士中最有名的莫過於來自意大利的郎世寧。 郎世寧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來到中國,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尤其在乾隆朝得到了皇帝極大的青睞。
上圖_ 清 郎世寧 圓明園銅版畫
雍正時期,郎世寧就曾奉皇帝的命令和要求,繪制出多幅作品,如雍正三年(1725年),奉旨畫【瑞谷圖】,後又奉旨在圓明園的建築上進行繪畫。乾隆即位後,郎世寧進入了他事業的黃金期。
除了繼續從事圓明園的繪畫工作外,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舉行軍隊大閱時,郎世寧畫出了著名的【乾隆皇帝大閱圖】。郎世寧病逝後,乾隆念其為清廷「效力」多年,除了賜給喪葬銀以外,還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以示恩寵。
上圖_ 清 銅鍍金雉雞山石騎士牽馬表
清朝的宮廷及達官顯貴們對西洋鐘表很是喜愛。 最初清宮中收藏的西洋鐘表多是傳教士作為禮品進貢而來。後來清廷在內務府造辦處下專門設制鐘作坊。康熙曾下旨給廣東的地方官員,讓他們仔細尋找掌握鐘表制作等西洋技藝的傳教士,如果尋到此等「有技藝之人」,則要立馬「差人伴送入京進宮」。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天主教使臣來華,其使者團中專門就有一「做自鳴鐘時辰表者」。雍正年間,法國傳教士沙如玉擅長制作鐘表,故備受雍正皇帝恩寵。乾隆時沙如玉也曾多次接旨奉命制作鐘表,如清宮檔案中就有乾隆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著西洋人沙如玉想法做鐘,先畫樣呈覽,準時再做,欽此」 的記載。
沙如玉除了制作鐘表外,還負責對皇宮中收藏的為數眾多的鐘表進行維修。如清宮檔案乾隆五年十月就記載道: 「西洋木六角時樂鐘、洋漆高架表一座,傳:將此鐘交沙如玉粘補收拾好,記此。」 由此可見,因為宮廷對西洋鐘表的喜愛,使得很多傳教士專門在宮中從事鐘表維修與制作的工作。
上圖_ 【山海輿地圖】,又名【坤輿萬國全圖】,1584年由利瑪竇制作並印行,圖為歐洲部份
綜上所述,從明朝末年就有很多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雖然他們來華的真實目的是為了傳教,但是為了先獲取統治者支持,他們也把一些西方的技藝知識傳播到了中國。
尤其是清朝統治時期,宮中聚集了很多西方的傳教士,並且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擔任了一定的官職,從事著鑄炮、天文數學知識的傳播以及為了滿足皇帝需要而進行的繪畫和鐘表維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