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水,這一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始終滋養著華夏大地,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從古至今,中華民族與水的故事,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治水史, 也是一部見證國家興衰、民族奮鬥的史詩。新時代下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如同一股清泉, 為新時代治水事業註入了新的活力與方向。今天 ,讓我們一同探尋,在這新時代的治水征程中,中華民族的水智慧是如何閃耀光芒的。
一、馴水:生命至上的守護戰
回望過去, 郭超人在【馴水記】中描繪的人們與水年復一年的戰鬥 ,曾是多少地方的真實寫照。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水浸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愈發顯著。從2021年黃河中下遊的嚴重秋汛,到2024年中國大江大河重新整理1998年以來洪水編號最高紀錄, 每一次洪水的來襲 ,都是對防災減災能力的嚴峻考驗。
在陜西秦嶺山區的藍田縣輞川鎮,面對突如其來的強降雨,鎮村幹部迅速行動,將群眾轉移至安全地帶,避免了悲劇的發生。這一幕,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而長江三峽樞紐工程的聯合排程, 更是為防洪減災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降低了中下遊幹流水位, 保障了沿線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疑問:你認為在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 ,我們是否已完全掌握了防洪減災的秘訣?評論區見!
二、調水:民生為本的圓夢行
「南水北調」 ,一個曾經只存在於理想中的圖景,如今已成為現實。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後,甘甜的江水滋潤了北方大地, 讓40多座大中城市、1.85億人受益。苦水營村的村民們告別了苦鹹水 ,喝上了放心水,這是多少代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在西北幹旱少雨的地區,水更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命脈。引洮供水工程的圓夢之旅,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等待, 終於讓甘肅人民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這一工程的成功 , 不僅解決了群眾的飲水難題 ,更是為西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註入了強勁動力。
疑問:你認為跨流域調水工程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何深遠影響?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三、護水:人水和諧的生態歌
從黃河到長江,再到淮河、海河、珠江, 曾經的「臭水河」、「荒草灘」、「斷流河」在新時代煥發了新生。河湖長制的全面建立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設立,母親河復蘇行動的加快實施,一系列舉措讓江河湖泊重現生機。
在渭河詹劉險工的堤壩上,巡堤員詹水兵見證了渭河從「黑臭惡臭」到「景觀大壩」的華麗轉身。如今, 這裏已成為人們乘涼、散步的好去處 , 白鷺、蒼鷺等水鳥也重新回到了這片水域。這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改善 ,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疑問:你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我們還能做哪些努力?期待你的高見!
四、節水:永續發展的未來篇
中國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8%的人口, 節水的意義不言而喻。從黨的十八大將「建設節水型社會」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 , 到【節約用水條例】的正式施行 ,一場更廣泛的節水運動在全國蓬勃開展。
在四川內江市謝家河再生水廠,城市汙水經過凈化處理後, 被用於工業迴圈冷卻水、公園景觀補水等 ,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在陜西延安,節水滴灌系統讓果樹喝上了「精準水」, 既節約了水資源 ,又提高了農作物產量。
疑問: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 , 我們有哪些節水小妙招?快來評論區曬一曬吧!
水脈連著文脈, 水運連著國運。新時代的治水事業 ,不僅關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 更關乎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中華文明的綿延。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下 ,我們正以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向節水型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康莊大道。讓我們攜手共進,守護好這一片片綠水青山,讓中華民族的水智慧在新時代繼續閃耀光芒!
聲明:本文內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話題標簽:#新時代治水# #生態文明# #節水行動#
關註我的個人主頁, 收藏更多精彩內容 ,讓我們一起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