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非遺裏的龍年|灘頭年畫①:從一棵竹到一幅畫,小鎮的精致生活

2024-02-17新聞

灘頭年畫門神尉遲恭、秦叔寶,高臘梅作坊圖。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譚君 攝

【編者按】

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慶。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裏,年畫曾是農耕時代一項重要甚至必備的「年貨」。威武而又祥瑞的門神,歡樂和諧的戲文故事,寓意吉祥的鮮艷畫面,裝飾在人們的家裏,給人帶來安慰、鼓勵、希冀。為年助興就是為生活助興。

湖南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至今保留著幾百年前印刷年畫的古老方式。一張年畫的生產從一棵竹子長成開始。春天,當地老百姓從附近山林砍竹手抄造紙;夏天,工匠用凜冽的刀鋒雕刻木版;秋天,藝人在百年老作坊裏手工印制年畫。一張年畫的生產節律,與大自然的四季同步。2006年灘頭年畫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4年龍年春節前夕,澎湃新聞記者來到灘頭鎮,從灘頭年畫印制、雕刻、造紙三門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視角,追尋這一農耕文明的遺跡,以及記錄一個國家級非遺專案的保護之路與當下生存狀況。

作為一項國家級非遺專案,灘頭年畫以其獨有的手工木版浮水印工藝而珍稀。年畫從何而來,一張年畫是怎麽印刷的,目前印制灘頭年畫的又是什麽人?

澎湃新聞記者 譚君 實習生 楊舒媛(16:23)

印制:「現在的年畫比以前要精致」

隆回縣位於湘中偏西南,從隆回縣城向東30公裏,就到了灘頭鎮。該地因有三條溪水穿鎮而過,天長日久、積砂成灘,故得此名。

靠近鎮四五裏的馬路兩邊,掛著灘頭年畫的海報。這裏曾是聞名百年的年畫之鄉。鼎盛時期,小鎮擁有100多家年畫作坊、年產年畫3000萬張。如今,鎮上僅存兩家年畫作坊,年產量也不過幾萬張。

在灘頭鎮主街一條巷子拐兩拐進去,青石板路的右邊,就是高臘梅年畫作坊。

一樓是年畫展廳和銷售廳,踩著木樓梯上到三樓,一股濃郁的墨香充盈整個木板房。一位年輕的工人,穿著湖南省的冬季「省服」——一套珊瑚絨的家居服,站在墊高的木板上,正在用棕刷印制年畫。

他印刷的是門神之一「尉遲恭」的絡腮胡子,胡子原先印的是綠色,他在黑色色板上刷上一層煙墨,將綠胡子變成黑胡子。

作坊內的色板。

尉遲恭和秦叔寶是灘頭年畫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木版年畫中的常見門神。二人均為唐將,因為唐太宗宮門鎮鬼的典故而被當作護佑平安的神靈流傳。在灘頭年畫裏,他們只有四個頭高,造型誇張,但不覺得人物矮小,反而有魁偉、雄健之感,像泰山一樣巍然屹立。

已經刻版印刷的秦叔寶的山羊胡須。

等待「點珠」的秦叔寶。

灘頭年畫是木版浮水印年畫,套印則是灘頭年畫的另一特點。雕版藝人需要刻六塊板子,一塊線板和五塊色版,色板刷的是傳統的五顏六色,桔紅(當地稱黃丹色)、淡黃、玫瑰紅與群青、翠綠、煤黑。顏色由淡入深,一次一版,一層層套印進去。最終使得年畫呈現出浮雕般的效果。

印刷的工人叫劉選,生於1990年,邵東人。他小心的翻著夾好的一疊年畫,一頁一頁將它套在黑色的胡子木版上,拿著一把自制棕把子,力道均勻地刷著紙背,每刷一次,他都要翻過來仔細觀察是否吻合。這是一項足夠枯燥的工作。墨缸的旁邊,放著一台老板買了會員的天貓精靈,裏面正放著【上門龍婿】的有聲小說。這可以減輕他獨自一人一天站立八九個小時的些許疲憊與乏味。

一疊年畫是100張,一批開印一般是3000張。這是一個作坊運轉的起碼數量。買回來的手抄紙需要先放在蒸鍋裏,像蒸餃子一樣蒸成熟紙。晾幹,再浸泡在膠礬水裏。然後,工人從當地山洞裏像挖煤一樣挖出一種叫做「天應石」的軟石,曬幹捶打成石漿泥,將泥漿刷在紙上,使得紙張特別容易受色。最終讓印在紙上的年畫,色彩潤澤、鮮艷、厚重,持久不褪色。

