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並不是因為打匈奴才被稱頌的,那麽唐太宗打突厥,打得更好,為什麽不是唐太宗和秦始皇並稱呢
千古一帝只有一個人,就是秦始皇,因為他是第一個,其余的人不管多偉大,比如唐太宗,因為不是第一個,也無法是千古一帝
然而漢武帝算半個,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秦始皇到漢武帝時期還是皇帝初期,制度很少,中國的大一統制度,政治設計者是秦始皇,思想設計者是漢武帝,這是歷史上的第一個,所以地位重大
所以漢武帝算半個千古一帝,也起到開創的作用
自古都是秦皇漢武並列,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帝王,享有第一個的唯一性,漢武帝只是西漢這麽一個王朝的第五位皇帝, 漢武帝有什麽特殊的,他又不是開國皇帝,他憑什麽可以跟秦始皇並列呢?
其實,漢武帝雖然是漢朝第五位皇帝,中國歷史上的第七位皇帝,不過他同樣 有著開創性的貢獻,比如皇帝的「年號」就是他發明的,他在位54年,波瀾壯闊的一生有著怎樣的故事呢?這裏不說反擊匈奴,就說最重要的兩條
一、再度統一六國
秦始皇吃下了六國,但是最終漢武帝才完成了消化。
秦始皇開啟了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接過棒來,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大一統就是鐫刻在中國人基因中的密碼。
秦始皇開啟了統一歷程,卻中斷了,漢武帝接過來,最終完成了。
前238年,嬴政開始親政,當時的中華大地地圖是這樣的。
請大家記得這張地圖,圖中可以看出, 秦國已經占據了華夏大地一半的土地。
此後的歷史人盡皆知, 嬴政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而且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政策,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但是秦朝僅僅只有15年,天下又分崩離析。
那麽,漢武帝開始親政的前135年,此時正好過去了103年,華夏大地又是什麽樣子呢?
戰國末期地圖和西漢初期地圖,大家仔細看這兩張地圖,發現驚人之處。
一個是嬴政還未統一前的戰國時代,秦國占據了華夏大地一半的領土,隨後秦朝先後滅亡了南韓、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統一了天下,但只有15年時間。
隨後,西漢建立,然而,秦始皇征服的百越之地又變成了南越、閩越等地。 為了安撫六國遺民,漢高祖不得不實行郡國並列制,後來殺死了有威脅的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代之為同姓王。
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此時,西漢王朝已經建立了70年之久了,但是和戰國末期還是一樣的。
西漢直接管轄的郡縣=戰國末期的秦國。 西漢封國梁國=戰國末期的魏國。 西漢封國代國+趙國=戰國末期的趙國。 西漢封國燕國=戰國末期的燕國。 西漢封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戰國末期的齊國。 西漢封國楚國+吳國+淮南國+衡山國+長沙國=戰國末期的楚國。
大家發現什麽了沒有。
那就是,秦國名義上滅亡了戰國六國,但是戰國六國畢竟每一個都是有三四百年歷史的大國,楚國和齊國甚至七八百年了, 這些國家會一夜之間滅亡嗎?
不會的。
所以,秦國吃掉了六國,但是並沒有消化掉六國。
我們可以發現,戰國六國,至少還有五國,到了西漢時代,依然延續著生命,那就是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和魏國。
只有秦國最終滅掉的南韓被消化掉了,變成了潁川郡,再也不是國了。
而且這和秦國滅亡的順序有關。
秦國先滅亡了南韓、趙國和魏國,所以這些地區就被消化了, 南韓被徹底消化掉了,魏國被消化掉了東郡,趙國也被消化掉了上黨郡,只是殘余勢力到了大同,建立了代國,這個勢力後來依然存在。
秦國後來滅亡的楚國、燕國和齊國,則很難被消化掉, 而且隨著秦始皇的去世,秦朝的滅亡,這些國家的實體生命延續到了西漢。
所以,除了燕國還保留外,西漢為了對付楚國和齊國,煞費苦心。
齊國被一分為四,分成了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
楚國被一分為五,分成了楚國+吳國+淮南國+衡山國+長沙國。
這就說明,秦朝沒有來得及消化掉新征服的楚國、齊國和燕國土地,就匆匆結束了生命。
六國遺民的叛亂就是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推動因素。
那麽,這些國家是何時消亡的呢?就是漢武帝時代。
到了文景之治時期,漢景帝時代,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楚國+吳國+趙國,這七個國家還是聯合起來造反了,就是吳楚七國之亂。
雖然名義上是七個國家,但是我們知道,其實主要就是秦國新征服的齊國、楚國勢力,拉上了趙國的反叛。
最終名將周亞夫和梁王劉武扼守著梁國,也就是戰國魏國的大梁,抵禦了七國之亂的攻擊。
所以說,這幾個國家未被消化掉,釀成了多次的大禍。
到了漢武帝時代,頒布了推恩令,最終封國越變越小,漸漸地就被消化了。
