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如何看待「央行稱:堅決不能讓老百姓的票子變「毛」」,有哪些資訊值得關註?

2023-11-02新聞

這句話我記得不是第一次說了,然而本回答可能要和主流觀點相悖,我倒覺得如果能依靠增加勞動分配的方式來推高消費能力,即通脹穩定在在1~3%,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從而扭轉通縮趨勢,反而是一件比現在更好的結果,也是高質素發展的一環。

讀者是不是覺得這個觀點很奇怪,即拉高通脹反而是好事?關鍵在於度,通脹類似於體溫,高燒了不好,失溫了也不好,所以不同經濟體的通脹往往設立在一個範圍區間,穩定在2%還是很難的,一般認為1~3%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區間。

那麽我們現階段什麽情況?與全球的貨幣緊縮政策相反,開啟的是寬松貨幣政策,按照央行自己表態的貨幣供應增速基本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的標準,明顯是寬松的,前三季度名義GDP也就4.9%,即給市場供給遠超名義GDP的貨幣,大家可以算一下基數,去年的M2余額本身就已經262.66萬億了,已經是GDP的2倍多,結合10%以上的增速,今年9月M2余額余額289.67萬億元,一年增量約為27萬億,遠超名義GDP的增量。所以經常說,不要再迷信什麽央行放水能解決什麽問題了,因為從2021年~2023年開,每年都是遠超GDP增速的放水,只是市場沒有反應罷了,這就是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不可能興奮劑一直有效,每用一次效果就弱一份,但代價一點都不會少。

所以經濟學往往評估的就是成本與收益,10塊錢成本帶來10塊錢收益姑且可以理解,假設10塊錢成本只帶來1塊錢收益呢?是否還劃算。你能想象如此寬松的貨幣政策下,依舊出現了名義GDP小於實際GDP的情況,非必須品的消費不足比生活必需品的0通脹更低,畢竟生活必須品是剛性支出,計算CPI時權重較高,而非必需品則非常依賴市場的消費能力,換句話非常依賴居民的口袋殷實程度和對未來收入的預期。

所以大家經常會問一個問題,高速發展四十年,政府高杠桿,居民高杠桿,企業也高杠桿,錢去哪裏了,這就涉及到央行根本無法兼顧的事情,貨幣的傳導,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到中下層紅利分不到多少,反倒是債務期待承接,過去十幾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房地產的債務傳導,居民承接了所有環節的債務以及收益,超發貨幣加速了財富結構的失衡。導致的結果就是,全球最高性價比的工業品,也很難形成內部消費迴圈。從分配結構才可以理解下面的幾個矛盾:

一方面貨幣超發,另一方面市場消費能力減弱,名義GDP小於實際GDP。

一方面奢侈品豪宅走強,另一方面平民消費的非必須品價格走弱。

越放水反而越缺水,越缺水越放水,越放水貧富差異越大,進而鞏固了階層固化和分配結構。

所以唯一的判斷標準其實不在於物價指數,而在於居民的收入和負債,能否支撐經濟的迴圈,假設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分配結構最佳化,去杠桿平穩,誰有錢不會消費?從而影響供需關系進而傳導到通脹,如果真是這種情況,通脹未必是壞事。

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明顯已經不適合經濟的發展階段,越放水越缺水,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重復著上述的幾個矛盾過程,而最核心的傳導和分配過程被忽視,錢不會變毛,但債務也會繼續膨脹,直至所有環節的現金流被債務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