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人的價值

2024-01-25新聞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價值、人的解放等問題構成了整個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部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既有本民族特點,又有世界意義的新型現代化之路,它打破了西方現代化遵循的資本邏輯,以「現實的人」取代「單向度的人」,以「人的現代化」代替「物的現代化」,在實踐中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意蘊。

人的價值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最早開始於西方,在西方現代化過程中,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整個社會遵循的不是人的價值而是物的價值,人在社會中被異化為資本的生產工具。從本質上來說,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物的現代化的過程,資本造就了一個淩駕於人性之上的物的文明。而所謂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無非是用資本取代神學成為新的統治,結果是物的增值和人的貶值,它創造的是一個資本至上的文明形態。與完全依靠資本驅動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人的價值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中國式現代化建立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上,合理地吸收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經驗教訓,有效地避免了西方現代化只見物不見人的單向度發展模式,真正實作了物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是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促進人的解放為最終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打破了資本主義長期以來對人的剝削和壓迫,在實踐中全面彰顯了人的價值。

人的需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導向。唯物史觀認為,人的需要是人們一切活動的直接目的,從自然需要到社會需要,都是人的本性及其延伸。自然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例如對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需要。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則是更高級的需要,反映了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所特有的區別於動物的本性和特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堅持把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不斷回應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代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以來全體人民共同需要的發展和變化,也是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直接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民群眾的需要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從一開始的物質生活需要到現在的對精神生活的需要,從原來的追求產品消費到現在的追求服務消費,由過去對溫飽生活的需要到現在對教育、醫療、環境等更高品質生活的需要,都直接反映了人民群眾現實需要的變化。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涉及的範圍更廣、內涵更多、格局更大,充分詮釋了我們黨對人民需要升級變化的密切關註和現實回應。

人的解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基於人的價值的邏輯起點與人的需要的目標導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最終價值指向了人的解放。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就曾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於人自身。」作為唯物史觀的兩大重要論域,現代化與人的解放始終是密不可分的兩大範疇。其中,現代化是實作人的解放的內在要求,人的解放是現代化的價值旨歸。一方面,大力發展生產力是破除人的解放桎梏的物質條件。當前,面對國內外出現的發展難題,必須把堅持高質素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加快構建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動能,有效提高和發展各部門經濟效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人的解放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高水平的精神生活是實作人的解放的精神前提。人民是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和參與者,理應成為精神文明的享受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高度重視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為人的解放註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作者單位系哈爾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段虹系該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專案[21JZD00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4年01月25日第3版

作者:於晶 段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