我們看【史記】,可以發現,漢文帝時期的大臣們,喜歡說自己的國籍,比如新垣平,就說自己是趙人。
所以,為什麽第一個統一中國的是秦朝,而如今的華夏族叫做「漢族」而不是「秦族」,這是因為在漢朝,人們還是喜歡自稱趙人、齊人、楚人等,經過漢武帝的大一統,到了漢魏時代,統一的「漢人」稱呼才最終形成,並且成為了華夏族的稱呼。
二、獨尊儒術
漢武帝的種種政治改革,大家耳熟能詳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開創了內朝制度和刺史制度。
特別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政策,讓漢武帝成為很多人最為厭惡的帝王,今天我們看武俠小說,經常會提到戰國時期擁有巨子等嚴密組織的墨家,還有發明陰陽五行、神秘莫測的陰陽家,可是因為罷黜百家,這些都湮滅了,如果不是東漢末年道教復興進而帶動了道家復興,這些思想可能都將消失。
歷代,鉗制思想的事情是最為人厭惡的。漢武帝獨尊儒術的這項改革和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2000年之久,堪稱影響最大的改革。
漢武帝這個家夥突然就這麽霸道,把所有的學說都給禁止了,只獨尊儒術,這是為什麽呢?畢竟說到儒學,大家沒有好印象,想到的都是腐儒,還有宋明理學,什麽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什麽名教禮法,如此的不解風情,真是掃興。就是因為他,墨家湮沒了千年,一直到清朝才復興。
同時,大家還有疑問,為什麽儒家的學說都能被定為統治思想?
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
首先我們要知道, 漢武帝獨尊的儒術並不等於儒家學說。
這裏的儒術其實是西漢經學家董仲舒的學說,他是對於儒家學說的發展,舉個例子,如果說儒家學說等於基督教,那麽董仲舒的儒術等於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為什麽要獨尊儒術呢?
原來西漢自建國以來,由於連年戰爭經濟貧困,因此開國後的幾任皇帝都崇尚道家的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漢文帝、漢景帝年間,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言戰爭,努力維持和平共處的局面,生怕就此消耗國家財力。因此百姓在和平安定的大環境下創造了大量的財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
漢武帝15歲即位,21歲親政,雄心勃勃
可是文景之治太偏重於文治了,有點類似於北宋宋仁宗時代,文治一流,武功遜色,而且黃老之說讓朝廷內外都彌漫著一股無為而治的氣氛,固然這種做法能與民休息,但是官員們也滋長了自由散漫的習氣,對於漢武帝這種想要幹一番大事業的人來說,這種懶惰是堅決不能容忍的。
更何況,那個時候的漢朝還沒能統一秦朝的版圖,南方還有南越國,北方有匈奴占領的河套地區,漢武帝想要開疆拓土,重振秦始皇時代的雄風。
漢武帝初年的漢朝,南方有南越國,北方有匈奴,漢朝地盤狹小
漢武帝急於有大作為,首先要統一的就是思想,他的性格很符合亞歷山大看到煩人的戈爾迪烏姆之結時候的反映,什麽鳥東西,通通砍掉。
漢武帝把戰國的諸子百家全部禁止了,下令禁止所有學說,禁止學說的所有著作在民間流通,誰敢研究這個學說,那就坐牢。
可是,國家不能沒有思想,這個時候,儒生董仲舒及時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讓漢武帝非常滿意。
董仲舒的思想,有一個觀點,成功為漢武帝提供了思想支持。
那就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為什麽說這個儒術不是孔子的儒學,因為不管是【論語】還是【禮記】,都沒有提到過這個觀點,【孟子】甚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倡人民至上。
結果董仲舒頂著儒家的帽子,卻學習了很多法家學說,提出了這個君權神授,所以儒術其實是「內儒外法」,結合了大量法家思想。
當時秦末農民大起義,一個農民陳勝居然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流傳開去,自己的皇帝還做不做了。
董仲舒將君王執政的合法性從此上升到了一個不同維次空間的高度。
天人感應,就是為了渲染皇權的至高無上。
所以誕生了一個詞,天命,所謂的天命最高。
漢武帝告訴世人,我是帝王,我就是天選之子。你是農民,你老老實實地世代做農民吧,別癡心妄想。
所以此後,歷代王朝都采用這個辦法,渲染天命,帝王出生一定有異象。
我們看看史書上記載的帝王異象:
漢高祖劉邦,「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見我寫的劉邦一文)
梁武帝蕭衍,「皇妣張氏嘗夢抱日,已而有娠,遂產帝。帝生而有異光,狀貌殊特,日角龍顏,重嶽虎顧,舌文八字,項有浮光,身映日無影,兩骻駢骨,項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帝為兒時,能蹈空而行。……所居室中,常若雲氣,人或遇者,體輒肅然。」(見我寫的蕭衍一文)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母曰獻明賀皇後,初因遷徙,遊於雲澤。寢夢日出室內,寤而見光自牖屬天,欻然有感。……生帝於參合陂北,其夜復有光明。」
