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水平。
崇禎那句「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用在劉禪身上,最是恰當不過了。
第一個亡國之臣,是諸葛亮。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偉大的諸葛亮。
說諸葛亮是蜀國的亡國之臣,是因為他喪心病狂的北伐。
不管諸葛亮是為了死死掌控軍權,還想復興漢室,他的北伐,都成了蜀國衰敗的最大誘因。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除了勞民傷財之外,一無所有。
而且諸葛亮的北伐,還給蜀國第二「亡國之臣」姜維,接著北伐的理由。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姜維在蜀漢是個偉大的,當然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偉大人物。
姜維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繼承了諸葛亮的遺誌,一心北伐,為了復興漢室,雖九死而不悔。雖然姜維和諸葛亮一樣,屢戰屢敗,但人家矢誌不渝,咬定青山不放松。
那麽問題來了,姜維北伐,真的因為忠於阿鬥,是為了復興漢室嗎?
這個真沒有。
姜維只忠於自己,忠於權力。
為了得到權力,姜維刺殺了蜀漢執政費祎。刺殺費祎的郭循,就是姜維提拔,並派到蜀國朝廷的。
姜維為啥刺殺費祎?因為費祎限制了他的權利。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祎和姜維,成為蜀漢後期的「三駕馬車」。蔣婉、費祎為「鴿派」代表,姜維為「鷹派」代表。蔣婉、費祎認為百姓經過戰亂,應該休養生息,有一個安定發展的環境;而姜維呢,打著繼承諸葛亮遺誌的旗號,執意年年北伐。
但因為諸葛亮的安排,蔣婉、費祎成為蜀國實力最大的一方,把姜維壓的死死的。
蔣琬執政的十二年間,一次北伐也沒有進行。到了費祎當政期間,「(姜維)每欲興軍大舉北伐,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所以,費祎死之後,能夠獲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維。事實上也是如此,陳壽在【三國誌姜維傳】裏是這麽說的:「十六年春,祎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
可以說費祎屍骨未寒,姜維就急不可耐地改變了蜀國的方針政策,從休養生息,變為北伐曹魏。
從這一年開始,姜維九伐中原,沒有一刻消停過。蔣琬、費祎用十九年積攢的家底,被姜維徹底打沒了。
那麽姜維為啥北伐呢?為了權力。
姜維為了維護自己的軍權,為了不讓別人奪去自己的軍權,不斷進行的毫無意義的北伐。
說姜維北伐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第一個證據是他攻擊的方向。
姜維用兵的隴西地區,是曹魏的邊緣地帶,因為人口稀少、物產不多。對於這樣的地方,曹魏也把它當雞肋,更不會重兵把守。
於是姜維的所謂北伐,起碼表面看起來,勝利不斷。
但這樣的北伐,除了消耗蜀漢的實力之外,毫無意義。因為這樣的地方受到攻擊,對於曹魏來說,最多相當於被蚊子咬上一口,別說傷筋動骨了,就連放一滴血的效果也達不到。
姜維的北伐,不僅沒有削弱曹魏的實力,反而讓蜀漢不堪重負。
姜維北伐攻擊的地方,最近五百多公裏,遠的七百公裏以上。這麽遠的攻擊距離,讓蜀漢必須為姜維的北伐,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但蜀漢不堪重負。
這也是姜維多次北伐,不僅沒有占領方寸之地,曹魏對他的北伐,也沒啥激烈反應的真正原因。
所以姜維對隴西那些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不斷北伐就是為了掌控軍權。
只有不斷的北伐,姜維才能理所應當地控制蜀漢的軍隊,才能保住自己的權力。
證明姜維不忠於後主劉禪的另一個證據是,他連後主劉禪,也就是阿鬥的話也不聽。
阿鬥不傻,看著姜維不斷地瞎折騰,讓蜀漢越來越窮,民不聊生,就命令姜維停止北伐。姜維拒絕了阿鬥的命令,擅內建兵,跑沓中種小麥去了。
沓中種麥,被很多人描繪成忠臣姜維,受到了壞太監黃皓的打壓。姜維和壞太監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但因為阿鬥是個昏君,所以失敗了。壞太監黃皓要殺姜維,結果姜維只好到沓中避難。
但有證據表明,不是這麽一回事。
要撤換姜維的,不僅僅是黃皓。
因為姜維瘋狂地北伐,讓原本就弱小的蜀國,不堪重負。
所以,以諸葛瞻、董厥為首的大臣,向劉禪上表,建議將姜維召回,任命為益州刺史,剝奪他的兵權。
然後姜維就跑到沓中,失聯了。
姜維到沓中種麥,不是為了避難,而是軍閥割據,誰的命令也不聽。
所以【三國演義】中,把姜維寫成諸葛亮的學生是有道理的。
諸葛亮是權臣,姜維也是。
而且蜀國的最終滅亡,也是姜維惹的禍。
雖然【三國誌】中說阿鬥劉禪重用宦官黃皓,不務正業。但實際上,曹魏發起滅蜀戰疫之後,負責蜀漢整體防禦的,就是姜維。
因為姜維把大量兵力帶到了隴右,對漢中采用的是半放棄的戰術,讓魏軍可以輕輕松松占據漢中,直逼巴蜀。
當年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各個營寨都充實兵力,抵禦外寇。敵人來進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後來漢中之戰,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這種辦法。但姜維要集中兵力北伐,於是就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
姜維的戰略是,用少數兵力駐守漢中,如果敵人來了,就退守漢、樂二城。然後姜維再率兵救援,敵人攻關不克,然後就會因為缺糧而撤退。
阿鬥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實行。
實際上,姜維的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於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結果鐘會可以輕而易舉的占領漢中。
而且姜維的防禦體系漏洞百出,讓鄧艾可以走陰平小道,直取成都。
雖然姜維最後死的很壯烈,但更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