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題:長城萬裏有新篇
新華社記者
一道綿延的高墻,翻崇山峻嶺、穿沙漠戈壁,上下兩千年、縱橫數萬裏,在中華大地上留下雄渾有力的身影。
長城,長城!——說到中國,人們就會想到它;提起中華文明,人們也會想到它。2019年8月,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誌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
從一磚一石的悉心呵護,到「修舊如舊」的修繕實踐;從歷史文化的發掘闡釋,到長城精神的代代傳承……長城沿線,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娓娓講述著這古老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
(小標題)護我巍巍長城
【故事一】
眉骨上凸起的傷疤分外顯眼,藍色工作服撕出了口子——寧夏中衛市海原縣的長城保護員李世翔已記不清楚,自己多少次在巡查的路上摔倒。墜落、翻車、陷入冰窟、面對狼群……對很多長城保護員來說,這些是「家常便飯」。
受傷,李世翔不怕。最令他痛苦的,是歲月留在長城上的痕跡越來越濃重;最令他害怕的,莫過於長城的原生環境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生變化。他自幼在長城腳下玩耍,對這些歷盡滄桑的遺跡有著深入骨髓的癡迷。
放下多年經營的打印店,把生活成本降低、再降低。這個西北的漢子,一個月也舍不得吃一次肉,因為「錢省下來可以用於心愛的長城保護事業」。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李世翔對長城的深情。
「關你什麽事?」「你算老幾?」
阻止從長城上挖土墊羊圈的村民、舉報在長城附近違法施工的單位……當李世翔履行長城保護員的職責時,詰問與威脅常常隨之而來。「長城保護員的身份證明,就是我工作的底氣。」他堅定地說。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長城保護宣傳力度加大,理解他的人越來越多。去年,海原縣為李世翔在縣博物館旁開辟了工作室。從此,他吃住在這裏,深夜挑燈記錄巡查發現的新遺跡,夢想著出一本書,展現整個西北地區的長城分布。
「長城守護著我,我守護著長城。」李世翔說。
【故事二】
開啟電腦,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特聘研究員李哲為我們展示著長城全線連續實景三維影像庫——
團隊拍攝長城的「軌跡」顯現在電腦螢幕上。當畫面被不斷放大,可以點選「穿越」到每一張長城照片的拍攝位置,長城的局部面貌一覽無余,還能看到細節——磚縫一一可辨。
這是一個「數碼復刻」的長城。
這些年,他和同事、學生們一起,以「掃描式」的連續拍攝,獲得數量超過300萬張的厘米級長城影像,建設了長城全線連續實景三維影像庫,覆蓋超6000千米的長城墻體和附屬設施。
這樣做意義何在?故事要從李哲的老師——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玉坤講起。
2003年,張玉坤在研究北方軍事堡寨過程中,發現沿長城帶不少散落的「堡子」之間存在距離、形制的規律性,隨後他意識到,這些設施與長城墻體緊密相關,應共屬於長城防禦體系。
「長城是一個由驛傳系統、烽燧、屯田系統等子系統組成的‘巨系統’。」張玉坤說,「想要保護長城,首先要把‘家底’摸清。」
摸清「家底」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從距離最近的京津冀,到東北、再到西北……幾乎每個假期,團隊成員們背著各種儀器,對長城進行考察、測繪,長城遺跡上不為人知的細節,如「遺珠」般在「雲端」被一一串起。
「挖掘、還原一個真實的長城,才能更好地認識、保護它,這就是‘雲端’長城的價值所在。」李哲說。
【記者觀察】
文化遺產的保護,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城尤其如此。它分布於15個省份的404個縣(市、區),其文物本體總計4.3萬余處(座/段),建造年代不同、形態不一、保存狀況各異……這些因素決定了長城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龐大而復雜。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等相關檔印發,加強頂層設計;2015年至今陸續批準長城保護維修專案289項,安排專項補助資金10.6億元,持續改善長城本體保護狀況;全國各地6800多名長城保護員加強巡查力度,守好長城保護「最後一公裏」;科研工作者開展長城保護關鍵技術、關鍵領域研發,以科技力量破解保護難題……從國家到個人,各方攜手、握指成拳,方能護我巍巍長城。
(小標題)綿延悠悠文脈
【故事一】
「娘子不須憂愁,收拾麥羊,勿使墮落……」一封家書,二三叮嚀,無限牽掛。對故土和家人的思念,在字裏行間盡顯無余。
這封家書,出自1000多年前駐守在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的戍邊軍人之手。「春景漸芳」「仲夏極熱」「秋氣漸冷」「冬景既終」……這些勇武將士們的情感表達深沈而細膩。
拂去歷史的塵埃,埋藏在長城腳下的故事重見天日。
2019年至2021年,中國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實施主動性考古發掘,出土唐代紙文書、木簡800余件。在整理室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胡興軍和同事們努力辨認一份指甲蓋大小的紙文書殘片,試圖將它與其他出土殘片拼接重組,找到歸屬。
「這些珍貴的文書是戍邊將士家國情懷的生動註腳。」他說。修復紙文書的過程好比拼圖,為復原唐代戍邊原貌,需要將上百件紙文書展平,逐個識讀文字,再將材質、字型、內容相近的殘片綴合拼接,研究闡釋。
種地、打獵、應對戰事……將士們的日常生活繁雜而艱辛。相隔千年時光,大漠黃沙依舊。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戍邊人的愛與眷戀、詩與遠方,綿延至今、蕩氣回腸。
【故事二】
冬日的陰山山脊,褪去了草木的顏色。在連綿起伏的山巒中行走,很難將散落的青石塊以及蜿蜒的土坡,與2000多年前阻擋戰馬鐵騎的古長城聯系在一起。「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段遺跡,離地面有十幾米,寬有四五米,全部是夯土所築。」站在一處「土坡」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會長高曉梅開啟了話匣子。這裏的土與石,她再熟悉不過。