北齊神武帝高歡,「皇考樹生,性通率,不事家業。住居白道南,數有赤光紫氣之異。鄰人以為怪,勸徙居以避之。皇考……居之自若。……(歡)嘗乘驛過建興,雲務書晦,雷聲隨之,半日乃絕,若有神應者。……又嘗夢履眾星而行,覺而內喜。」(見我寫的高歡一文)
隋文帝楊堅,「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養。皇妣嘗抱高祖,忽見頭上角出,遍體鱗起。皇妣大駭,墜高祖於地。尼自外入見曰:「已驚我兒,致令晚得天下。」為人龍頷,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見我寫的楊堅一文)
唐太宗李世民,「生……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高祖之臨岐州,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見我寫的李世民一文)
後唐莊宗李存勖,「母曰貞簡皇後曹氏。妊時,曹後嘗夢神人,黑衣擁扇,夾侍左右。載誕之辰,紫氣出於窗戶。」
宋太祖趙匡胤,「母杜氏。……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明太祖朱元璋,「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氣。及產,紅光滿室。自是夜數有光起,鄰裏望見,驚以為火,輒奔救,至則無有。」
這些神奇的景象乍一看,還以為是銀河護衛隊來了,各個都是超人。
天人感應理論把血肉之軀的帝王神話成為超人
「天命」的提出,將社會頂層與底層之間的距離感不斷拉開,讓底層失去念想,放棄抵抗,方便統治。這一套君權神授的理論,足足的用了兩千年,一直到1912年。
既然皇帝都是神仙了,天人感應了,那麽自然君王的權利是神仙授予的。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在歐洲,羅馬帝國崩潰後,基督教的勢力占據了統治地位,中世紀的歐洲,君主的權利都是教皇給的,國王必須得到教皇的加冕才能成為皇帝,一直到拿破侖稱帝都是如此。教皇喜歡你,就給你,不喜歡你,你就下台, 神權淩駕於皇權之上。
中世紀,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亨利四世宣布抵制天主教的改革,於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釋出敕令,廢黜德皇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德國國內諸侯立馬開始造反,說如果皇帝不能得到教皇的救贖,他們就不承認這個皇帝。
於是,1077年1月,風雪交加中,亨利四世親自去卡諾莎城堡求情賠罪,但教皇卻緊閉城堡大門,遲遲不讓亨利進入。整整等了三天三夜才接見他,亨利四世跪下求情懺悔,教皇才原諒他,這就是中世紀著名的卡諾莎之恥。
這種情況在歐洲可以,在中國可能嗎?沒有神權能夠超過皇權,什麽張天師之類的教主,皇帝踩死他就像踩死一只螞蟻一樣。
這就是來源於漢武帝的君權神授,所以中國的皇帝很幸福。
漢武帝要求絕對的皇權
董仲舒提出的第二個重要觀點就是「大一統」。
董仲舒說,董仲舒說:孔子修【春秋】,把一統當作首要的大事,因為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義。學士們各持異說,朝廷無法一統,法制屢變,臣民不知所從。將不屬於【六經】、不合於孔子的學說,一概廢絕不用,專用儒術。此後大一統學說成為整個中國思想的唯一正統,分裂思想人人喊打。
雖然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也在制度上進行了統一,但是人們的思想還沒有最終統一,秦末農民起義,六國後代又復興了。
所以,漢武帝一定要改革,渲染大一統的重要性, 國家的強盛在於統一,國家的衰落在於分裂。
不過中國歷史上確實如此,強漢盛唐,確實統一的時候強大。十六國、五代十國,確實分裂的時候弱小。
從此,中國人就形成了必須要統一的心態。「國家統一」,自此成為了整個中華民族團結鞏固的紐帶,烙印入了這片土地每一個人的基因中。
一個沒有認同感的國家是非常難凝聚的,比如說印度,一直以來都是松散的國家形式,是英國殖民的英屬印度才把它第一次聚到一起。 就是因為印度歷史上沒有形成思想上的統一,所以印度歷史上要維系自己政治上的統一是非常困難的,大部份時間都是四分五裂的。
此外,董仲舒還提出了三綱五常,這些大多是整理的儒家學說,但是君為臣綱這一點也讓君主的皇權進一步被神話。而獨尊儒術後,儒學的地位進一步被提升,經過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唐代的儒學復興,再到宋明的理學,儒學的發展一直從未間斷,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始終。
諸子百家之後儒學史上五大代表人物,兩漢經學代表,鄭玄,為六經做註
魏晉玄學代表王弼,在儒學中引入老莊思想,拔高易經地位
唐南北韓愈,提倡儒學復興,反對佛教
南宋朱熹,建立理學
明朝王陽明,建立心學
總的來說,漢武帝的此項政策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果說政治和制度上的統一源自秦始皇,那麽思想和意識上的統一來自於漢武帝, 所以從魏晉時期,便秦皇漢武並列了,盡管很多時候是不好的稱呼。到了南北朝時代,稱呼中原人便成了「漢人」,漢武帝的國號成為了民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