劉選印好一打「尉遲恭」的胡子後,他將畫掛在木房子裏的竹竿上通風。年畫即將進入它的下一道工序——開臉。

以前的灘頭年畫,人物面部不刻版,直接手繪,俗稱「開臉」。整個過程有十幾道工序,托頭子、勾鼻子、畫白眼、畫唇、畫子須、畫細須、分眼珠、點珠、吊胡子、打胭脂。這是整個年畫中的最高技術活。每一張需要畫得完全一致。作坊評定畫師時,選擇眼角或某一部位用錐子刺穿一疊紙,絲毫無差,才算優良。技術過硬的老藝人開臉,通常是「一揮而就」。

開臉後來逐漸簡化為刻版印頭子。高臘梅作坊的第二代傳承人,從事年畫制作70年的鐘海仙、高臘梅夫婦,有很高的開臉技藝。他們的年畫也做得最好。他們過世後,作坊第三代傳承人鐘建桐將父親鐘海仙曾勾畫的秦叔寶那三撇飄逸的山羊須,也刻成了版。點珠、打胭脂等工序,則會親自完成。

2007年,鐘建桐兄弟向父母拜師,「帶薪學藝」。

不過,在劉選看來,「現在的年畫比以前要精致得多」,因為「以前不管印得怎麽樣,都賣得出去,那是剛需。現在都是當藝術品收藏的,價錢高,要求也高」。但接著,他又補充道:「不是消費品的話,量又起不來。」

這是印刷年畫的第六個年頭,但劉選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他是一個打工者。老板鐘建桐給他的工錢,不能低於他在外面燒電焊、做門窗的工錢。而在鐘建桐看來,當下的物價和人工成本,又決定著灘頭年畫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價格低廉。

劉選是父親劉海桂把他帶到這一行的。劉海桂是高臘梅作坊的老工人,現在他在鎮上的福美祥年畫作坊做工。與工地相比,印年畫不會日曬雨淋,但一年只有中秋後那幾個月有活幹。

高臘梅作坊位於灘頭鎮的一條小巷內 。

福美祥作坊內正在晾幹年畫,下面是顏料桶。

傳承:「停職學藝」三年

自古以來,灘頭年畫的制作都是從中秋過後開始的,此時的氣候最適宜印制年畫,主要是黃丹色印後才不會變黑。

不同的是,民國初年,灘頭年畫大作坊內的分工很細,煮紙、夾紙、刷粉、配色、印刷、切紙、開臉、包裝等二十多道工序,有專人負責,小作坊則全家男女老少齊動手。而現在作為非遺傳承的高臘梅作坊,劉選幾乎一個人完成除調色外的所有工序,只有爆單時才增加人手。

曾經,灘頭年畫從不愁銷路,人們挑擔販運到外地大街小巷出售,產品銷往雲、貴、川、陜、鄂、贛、兩廣等省及港、澳地區和東南亞等地的10多個國家和地區。

高臘梅作坊裏,現存的苗族英雄門神,正是灘頭年畫曾跨省暢銷於貴州、雲南、四川和湘西等苗族聚居地的見證。「在貴州,他們的豬圈都要貼年畫。」一位曾挑貨賣年畫的老人回憶。

在灘頭當地,年畫有另一個稱呼——「菩薩」。「‘年畫’是個書面學名,我們就是叫‘做菩薩’、‘印菩薩’。」老工人們說,「有貼年畫習慣的地方,如果有一年沒貼,他們就覺得那一年沒那麽好。」

灘頭年畫也不全是神靈,還有戲文故事和寓意吉祥。戲文中,最知名的是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描述的【老鼠娶親】年畫。這個取材於民間傳說的年畫,全國各地都有印,但版本不一。灘頭年畫中的情節,不是傳統的貓吃鼠,而是說老鼠機靈、聰明、通人性,透過把老鼠嫁出去,以求居室安寧。而在【中國木版年畫整合】副主編、湖南美術出版社編審左漢中看來,灘頭版【老鼠娶親】的美學價值是:畫面很和諧、充滿遐想空間。

