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瞭望|提升危廢處置能力

2024-02-06新聞

強化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是「無廢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無廢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

危險廢物的環境風險貫穿產生、轉移、貯存、利用、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環節,稍有不慎,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趙久龍 李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的規定,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

危廢成分復雜、來源廣泛、環境汙染持久、治理難度大,強化危廢全面安全管控,是「無廢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無廢城市」建設成敗的關鍵。

近年來,「無廢城市」建設地區針對危廢處置方面存在的短板,不斷加快完善危廢管理體系與監管機制,深化制度改革服務高質素發展,持續提升危廢汙染防治能力和水平。

在位於重慶市長壽區的重慶信維環保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焚燒主廠房前巡檢作業(2023年2月14日攝)。該企業是川維化工參與合資建設的中國石化西南危險廢物處置中心 唐奕攝/本刊

監管和處置能力日益提升

危廢一般包括工業危廢、醫療廢物以及其他危廢,其中以工業危廢為主,主要產生自化學工業、煉油工業、金屬工業等領域。比如,石油煉制和天然氣開采過程中的各類廢礦物油、煤炭加工過程中的殘渣和廢液、天然氣開采除汞凈化過程中的含汞廢物等。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將「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危險廢物全面安全管控」作為構建「無廢城市」的六大主要任務之一。

作為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的江蘇省徐州市,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工業企業眾多,危廢量較大。為了對徐州全市固體廢物特別是危險廢物進行更為嚴格的精細化管理,徐州市2019年釋出【關於加強全市危險廢物汙染防治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建立全程規範管理工作機制、企業自查申報機制和生態環境部門監管核查機制,要求突出「源頭控制、安全處置、過程監管、防範風險」四個環節,形成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違法嚴懲的監管體系,有效遏制非法收集、運輸、處置造成的環境汙染,嚴厲打擊涉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

徐州綠源中天固廢處置有限公司是從事危險廢物處置的專業公司。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其復合材料處置中心(危廢)專案占地90畝,規劃建設總處置規模為8萬噸/年,其中危險廢物集中焚燒6萬噸/年,物化處理2萬噸/年,處置類別包含20大類、約70小類,覆蓋徐州市80%以上的危廢種類。

「我們利用高溫回轉窯危險廢物熔渣焚燒技術,透過高溫處理廢物,在熔渣焚燒過程中,將廢物進行徹底分解和轉化,實作了對危險廢物的有效處理和清除。」徐州綠源中天固廢處置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透過危廢資訊化管理系統(ERP),將產廢方資訊、處置方案管理等資訊整合,給每包待處置的危險廢物貼上「身份證」。

輕點滑鼠,就能查到某企業危險廢物的產生、貯存、轉運等情況,還能看到危險廢物運輸車的執行軌跡……徐州建成危險廢物智慧監管平台,打造危險廢物「來源可查、去向可追、全程留痕」的完整資訊鏈,實作「產-貯-運-處」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視覺化智慧監管。

山東省威海市也重視危險廢物的智慧化監管、綜合利用及處置。2023年,威海市產生工業危險廢物14.21萬噸,工業危險廢物無害化利用處置率(含規範化貯存)100%。截至2023年底,全市納入智慧監管平台的工業企業2400余家、醫療機構2700余家。

「下一步,威海市將鼓勵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化和資源化,督促企業合理選擇和利用原材料、能源和其他資源,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器材,降低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威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

近年來,中國危險廢棄物綜合利用及處置能力快速提升。2022年6月21日,國務院關於研究處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的報告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約1.7億噸/年,是「十二五」末的3.3倍。

按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危廢專委會公布的危廢處理均價4000元/噸進行估算,2022年中國危廢處理行業市場規模在3588億元左右。

非法轉移傾倒危廢時有發生

盡管危廢管理愈加嚴格,但近年來危廢非法轉移傾倒仍時有發生,暴露出危廢監管能力和利用處置能力仍存短板。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梳理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發現,一些案例涉及危廢汙染。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檢、公安部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共查處危險廢物環境違法案件11132起,罰款8.86億元,移送公安機關1890起。

記者采訪了解到,此類違法案件發生的原因有三:

一是危險處置成本相對較高,在利益驅使之下,少數不法分子鋌而走險;二是對非法傾倒後果的嚴重性缺乏認識。在多起案件中,具體執行傾倒的行為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三是透過技術手段追溯非法傾倒危險廢物來源還存在不確定性,給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

業內人士介紹,危險廢物的環境風險貫穿產生、轉移、貯存、利用、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各環節,稍有不慎,將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對於持續高發的非法處置危險廢物問題,有關部門在強化行政處罰的同時,不斷加大對這類違法問題的刑事打擊力度。

2020年修訂的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完善了危險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制度。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5月25日釋出的【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標,到2025年底,中國將建立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危險廢物監管體系。

從目前情況來看,危險廢物處理短板亟待補齊。一方面,危險廢物領域尚缺乏全面精細的統計,國家層面僅公開了工業危險廢物的產生、申報、處置利用情況,但社會源、生活源、農業源危險廢物管理仍然存在底數不清、量小分散的問題。

另一方面,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呈過剩態勢,全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已超過產廢總量,尤以小微企業的收運最為突出。有的地方近四分之一的危險廢物分散在中小企業,由於其自身存在的產量小、種類雜、源頭分類不規範等原因,小微企業危險廢物的收運逐漸成為管理的重點和難點。

強化處置 擦亮「無廢城市」生態底色

危險廢物處置,一頭連著減汙降碳、產業發展,一頭連著城市功能、百姓福祉。從現實來看,提升城市危廢處置能力須從三方面持續發力。

——打破資訊壁壘,形成閉環管控模式。一方面,大力建設危險廢物管理智慧套用平台,從強化源頭管控、提升末端安全處置能力、嚴格過程監管、加強風險防控、落實保障措施等方面,實作危險廢物管理全覆蓋。另一方面,建立產廢企業自查核查機制,透過物料衡算方式與產廢單位自查的種類、數量相對比、評價和委托第三方核查形成閉環,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健全收集轉運體系,提高資源化水平。危險廢物來源於人們的生產或消費活動,在具有危險特性的同時往往還含有一定量的有用物質,經過適當的加工提煉和解毒過程消除危險特性後,仍能以原料或產品形式重新進入生產和消費環節進行資源化利用。

業內人士表示,在「無廢城市」建設中,應當強化危險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和處置等各環節管理,健全和落實生產責任制。

江蘇省固體廢物監督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將會同省級有關部門對地方實施方案的編制進行技術指導,「一市一策」制定實施方案,加快補齊固廢綜合治理基礎設施短板,在危廢、醫廢集中收集體系建設以及廢鹽、飛灰、醫廢焚燒等利用處置能力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完善監管體制機制,強化社會監督。異地非法傾倒危廢給事發地帶來重大生態隱患,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需完善跨界轉移管理制度,並在地方產業規劃中,配套建設相關後續迴圈處理產業。多位受訪基層幹部建議,充分考慮區域統籌協同,采取針對性措施分類引導和規範固廢區域間流動行為,確保各區域固廢利用處置能力整體平衡,促進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市場變化也帶來產業發展新挑戰。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介紹,環保督察等強化管理措施帶來的危險廢物「擠出」效應逐漸減弱,危廢產生量增長趨緩,大量新增或改造的危廢處理產能集中釋放,處理價格「拐點」已現,需要政府、行業和企業協同發力,助力減汙降碳協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