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歐洲「最強電池廠」Northvolt,可能不少人還沒聽過。但它的故事要真講起來,絕對比電視劇還離奇。這個號稱「歐洲人自己的電池夢」的企業,從成立那天起就備受矚目,背後站著一堆大金主:寶馬、大眾、高盛,還有瑞典、歐盟這些政府的全力支持。
光是籌資就拿到了140億美元,甚至連媒體都把它捧成了能挑戰中國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存在,仿佛歐洲新能源電池的救世主。
可是,9年過去了,這家企業不但沒能實作它的雄心壯誌,反倒在今年(2024年)直接宣布破產。投資人虧得哭天喊地,歐洲新能源汽車的未來更是雪上加霜。問題來了,這家出道即巔峰的「超級明星企業」,怎麽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仔細一看,背後竟然是滿滿的「教科書式」反面操作:從工廠選址到管理模式,每一步都讓人直呼「不愧是你」。
想弄明白Northvolt的故事,得先看看它的背景。2015年,這家瑞典企業橫空出世,創始人是幾位原特斯拉高管。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擺脫歐洲新能源電池對中國的依賴,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電池巨頭。
為了實作這個目標,Northvolt從一開始就風光無限。
不僅拿到了一大堆企業的投資,還得到了瑞典、歐盟甚至加拿大政府的政策扶持。金主們的理由也很簡單: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中國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這塊已經遙遙領先,西方必須得追趕。於是,從技術研發到生產基地,再到配套政策,Northvolt幾乎是一路綠燈。
看起來,這場「歐洲電池復興計劃」勢在必得。然而,現實卻狠狠打了所有人的臉。短短幾年時間,Northvolt的各種問題接踵而至,不僅讓它自己陷入泥潭,還拖累了歐洲新能源產業,讓人不得不反思:到底是技術不夠,還是思路出了問題?
Northvolt的困局,其實從建廠選址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筆。2015年成立後,Northvolt決定在瑞典北部也就是靠近北極圈的地方建廠。這個地區以水電和風電資源豐富著稱,符合歐洲人對環保的高要求,但問題是,這地方真不適合搞工業生產。
首先,北極圈附近氣候極端,冬天寒冷漫長,極晝和極夜交替的環境也讓人很難適應。這樣的條件下,別說吸引外地員工了,就連本地人都不太願意長時間待在這裏工作。更糟糕的是,北極圈附近配套設施匱乏,物流運輸也非常困難,基本只能靠鐵路運送。
而電池廠對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需求極大,這樣的物流條件無異於給自己加了個緊箍咒。
除此之外,Northvolt還堅持一個原則:拒絕使用傳統的火電和核電,全面依賴水電和風電。雖然這樣的選擇環保,但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卻成了個大問題。即便在瑞典,這種潔凈能源也無法完全保證持續、足量的供應,這對電池廠這種高能耗企業來說無疑是個致命隱患。
工廠建成後,問題開始陸續暴露。Northvolt不僅選址有問題,內部管理也讓人嘆為觀止。為了快速搭建工廠並啟動生產,Northvolt僱用了大量中國技術工人。
這些工人經驗豐富,負責工廠的建設、營運和生產,甚至還要教當地員工怎麽幹活。
然而,外國員工的水平糊態度卻成為最大的問題。由於很多員工從小接受的是「快樂教育」,對生產標準、流程和安全幾乎一竅不通,工廠事故頻頻發生。2023年,有一名員工違規用吸塵器清理金屬粉塵,導致爆炸身亡;還有一次起重機操作失誤,造成了一死一傷的嚴重後果。
這樣的情況,幾乎成了Northvolt工廠的常態。
另外,員工之間的溝通也成了大問題。中國工人和外國員工之間,主要靠手機裏的轉譯軟件來交流,既不專業也不高效。更糟糕的是,Northvolt內部對中國員工還存在偏見和警惕,總覺得這些人「別有所圖」,甚至懷疑他們會破壞器材或泄露技術。
這樣的氛圍下,工廠的效率和士氣可想而知。
Northvolt的問題不止這些,真正讓它走向深淵的,是高層的「高瞻遠矚」和「眼高手低」。作為一家號稱要對標寧德時代和比亞迪的企業,Northvolt的高管們履歷光鮮,但幾乎沒有人真正懂得如何搭建和營運一家電池廠。
從技術到器材,Northvolt幾乎完全依賴中國的供應鏈。雖然嘴上喊著要「造歐洲人自己的電池」,但骨子裏卻是個徹頭徹尾的中國代工廠。比如,工廠的核心器材來自中國,生產流程也是按照中國的標準制定的,甚至連技術指導都要靠中國工人來完成。
這樣一個「假自主、真依賴」的企業,如何能騙過投資人?答案是:靠畫大餅。從成立到破產,Northvolt始終在講「歐洲電池崛起」的故事,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資金。
寶馬在2020年砸下20億歐元,簽訂了大額訂單;大眾更是投入了16億歐元,成為Northvolt的最大股東。可惜的是,Northvolt自成立以來,9年時間總共只生產了2GWh的電池,而寧德時代的年產能是323GWh,相當於3天就能幹完Northvolt的全部工作。
訂單完不成,工廠效率低下,投資人的耐心也逐漸耗盡。2024年,Northvolt終於撐不下去了,宣布申請破產。這不僅讓投資人血本無歸,也讓整個歐洲新能源電池產業的未來蒙上了陰影。
Northvolt的破產,直接讓歐洲新能源電池行業陷入更大的危機。原本寄希望於它打破中國電池行業的壟斷,如今卻反過來證明了一個事實:中國的技術和供應鏈優勢是無可替代的。
對於投資人來說,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寶馬20億歐元的訂單只完成了10%,大眾的16億歐元幾乎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Northvolt的失敗暴露了歐洲新能源產業的根本問題:在缺乏完整產業鏈和技術優勢的情況下,單靠政治正確和政府補貼,是無法與中國競爭的。
【網友熱議】。
Northvolt的破產在網上引發了熱烈討論,有網友評論道:。
「歐洲這波操作真是自己給自己挖坑,環保是好事,但也得講實際吧。」——使用者「小綠芽」。
「靠中國的器材和技術,卻說要挑戰中國,真是又當又立的典範。」——使用者「科技觀察員」。
「投資人估計腸子都悔青了,這公司就是個大號PPT。」——使用者「資本獵手」。
「沒想到最後還是中國工人最努力,歐洲人全靠手機轉譯硬撐。」——使用者「全球眼」。
「不知道那些高層能不能睡得著,拿著高薪卻幹著最離譜的事。」——使用者「社會人」。
看完這些評論,不禁讓人感慨:這場「歐洲電池復興計劃」,到底是技術問題還是思路問題?
Northvolt的破產,給歐洲新能源產業敲響了警鐘:沒有技術和產業鏈,光靠情懷和補貼是走不遠的。但問題是,歐洲真的能承認這一點嗎?
從Northvolt的失敗來看,歐洲新能源電池產業的未來還遠不明朗。一個問題擺在眼前:歐洲人到底是要繼續畫大餅,還是腳踏實地地從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