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劉永好:向新而行,民營企業新時代應該有新作為

2024-12-15新聞

來源:中國企業家

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還應該有社會責任。

|【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艷艷

頭圖來源 |中企圖庫

12 13 ~15 日,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 2024 (第二十二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北京舉行。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出席本次年會,發表了【向新而行,民營企業新時代應該有新作為】的主題演講。

以下為核心要點:

1.今年第二季度起,豬價開始反彈,所以我們盈利會是大概率事件。

2.作為一家傳統企業,身處這樣的農業領域,在新格局下,我們得有新發展,靠什麽發展?要靠新質生產力。所以我們相對比較早就在科技上做了一些布局和安排。

3.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還應該有社會責任。光彩事業正是我們廣大民營企業家響應黨的號召,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扶貧貢獻,獻出我們的光和熱的具體措施。

以下為劉永好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很高興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跟大家一塊兒討論、分享我們對經濟發展的一些看法和體會。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較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為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和制造業企業家,提供了很多的創新政策,這對我們是一個鼓勵。

今年,我們多數企業有一些壓力。壓力在於市場,在於國際,在於方方面面。今天,中國企業家聚在一起,而本次年會主題是「蓄力開新局」。那要怎樣開新局,這非常有意思。所以,我想結合公司的一些微觀情況,談談我們的做法。我的主題是【向新而行,民營企業新時代應該有新作為】。

新希望集團(自)1982年創業至今,已走過42年,我們幾乎經歷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參與者、見證者,當然一定程度也是推動者。

我在1982年下海,那時非常窮,很多人吃不飽飯,不管做什麽,總能賣得出去,而且一搶而空。我們當時生產的飼料,要把它賣出去,不是我們做了多少推廣或推銷,而是我們應對的是供不應求(的市場),因為啥都不夠。

1992年,希望集團正式成立,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民營企業集團。1993年我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大會上,我在人民大會堂作了發言,發言題目就是【私營企業有希望】,得到了眾多的肯定和反響。

1998年,我們成為上市公司,後來又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農業企業之一。1999年開始,我們走出國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廠,截至今天,全球二三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我們的企業。我們成為中國「走出去」比較早的一批民營企業,現在規模也比較大,在海外有20000多員工。而後,我們的乳業公司上市,化工公司上市,企業也逐步做強做大了。

2021年,我們成為世界500強。這40多年來,我們從1000元起步,到今天成為中國農業類的大型企業,成為中國民營企業中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進步、成長和發展——我參與其中,我感到驕傲。

但是現在,格局發生了變化。面對變化,我們做了什麽?有人說我們是養豬的,也有人說我們是做飼料的,其實都沒錯。我們集團大概在做5件事:

第一,做飼料。 去年新希望飼料銷量達2800多萬噸,排到全國第一位,在世界也是第一位。

第二,做冷鏈物流。 我們的冷鏈物流公司去年被行業評為第二位,今年有希望是第一位。

因為我們成長得比較快,也比較好,我們抓住了新質生產力(的機遇),用數碼化能力和手段把時間、空間、距離、動態、氣候和方方面面的要素集合起來,即時、全線上地為行業賦能。我們剛剛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成為一家擁有100多億元估值的冷鏈物流獨角獸企業。

第三,養豬。 我們去年養了1700多萬頭,排到全國第三。中國人吃豬肉吃得多,全球一半豬肉被中國人吃掉了,中國企業也養了全球一半的豬。確實,過去兩三年,「豬周期」進入底部,很多企業虧損,我們的企業也出現了虧損。還好,今年第二季度起,豬價開始反彈,所以我們盈利會是大概率事件。

第四, 我們做肉食品加工。 豬肉仍然是中國老百姓最喜歡的產品,另外,肉品和食品的加工量,年產240萬噸,排到全國第四。

第五,我們的乳業。 不管是銷售規模還是市值都是100多億元,在中國排第五位。

我們做農業,包括飼料、冷鏈、養豬、肉食品加工和乳制品這5個,乳業當然以銷售為核心,冷鏈物流在中間,養豬當然在前列。我們幹了40多年,基本圍繞農業和食品來做,而農業食品現在占整個集團的銷售超80%,用工也超過80%。所以我們是中國一直做農產業的企業,40多年一直堅守。

作為一家傳統企業,身處這樣的農業領域,在新格局下,我們得有新發展,靠什麽發展?要靠新質生產力。所以我們相對比較早就在科技上做了一些布局和安排,比方說,今年我們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個二等獎是什麽呢?是肉鴨的培育、育種。

我們培育出一種「中新北京鴨」,「中」是中國農科院,「新」是新希望集團,「鴨」是中國自己的「鴨」。這個鴨替代了進口,現在市場推廣了數億只,不管它的生產、長肉還是適應力都是相當好,這是科研專案。

