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就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錨定「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加快推進建設美麗湖南,就應當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牢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的囑托,築牢美麗湖南建設的生態安全根基,堅決扛牢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政治責任,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素發展。
毛明芳
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強調,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修復,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近年來,湖南生態環境得到全域性改善。147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8.6%、居中部第1,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1%,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分別達59.98%、70.54%;近5年單位GDP、規工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17.2%、27.2%,綠色發展指數進入全國前十。盡管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生態環保歷史欠賬較多、新增問題沒有禁絕等問題依然突出。學習貫徹省委全會精神,實作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湖南的目標,必須牢牢守住底線、紅線,堅持系統思維,增強風險意識,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把築牢生態安全根基這項基礎性工作做好。
健全體制機制,牢牢守住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範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和重大制度創新。2022年,我省已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418.89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0%,實作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2023年7月,我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制定並印發【湖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辦法(試行)】,為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督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據。但當前依然存在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不明晰、常態化監管需加強、長期保護動力不足等問題,要透過建立健全機制來守牢生態保護紅線。
定期開展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應以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為基礎,圍繞生態系構成、結構、質素、功能和風險等指標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指標體系。建設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綜合監測網絡體系,加強監測數據整合分析和綜合套用,全面掌握生態保護紅線構成、分布及變化趨勢。開展包括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評估、生態風險預警等內容的保護成效評估,並將保護成效評估結果作為政府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的重要依據。
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常態化監管執法機制。建立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和監管數據庫,有序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的常態化監督,逐步實作生態保護紅線監管的日常化、智慧化、科學化。定期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執法督查,切實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提升生態保護紅線的震懾力。
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補償機制。英國以【英國環境法】為基礎,擴充生態補償的範圍,將保留在英國北部的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定義為生態服務,納入生態補償範疇,要求在農場經營中優先考慮對生態特色性的保護,對傳統農業耕作方式予以保護。建設美麗湖南的過程中可適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充分考量生態保護紅線區群眾的發展權益,整合各類生態保護與建設資金,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區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面積較大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生態保護紅線所在地區和受益地區的橫向補償機制。
以問題為導向,系統謀劃推進生態修復治理
生態修復治理是提升生態系質素和穩定性,維護國家與區域生態安全的重要途徑。按照省委全會提出的「持續推進生態修復」要求,應當以當前依然存在的重點湖泊生態系退化、生態修復治理科技支撐不足、尾礦庫治理遺留問題多等生態問題為導向,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進行修復治理。
持續推動「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系統聯治。我省已形成以長江岸線湖南段為紐帶,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嶺、羅霄—幕阜山脈」為自然屏障,以「湘資沅澧」為脈絡的「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格局。應嚴格遵循生態系生命共同體理念,以「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為主戰場,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做到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努力實作生態修復治理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強化生態修復治理的科技支撐。圍繞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治理的全生命周期開展科技賦能行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端運算、區塊鏈等先進科技手段,構建生態修復治理科技整合體系,形成監測預警——量化評估——實驗示範——動態監管的全流程科技支撐模式,以科技手段提升生態修復治理的實際效果。
實施重要生態系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嚴格執行【湖南省深入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實施方案】,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問題導向推動生態環境治理,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造「最美長江岸線」,著力提升長江生態系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合理實施休耕、禁養、禁漁、禁采、禁伐。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在重金屬汙染區和生態脆弱地區,透過擴大輪作休耕試點提高耕地質素。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促進水生生物資源逐步恢復。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育地體系,推進設立南山國家公園,對洞庭湖、張家界重要生態系範圍內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本底進行充分調查和論證,開展建設國家公園的可行性研究。
堅持底線思維,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
生態環境風險是未來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影響後果,具有高度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當前全省生態環境安全形勢總體穩中向好,但一些汙染風險源依然存在,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控生態環境風險。
強化生態環境風險意識。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高度警惕和防範生態環境領域的各種風險隱患,把嚴密防控生態環境風險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以萬分努力防止「失之萬一」,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安全權益。
嚴密排查生態環境風險隱患。強化「一廢一庫一品一重」等重點領域生態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編制生態環境風險隱患清單並定期更新。突出保障群眾飲水和水環境安全、突出環境問題整改落實、工業企業環保監管到位、「鄰避」問題及時有效化解等重點目標,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隱患。
轉變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模式。積極推動生態環境風險治理模式從事後補救向事中控制、事前預防轉型,做到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將生態環境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防止各類風險積聚擴散,降低風險損失。把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
多管齊下,健全生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
加強生態環境應急管理,減少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數量,控制事件影響,是降低生態風險、維護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
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建設省、市、縣(區)、鄉(鎮)四級生態環境應急隊伍,並建設應急實訓基地,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應急隊伍應急處置和協同配合能力。建立涵蓋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應急、水利、氣象等多個領域的生態環境應急專家庫,充分發揮高校、院所和其他社會組織專家智囊作用,著力打造多元協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應急技術支撐隊伍。
健全應急管理制度。健全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準備責任體系及應急響應和處置機制,提升事中妥善處置能力,提高應急響應處置規範化水平。尤其應加強跨部門、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建設,嚴防生態環境風險事件蔓延擴大,防控次生事件風險。還有必要健全事後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等制度。
強化應急保障工作。督促企業等市場主體制定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做到有備無患。推進「政府+企業+市場」生態環境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推動建設區域級生態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構建「節點式」「網絡化」儲備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技術研究,強化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推廣,提升應急保障的科技水平。健全生態環境應急指揮和響應平台,提高預警排程能力。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科技與生態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