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園 圖/王磊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深圳一路走到今天的關鍵所在。從「殺出一條血路」到「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從不為人知的小漁村到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深圳走過了45個春夏秋冬。
深圳於1979年3月建市,1980年8月建立深圳經濟特區。40多年來,深圳從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深圳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繪就新時代高質素發展新畫卷。滄海桑田,山河巨變,時代前行的腳步中,跨越式發展從夢想照進現實。一路走來,深圳的「發展大道」上,留下了不少奮進新征程的精神密碼。
從灘塗到港口 外貿活力持續顯現
在深圳東部,岸吊林立、百舸爭流的鹽田港世界聞名。來自多國的巨型貨輪頻繁行經,彩色貨櫃成片堆砌,綿延數裏,蔚為壯觀。1985年以前,這裏還是一片荒涼的灘塗。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裏,它的建設者書寫了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當代神話。開發前,這裏是山石嶙峋、人煙稀少的大鵬灣畔。一隊隊建港施工隊伍在大鵬灣畔九徑口至正角咀6公裏的海岸線上,慢慢搭建起世界級港口的框架和雛形。
時間的維度拉回到近期。港口吞吐量是衡量外貿活躍度的重要指標。深圳海關統計,今年1-8月深圳外貿貨櫃吞吐量達2025.61萬標箱,同比增長16.33%,深圳港口表現不俗。深圳已實作港口外貿貨櫃吞吐量連續8個月同比正增長,深圳機場國際及地區貨運吞吐量60.1萬噸,同比增長23.8%。其中,前7月,深圳新能源汽車出口達151.5億元,同比增長50.8%。隨著深圳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和出口市場的擴大,未來汽車出口將繼續推動港口吞吐量增長。
跨境電商業務是深圳港口全力鞏固貨櫃樞紐港地位大力發展的業務之一,上半年深圳港口累計新開通4條跨境電商航線。跨境電商貨物出口增幅比傳統貿易更大,家居家具、戶外用品等中大件商品的跨境電商出口規模顯著增長。在政策支持和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之下,深圳跨境電商在產業規模、市場主體、發展環境、創新業態等方面的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成為深圳「五個中心」建設和「深圳制造」出海的重要支撐。據統計,深圳目前跨境電商出口企業數量超過15萬家,在阿裏巴巴國際站、速賣通、Lazada、eBay等平台上,幾乎占據中國賣家的半壁江山,從而奠定了深圳跨境電商的基本盤。
作為全球最大的貨櫃碼頭之一、超大型船舶首選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樞紐港,鹽田港不斷拓展國際海運業務,推動貨櫃吞吐量保持良好上漲勢頭。今年以來,鹽田港已新增9條航線。7月份,鹽田港貨櫃吞吐量突破147萬標箱,創下開港以來單月最高紀錄;8月份,貨櫃吞吐量持續高位執行,完成貨櫃吞吐量145.5萬標箱,港口競爭力顯著提升。
除了通達全球的航線布局,輻射內陸的物流網絡也越織越密,鹽田港海鐵聯運目前已有31條路線。除海鐵聯運之外,13個駁船組合港、17條駁船支線輻射大灣區、西南及華中地區,共同提供高效、便利的多式聯運方案,可以節約15%以上的綜合物流成本,有力增強深圳口岸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釋放出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鮮明訊號,對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作出了戰略部署。深圳外貿向好勢頭不斷鞏固,韌性和活力持續顯現,以同期31.7%的增速,成為2024年上半年國內進出口總值TOP30城市的增長冠軍。
堅持創新驅動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近日在其社交媒體賬號「X」上點贊並轉發了深圳龍崗本土企業深圳市高巨創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巨創新」)的一段無人機飛行影片。該影片展示了高巨創新使用8100架無人機挑戰「最多無人機同時飛行」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熱點,前景廣闊、潛力無限。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低空經濟列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全球「無人機之都」,深圳把低空經濟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抓手。
科技創新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建市初期,深圳整體科技水平落後。「南方談話」後,深圳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發展新的突破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堅持轉型升級、創新驅動、質素引領、綠色低碳發展方向,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00年全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12家,2023年增至2.47萬家,23年增長百余倍。2023年,深圳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742家,居全國城市第二、全省第一。
從前,深圳產業發展水平低,總量規模偏小,農業、服務業規模相當。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和經濟的高速發展。近幾十年來,深圳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業在總體經濟中比重下降,工業快速發展,服務業穩步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由1979年的37.0:20.5:42.5調整為2023年的0.1:37.6:62.3。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始終堅持經濟高質素發展理念,基本形成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工業產業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2021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2022年、2023年連續位居國內城市第一。服務業內部結構持續最佳化,2023年,以金融業、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達76.3%。
近年來,深圳錨定「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發展目標,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持續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
人才隊伍壯大 科技成果「量多質優」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和愛思唯爾數據庫聯合釋出了2024年度第七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包含「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相較去年,深圳各大高校入選雙榜單的學者均有所增加。不難看出,深圳高校裏的頂尖科學家越來越多,科技成果「量多質優」,落地生「金」。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研發經費投入有限,科研人員和機構短缺,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科技領域投入強度不斷加大。2009年深圳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約280億元,2018年突破1000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4.61%。2022年達到1880.49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至5.81%,連續八年穩步提升。其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全市94.9%,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創新生態鏈優勢在企業端和市場端,相對來說,基礎研究仍是短板。為此,深圳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每年把不低於30%的市級科技研發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力爭盡快補上基礎研究的短板。在這座「創新之城」,創新動能不斷迸發、創新人才不斷壯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深圳還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創新政策,引進了一批戰略科學家,目前全市各類人才超679萬人,高層次人才2.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20萬人。當前,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1880.5億元,已經連續8年兩位數增長,擁有國家、省、市各級創新載體3800多家。
