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種植雜交水稻是非常有效的幫扶」(共建「一帶一路」·第一現場)

2024-02-17新聞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中國連續派遣6批高級農業專家組援助布隆迪
「種植雜交水稻是非常有效的幫扶」(共建「一帶一路」·第一現場)
布隆迪布松布拉農村省魯卡拉姆墾區雜交水稻減貧示範村水稻豐收。圖為中國援布隆迪農業專家和當地村民分享豐收的喜悅。
吳培洋攝
「瞧,我們的雜交水稻長得多漂亮!」從布隆迪最大城市布松布拉驅車前往中國援布隆迪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的路上,中國援布高級農業專家組組長楊華德指著窗外成片的稻田說。
農業是布隆迪的支柱產業。自2009年起,中國政府連續派遣6批高級農業專家組赴布隆迪開展援外任務。「援助一個專案,發展一個產業」,中布農業合作為布隆迪實作「人人有飯吃、家家有所蓄」的發展目標作出了切實貢獻。
「我們的生活確實不一樣了」
汽車緩緩駛入村莊,路邊遍布二層小樓,還有工人在腳手架上忙著建新房。看見貼著「中國援助」標識的汽車,許多村民高興地圍上來。「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雜交水稻減貧示範村——林格四村。」楊華德說。
2018年,中國專家組在布班紮省基航佳縣林格四村建設了第一個雜交水稻示範專案,向村裏提供首季生產性投入基金和技術指導,從村裏選擇知識青年作為技術帶頭人培養,並對合作社農戶進行培訓,村裏共134戶1072人種上了雜交水稻。如今,林格四村的水稻單產增長136%,人年均擁有糧食900多公斤,全村實作了脫貧。
「他家是第一批示範戶之一」「這一戶剛剛蓋了新房」……說起林格四村的發展,楊華德如數家珍。看到村民約翰走過來,楊華德指向他身後的一座漂亮小樓說:「那是他家新蓋的樓房,對面是他建的大米加工廠。」
約翰有12個孩子。「我們家孩子多,以前這麽多人吃飯是個大問題,一天能吃上兩頓就很不容易了。」他說,「現在,全家不僅頓頓能吃飽,還開了加工廠,孩子們也都上了學。」
「我們的生活確實不一樣了。」33歲的易吉德在一旁說,中國專家總是在田間地頭指導,大家遇到任何問題都會得到及時幫助。「我家以前只種了半公頃普通水稻,一年收成不到兩噸,還不夠自家吃。在中國專家指導下,我們種了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5公頃,每公頃產量提高到七八噸,糧食不但吃不完,還能拿出去賣,每季收入有1500萬布隆迪法郎(約合5244美元)。」
像林格四村這樣的示範村,中國援布高級農業專家組已經建了36個,未來還將繼續發展20個。不久前,距離林格四村不遠的林格六村舉辦了一場盛大儀式,村民載歌載舞,慶祝雜交水稻示範專案在該村落地。「相信雜交水稻會讓大家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楊華德堅定地說。
「中國農業專家組培養了我」
「中國農業專家組培養了我。」布隆迪國家合作經濟發展署署長恩達·伊克基常常這樣說。
幾年前,伊克基還是一名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待業青年。2016年,27歲的他被在當地試種雜交水稻的中國專家組選為農業技術員,開始跟隨中國專家學習種植技術及管理知識,並逐漸成長為推廣雜交水稻技術的能手和布隆迪全國聞名的創業典型。由於表現出色,伊克基進入政府工作,如今已是高級官員。伊克基說,他始終感念中國專家組的培養之恩。
楊華德說,專家組一直堅持培養伊克基這樣的青年帶頭人,「只依靠專家組的力量是不夠的,一定要培養當地的農業人才」。青年帶頭人通常需要接受一年以上的理論和駐示範村實踐培訓。
艾力思特也是一名青年帶頭人。他在中國專家組的帶領下種上了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自家的吃飯問題,還被派往錫比托克省,駐點指導該省雜交水稻種植和推廣,成了一名本土專家。
僅2023年,中國專家組就培訓青年帶頭人48名、示範村農戶3600人次、大學生450人次。當記者問起在布隆迪8年多總共教出了多少學生時,楊華德想了想,笑著說「數不清了」。
「常聽專家組提起一句中國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許多農民學會了‘打魚’。」伊克基說,中國專家還常常告訴村民,努力才能實作發展,才能改變命運,這激勵了很多村民,「中國專家為他們提供了謀生手段和一技之長,種植雜交水稻是非常有效的幫扶。」
在中國專家組的幫助下,伊克基幾次赴華培訓和考察。「希望布隆迪與中國持續深化農業合作。」他說,中國也曾經歷貧困,近幾十年來實作了快速發展,「有中國作為榜樣,有中國專家組的指導,相信布隆迪也能實作糧食自給,擺脫貧困,走向繁榮。」
「相信再過3年,布隆迪水稻的雜交化率就能達到70%」
「來非洲參加援外工作的,都有一種情懷。」楊華德說。今年,第六期中國專家組為期3年的工作已展開。11名成員中有水稻、果樹、畜牧、水產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其中半數是上一期留下的。
楊華德從第三期開始堅守在布隆迪,還有幾名成員在援布前也參加過援助其他非洲國家的專案。中國專家組副組長、畜牧專家劉長輝曾在埃塞俄比亞提供農業技術培訓,水稻專家吳誌平2004年起就在尼日利亞進行農業援外,此後又在烏幹達耕耘5年。
從中國專家組駐地到布松布拉市區雖然只有20多公裏,但因道路顛簸,開車往往得一個小時左右。遇上雨天,土路都和了泥,泥水能沒過半個輪胎。在這樣的條件下,專家們每個月平均有25天都在出差、下鄉。專家組的幾台車常年在坑坑窪窪的路上行駛,平均4年就得報廢。「每台車每年至少得開六七萬公裏。」楊華德說。
布隆迪氣候條件好,全年都能種植水稻,中國專家組幾乎沒有休息的時候。每天早上5時起床,6時開始一天的工作,已經成為所有專家的習慣。「每年春節,也就除夕大家聚個餐,熱鬧熱鬧。」劉長輝笑著說,「第二天又接著幹活去了。」
「在布隆迪,生活條件確實比較艱苦,工作任務也很繁重。」楊華德說,「這裏自然條件這麽好,能為當地人普及更多農業技術、創造更多價值,我們再累也心甘情願。」
2022年5月,布隆迪總統恩達伊施米耶向楊華德頒發榮譽證書,表彰他為布農業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恩達伊施米耶表示,中國專家組成功將布水稻產量由平均每公頃3噸提升至10噸,實作了飛躍性增長。
今年59歲的楊華德即將到退休年紀,但他希望繼續駐守在布隆迪。「按目前的發展速度,相信再過3年,布隆迪水稻的雜交化率就能達到70%,基本上可以實作全國糧食自給自足。」楊華德說,他對那一天的到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