上上下下、停停走走,她不時拿起相機,定格此時此刻的長城狀態。相機,見證了高曉梅一家三代人對長城的向往與惦念。
高曉梅的父親高旺曾是一名記者。20世紀70年代,他了解到呼和浩特清水河縣豐富的長城文化資源後,深深癡迷。賣掉老家的舊院子和窯洞購置照相機,此後20年間,高旺自掏腰包,徒步丈量古長城。
「父親帶我一起上長城考察,回家後我幫他抄寫擬好的稿子。長城已深深融入我們的生活。」高曉梅回憶著小時候與父親一起記錄長城的點滴,感慨萬千。
1999年父親離世後,高曉梅接過相機,繼續走父親沒有走完的路。一年至少有300天,她「不是在長城,就是在去長城的路上」。2021年,高曉梅關於內蒙古明長城的攝影集出版,用光影藝術展現長城之美。
如今,高曉梅的兒子王東麟正讀大學,學的是廣播電視學專業。「我要用更專業的攝影技術、更豐富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保護長城。」王東麟說。
【記者觀察】
長城內外是故鄉。於中華兒女而言,長城從來不只是一堵墻。
遊子的鄉愁、戰馬的嘶鳴、互市的熙攘……長城見證過太多悲歡離合,也承載了深厚的民族情感。當我們提起長城,它所指向的,是鮮活如昔的歷史片段,是延綿不絕的中華文脈。
2021年起,北京在長城修繕中引入考古研究,確保長城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長城小站」等社會組織近年來積極引導公眾參與,更多人加入到長城相關工作中……古老長城,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回望過去,考古工作抽絲剝繭,長城腳下埋藏的歷史余溫尚在;展望未來,人們書寫著自己的長城故事。悠悠文脈,就在一塊磚一抔土間,在一輩子一件事中,綿延不絕。
(小標題)弘揚民族精神
【故事一】
晨光熹微,河北省遷安市北部長城山野綠道籠罩在薄霧之中。
長城腳下,白羊峪村裏,今年67歲的村民白金照常早起,開始了自己忙碌的一天。家裏的民宿有二十幾間客房,最大的特色就是「住長城人家,品長城文化」。
「以前看長城只覺雄偉,現在看長城添了一份親切。」白金說,每當給遊客講起長城故事,都忍不住講講自己村這幾年的大變化:路好走了、村容靚了、來村看長城的遊客更多了。
山村之變,始於長城之變。
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會議審議透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包括河北在內的15個省份被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範圍。
白羊峪村黨支部書記龔潔民笑盈盈地說,隨著當地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白羊峪村「變身」古長城文化自然生態旅遊村,旅遊從業人員達300多人,今年旅遊業純收入能有1000多萬元。
得到實惠的不僅是長城邊的居民。越來越完備的基礎設施、越來越豐富的文旅專案,把長城與遊客的距離越拉越近。
「所有的技術和手段,都是為了讓更多人對長城有感性認識,體會它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標誌的豐富內涵。」河北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專班專職副主任許世鵬期待,透過建設長城風景道、打造沈浸式新業態等方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將滿足更多人對長城的向往,讓長城精神生生不息。
【故事二】
關,扼守河西咽喉;城,佇立六百余年。
見到嘉峪關關城,嘉峪關市實驗中學學生楊恬驚嘆:是何等的智慧和勇氣,才能令古人在河西走廊的要地修築出這巍峨雄關!
走進關城腳下的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一幅面積220余平方米的【長城萬裏圖】氣勢如虹。楊恬擡頭望了許久。這幅油畫將中國東、中、西部長城的主要景觀繪入其中,中華大地的壯麗遼闊、長城建造者的勤勞、睿智和堅毅,在畫中盡顯無余。
展廳內,圍繞著「中華之魂」主題,2200多件(套)展品徐徐鋪陳:鎮館之寶「長城工牌」佐證了長城分工段逐級承包的修築模式;出土於玉門漢長城烽燧的木觚,通體漢隸,凝結千年時光……
楊恬更感興趣的,是這裏的文創產品:「我想在家裏擺上‘天下第一雄關’的積木玩具,也想把書簽、明信片送給同學們,讓大家都能看看長城有多雄偉。」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何雙全說:「嘉峪關關城與它身後的萬裏長城,不僅是一項軍事工程,更承載了數百年的歷史記憶,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們一同凝聚成中國人民不斷創造新的偉大奇跡的動力源泉。」
202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嘉峪關長城博物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在這裏,我震撼於長城的偉大,感受到我們民族堅韌不屈的品格。我想,這就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楊恬說。
【記者觀察】
它是「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裏長」的眾誌成城,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亙古通今,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自強不息……每當華夏兒女想起長城,便有不絕的精神力量。
一次展覽、一種精美文創產品、一堂長城公開課、一次長城主題研學……今天,長城以各種形式走進百姓生活、走向國際舞台,長城精神在新時代愈加可親可感、入心入魂。
根據【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到今年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任務基本完成。讓我們離長城近一些、再近一些,深入這個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走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文化和旅遊體驗空間,感受它的壯美、厚重,續寫它的偉大、恒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