像這樣的科研專案,我們承擔了很多,包括國家級的、省級的,這幾年我們榮獲8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個民營企業拿到8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說明我們在科研、技術、研發上取得了相當的進步和成就。

我們提出了「飼料節糧行動」,糧食非常重要,我們是最大用糧企業之一,我們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我們提出透過科技的能力,透過管理能力,透過生產精細化創造價值,每年節約1%飼料糧的使用,這樣每年將近節省30萬噸糧食。

所以,我把這個想法在集團內推廣,也向有關領導報告,領導和我說這做得非常好,大力支持。但希望不止你一家,假如大家都行動起來,我們用糧企業都動起來,效果會更好。於是,我們牽頭成立了包括20多家企業和機構的「飼料節糧科技創新聯合體」,我們想透過我們的努力,每年都為國家節約糧食,這樣價值、貢獻可能會很大。這是我們用科技的力量,用新的方式推動我們發展的一些具體行動。

剛才講到,鮮生活冷鏈就是靠科技,靠數碼化能力,我們一方面透過全即時、全線上的各種數據,賦能冷鏈物流車主。另一方面,市場上,國家建了那麽多冷鏈庫,我們透過雲倉、雲庫的方式把它連線起來;此外,還透過安全、準確、有效、低成本的配送體系,為全國大的食品供應商提供冷鏈服務。我們現在服務了差不多100萬家門店,有的配送一次,有的兩三次,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冷鏈物流企業。

我想,這都是數碼科技的體現。另外,要靠組織的數碼化。

大概兩年前,我們組織了集團240個中層以上的員工進行數碼化培訓,為期半年。我們跟哈佛商學院合作,搞了一個這樣的數碼化的培訓。在此基礎上,我們做了15個數碼化燈塔專案,在養豬場、冷鏈物流企業,以及乳業的加工廠的銷售體系,用數碼化來武裝,我覺得這些都產生了相當的效果。

我們把組織數碼化、場景數碼化和安全數碼化做到了大體系中,特別是安全數碼化。 新希望建設了一站式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的「鮮活源」,一瓶優質牛奶從「牧場」到「餐桌」的全鏈路監控和數據沈澱,正反向可追溯,讓每一環節都透明可視,並與多地政府平台的食品安全資訊系統對接。

牛奶越新鮮,口感越好。我們推出24小時鮮奶,從產奶到運輸、加工、包裝和銷售,再到賣出,就是24小時——這對我們的要求更高了。如今24小時鮮奶在市場上銷售非常好而且盈利還相對比較高,背後靠的是數碼科技賦能,這就是在新格局下一些新的創新,傳統企業仍然可以走科技創新的道路,可以把企業做得更好。

另外,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還應該有社會責任。30年前,在中央統戰部和全國工商聯支持下,我和其他9個民營企業家一起發起倡導扶貧的光彩事業。

光彩事業正是我們廣大民營企業家響應黨的號召,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扶貧貢獻,獻出我們的光和熱的具體措施。拿新希望來講,30多年來,我們在光彩扶貧事業上投資了50多個億,另外又捐款了十多個億,用在光彩扶貧事業上。

為此,我們不但榮獲了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也為「老少邊窮地區」作出了相當貢獻。我們在四川涼山,建立了1+1+1+1+N精準扶貧模式,我們企業捐贈的資金,社會捐贈的資金和政府扶貧資金的一部份,我們把它集中起來,一部份用作建房,一部份用來辦現代化的養豬場,同時招收一部份當地的農民朋友到當地務工,這樣農民朋友既有薪金性的收益,又有分紅的收益,效果非常好,而且可持續,這被國家農業部授予脫貧攻堅的典型專案。我覺得這些都做得很好。

現在脫貧攻堅取得相當成果後,國家又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光彩事業重點又轉向鄉村振興。在這個格局下,新希望集團提出新目標,新希望5年要為「鄉村振興」做5件事。

第一,帶動500億元的投資;第二,新增5萬個就業崗位;第三,幫助5萬家庭農場主和小微企業;第四,培育5萬名鄉村技術人才;第五,建5個鄉村振興示範基地。 如今四年過去了,我們「五五工程」有的已經基本完成,有的已經超額完成,有的還在路上。

我們每年都搞一個鄉村振興「村長班」,在全國篩選一些的村長、村支書,把他們集中在某一個地方進行學習,學習時間一周以上。並且我們有三年的時間學習+線下互動,這種效果非常好。

第一屆跟北大國發院合辦的,第四屆在浙江余姚,得到方方面面的認同,更重要的是為國家的鄉村單元的這些致富帶頭人們提供了新的學習渠道,讓他們互動、交流、溝通,來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我覺得這樣效果是很好的。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我相信,在新格局下,民營企業都應該有新的社會責任。為國家做貢獻的同時,我們的企業還得要進步,還得要發展。希望讓生活更美好是我們集團的目標,我想也是廣大民營企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