鼓勵創新,知識產權的保護至關重要。改革開放後,隨著知識產權制度體系建設從無到有並逐步完善,深圳知識產出快速增長。2000年全市專利授權量為2401件,2023年攀升至23.51萬件,居全國首位,23年間年均增長22.1%。2023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5854件,連續20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公開量17161件,在國際創新城市對比中排名第二。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內發明專利公開總量121296件、未來產業集群國內發明專利公開總量29664件,均居全國第二位。全市高價值發明專利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接近八成。
奮進新征程 激發高質素發展新動力
深圳是一座改革之城,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建市之初,深圳經濟基礎薄弱,經濟規模很小,1979年地區生產總值只有1.96億元,經過埋頭苦幹、不懈努力,深圳經濟實作快速發展,居內地城市第三。1989年經濟總量沖破100億元,1996年突破1000億元,2005年突破5000億元,2010年突破萬億元大關,是全國內地第四個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城市。2016年較2010年翻番,是內地第三個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元的城市。2021年,經濟總量穩步跨越3萬億元大關,2023年,經濟總量已達3.46萬億元。1980—2023年(以1979年為基期),深圳經濟年均增長20.0%,表現出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
今年上半年,深圳繼續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地區生產總值為17302.22億元,同比增長5.9%,超過全國及全省平均增速,在一二線城市中穩居前列。今年1-6月,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7602.50億元,同比增長11.7%,占GDP比重43.9%。其中,軟件與資訊服務、智能終端、網絡與通訊、超高畫質影片顯示、智能網聯汽車均呈兩位數增長;新增的低空經濟與空天、人工智能兩個集群增長勢頭良好,分別增長32.4%和13.4%。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賡續弘揚特區精神,全面推進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持續激發高質素發展動力活力。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深圳牢牢把握綜合改革試點機遇,以改革推動各項工作開創新局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制度創新成果。目前,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全面落地。近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已3次發文向全國推廣深圳改革創新舉措達87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9月20日,深圳市委七屆九次全會召開,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要求牢記使命任務,以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的擔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把改革開放的事情做得更好,奮力建設好新時代經濟特區。
今天的深圳,已經踏上新的時代征程。開新局,譜新篇。深圳將更加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更強烈的改革擔當和開放自覺,回應人民期許、回應時代之問。
數 說
數碼看城市變遷
●經濟總量
1979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1.96億元。1989年,深圳經濟總量沖破100億元,1996年突破1000億元,2005年突破5000億元,2010年突破萬億元大關,是全國內地第四個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城市。2016年較2010年翻番,是內地第三個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元的城市。2021年,經濟總量穩步跨越3萬億元大關,2023年,經濟總量已達3.46萬億元。1980—2023年(以1979年為基期)深圳經濟年均增長20.0%,表現出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特點。
●產業發展
1979年,深圳產業發展水平低,總量規模偏小,其中工業增加值僅2313萬元,農業、服務業規模相當。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深圳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9年的37.0:20.5:42.5調整為2023年的0.1:37.6:62.3。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始終堅持經濟高質素發展理念,基本形成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工業產業不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2021年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服務業內部結構持續最佳化,2023年,以金融業、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達76.3%。
●投資消費
深圳從1979年投資、消費規模僅0.59億元、1.13億元,發展為2023年投資接近萬億元,消費突破萬億元城市。44年來,深圳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4.7%,工業投資和工業技改投資占比不斷增加,2023年分別達23.6%、7.1%。消費規模持續擴大,消費升級明顯,新消費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1.6%,2023年消費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汽車、石油等大宗商品消費穩定,通訊器材、金銀珠寶、文化辦公用品等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快速增長,網上零售額成倍增長,2023年規模約2016億元。
●研發投入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研發經費投入有限,科研人員和機構短缺,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科技領域投入強度不斷加大。2009年深圳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約280億元,2018年突破1000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4.61%。2022年達到1880.49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至5.81%,連續八年穩步提升。其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全市94.9%,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
●人口規模
1979年深圳常住人口31.41萬人,99%以上為常住戶籍人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606元,2023年人口規模發展為1779.01萬人,非戶籍人口占比接近2/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提升至19.5萬元。居民收入大幅提升,198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915元,2023年已經達到7.69萬元,38年增長39.2倍,年均增長10.2%。
●教育醫療
1979年以來,深圳教育事業實作了由農村教育向現代化城市教育的巨大跨越。各類學校由1979年的340所增加到2023年的2940所,增長7.6倍。各類在校生數由6.54萬人增加到274.80萬人,年均增長8.9%。其中普通中學在校生由1.37萬人增加到66.92萬人,年均增長9.2%。
深圳積極推進和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健全,醫療衛生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和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得到極大提升。醫療衛生機構數由1979年的62家增加至2023年的5431家,增長86.6倍。其中醫院數量從25家增加至159家。
●生活保障
1997年深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並根據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不斷調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2005年深圳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344元/月,2024年已提升至1483元每人每月。至2023年年末,全市1439.76萬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269.40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編辦登記生活無著人員救助管理站3個,救助管理站床位312張。全年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565.75萬元。
(上述數據來自深圳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