忠良美作坊用植物顏料制作的【老鼠娶親】年畫。

為了讓這些珍貴的雕版留存於世,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鐘海仙將作坊的年畫雕版一部份藏在地窖,一部份轉運到十多裏路外的城背村。1979年,鐘海仙嘗試與幾位當地村民合夥印年畫,「投二十元入股的村民,最後分紅八十元」。他便在村裏印了幾年的年畫。

1982年,時任湖南美術出版社編輯的左漢中來到灘頭,在鎮上,他沒有看到一家年畫作坊。「有一家作坊改為賣汽水,老板說那些版子不要了,全套2000塊錢就可以拿走。」後來左漢中再去灘頭,發現年畫作坊慢慢恢復起來,一年比一年好,作坊有十多家,產銷量也達100多萬張。

但1990年代末期,在現代印刷技術的沖擊之下,灘頭年畫迎來了最艱難時刻。高臘梅作坊的老師傅胡菊花記得,貴州那邊貼的門神是價格低廉的膠印年畫了。而更多的地方,則連貼年畫的習俗都沒有了。

2003年,在隆回縣文化館工作的周碧平來灘頭進行木版年畫普查。他看到了鎮上僅存的兩家年畫作坊。一家是高臘梅作坊,另一個是李鹹陸的金玉美作坊。

此時,鐘海仙和高臘梅夫婦已經年事已高,「那個時候年畫已經沒什麽銷路了,但鐘老不管,他反正每天吃完飯就去印年畫」。

16歲開始在高臘梅作坊做工的尹冬香記得,灘頭年畫瀕危之際,「師傅」鐘海仙非常擔憂技藝失傳,「他說,別人坐著飛機來到我們灘頭買畫,如果說我們連個灘頭年畫都沒有,這不是丟我們灘頭人的臉嗎?」幫工十多年中,尹冬香得到鐘海仙無私的幫助,並掌握了全套技藝。

尹冬香給印制好的龍年年畫手繪潤色。

2006年,灘頭年畫成為國家首批評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鐘海仙、李鹹陸和高臘梅先後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縣財政對鐘海仙夫婦給予全年補貼,時任縣委書記鐘義凡又讓鐘海仙的兩個兒子——在隆回縣檢察院當檢察官的兒子鐘建桐和在縣企業工作的兒子鐘石棉,回家「帶薪學藝」三年。

在生於1965年的鐘建桐的童年記憶中,父母印制年畫不過是謀生工具,而他還得搭上所有的假期,給家裏作坊幫工。

鐘建桐記得,他正式向父母拜師學藝那天,是縣政法委書記親自送他回來的。那是2007年6月的一天,拜師儀式由隆回副縣長親自主持。在高臘梅作坊展示的圖片中,兩個兒子雙雙跪在父母跟前,高臘梅面含笑意,而鐘海仙卻略顯深沈。

2008年,鐘海仙去世。2009年5月24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來到灘頭。他在書中寫到,在高臘梅作坊,遺憾錯過了鐘海仙,但很高興看到鐘家兩個兒子作為傳承的「雙保險」。當日,他還與高臘梅,以及正在印制年畫的鐘石棉、尹冬香合影留念。

創新:縣裏每個科級以上幹部的辦公室都掛一幅

灘頭年畫的另一個國家級傳承人李鹹陸過世後,他的技藝傳承給了其外孫女婿,但由於家族內部矛盾,金玉美作坊未能繼續辦下去。

鐘建桐講述灘頭年畫從瀕危到被保護的歷程。

2014年高臘梅去世。幾年前,鐘石棉去世。鐘建桐成為灘頭年畫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017,曾在媒體工作的鐘建桐獨女鐘星琳,辭職向父親拜師,成為高臘梅作坊的第四代傳承人。

2015年,已經外出打工的尹冬香,也回到灘頭,來到縣非遺中心。經過考察後,她的年畫制作技藝被認可,並被認定為灘頭年畫湖南省級非遺傳承人。隨後,在縣非遺中心的支持下,她租用灘頭鎮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生昌作坊遺址大樓,創辦了福美祥年畫作坊。

大生昌作坊遺址,現在是福美祥作坊和灘頭年畫展廳。

灘頭鎮主街。

大生昌作坊曾是當年灘頭最大的年畫作坊,魯迅珍藏的【楚南灘鎮新刻老鼠取親前本】被認為出自大生昌。尹冬香根據魯迅紹興故居的藏本進行了復刻。

尹冬香正在捶打天應石。

尹冬香將天應石泥漿刷在紙上。

在隆回縣城,民國時期灘頭年畫社社長李彪的女婿陸顯中,將其嶽父祖上創辦於1875年的忠良美年畫作坊,進行了恢復。在李彪的帶領下,忠良美恢復了古法植物顏料印刷,並且攜成果多次去北京恭王府博物館等地展覽。舊時年畫的顏料是植物原料手工配置,以蘇木、槐米、墨樹為染料,煮沸成紅、黃、黑色等液體,後來還用牛皮、牛筋熬煎為水劑配以明礬制成土膠,調配的顏色更加光滑靚麗。

目前高臘梅作坊使用的是礦物和化學結合的顏料。除桔紅和煙黑外,玫紅、群青、淡黃、翠綠均是使用品色顏料調制出的色相。不過,鐘建桐表示,調色可是「祖傳秘方」。

這些年,除了印制傳統年畫,高臘梅作坊和福美祥作坊開始印刷生肖年畫。這是一項從2014年開始,由隆回縣文化部門啟動、持續12年的年畫創新工程。

2014年推出的首張年畫,是由隆回當地農民畫家劉建容創作、高臘梅作坊印制的【馬上報喜】。隆回有著繪畫的深厚民眾基礎。1988年,國家文化部曾將隆回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近幾年,縣文旅廣體局還和縣紀委合作,非遺中心組織創作了系列廉政年畫,【以廉為寶】【一錢太守】【兩袖清風】等等,分別交給兩家作坊印制。這些取自歷史掌故、用非遺技藝印制的年畫,縣裏每個科級以上幹部的辦公室都要求掛一幅。

今年龍年,鐘星琳的團隊根據漢代壁畫設計了一張龍年年畫。而福美祥的龍年年畫,則是由非遺中心組織湖南高校教師劉勝文創稿的、五子登科形制「祥龍獻瑞」。

作為90後,鐘星琳力推灘頭年畫作為國家級非遺專案開展研學活動,與商業機構合作,以及企業客製等,拓展灘頭年畫的套用場景。她住在省城,在長沙的雨花非遺館,開了一家售賣灘頭年畫及相關文創產品的店鋪。

前幾年,她和長沙網紅品牌茶顏悅色合作,推出了牛年年畫。最近,她和必勝客合作,在商場現場印制木版年畫幫助吸引人氣。

「她在長沙搞得風生水起,帶著灘頭年畫都上了三次央視了。」隆回縣非遺中心副主任周碧平說。

如今,灘頭年畫,成了隆回縣最有特色的土特產之一。作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裏,隆回縣還有花瑤挑花、花瑤嗚哇山歌、灘頭手工抄紙等三項國家級非遺。同時,該縣也是有名的「三辣」(辣椒、大蒜、生姜)之鄉,但灘頭年畫似乎是最雅致的伴手禮。

「一幅年畫只值幾十塊錢,卻是我們地方特色,所以政府部門每年采購一些,應該也不算送禮。」周碧平說。

為鄉村振興,隆回縣將灘頭鎮納入了一條「沐仙湖生態旅遊文化園、灘頭年畫傳習館、手工抄紙坊」的旅遊路線。在灘頭鎮,縣裏從國家發改委爭取了640萬元,縣裏配套了部份資金,建設了一座投資800多萬元的「年畫傳習館」,供遊客打卡體驗,目前由第三方公司在營運,澎湃新聞未能進入采訪。

在灘頭鎮的主街,有醒目的標註將到訪者引入老巷內的高臘梅作坊和福美祥作坊。

「有這個(旅遊)政策,他們能夠賣一點年畫維持生計是沒問題,各種來參觀的人,多少也能夠買一點年畫,對吧?」周碧平說。

高臘梅作坊工人劉選正在套印尉遲恭的胡子。

2024年1月30日,兔年臘月二十晚上。在高臘梅作坊,我們與次日回家過年的劉選再次相遇。他平時吃住都在老板家裏,白天在三樓刷畫,晚上就在樓下和鐘家負責賣年畫的阿姨圍爐看電視消遣。看著澎湃新聞記者選購了700多元的年畫,他笑道,「你也算是我們的大客戶了,一般人只買一兩張。」

對一名技藝工人來說,只有人喜歡、購買,才有工作的動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