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城鄉規劃原理筆記2.1.2 現代城市規劃的發展

2024-12-25新聞

現代城市規劃產生的歷史背景

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居住地的模式,城市化行程迅速推進。工業生產方式的改進和交通技術的發展,使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中心城市快速增長。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使原有各項設施嚴重不足,住宅短缺,居住與工廠混雜,住房通風、采光、衛生等條件惡劣。19 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的霍亂由此引起。

現代城市規劃是在解決工業城市所面臨問題的基礎上,綜合了各類思想和時間後逐步形成的。

現代城市規劃形成的思想基礎—— 空想社會主義 。空想社會主義主要是同故宮理想的社會組織結構等方面的架構,提出了理想的社區和城市模式,盡管這些設想被認為只是烏托邦的理想,但他們從解決最廣大的勞動者的工作、生活等問題出發,從城市整體的重新組織入手,將城市發展問題放在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進行考察,並且將城市物質環境的建設和對社會問題的最終解決結合在一起,從而能夠解決更為實在和較為全面的城市問題,由此引發了社會改革家和工程師們的熱情和想象。

協和村 (Village of New Harmony):現代城市規劃形成的法律實踐

英國關於城市衛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從【公共衛生法】到【住房、城鎮規劃等法】,標誌著現代城市規劃的確立。

現代城市規劃形成的行政實踐—— 法國巴黎改建
以道路切割來劃分整個城市的結構,並將塞納河兩岸地區緊密地連線在一起,結合整齊、美觀的模組屋建設的需要,出現了標準的住房布局方式和街道設施,在城市中配置了大量的公共開放空間,為當代資本主義城市的建設確立了典範。

現代城市規劃形成的 技術基礎—— 城市美化

來源於文藝復興後的建築學和園藝學傳統,城市中產階級對城市的不滿,對市政建築物進行全面改進,對城市空間和建築設施進行美化。1909 年芝加哥規劃被成為第一份城市範圍的總體規劃,掀起了城市設計的革命。

現代城市規劃形成 實踐基礎—— 公司城建設
資本家為了就近解決在其工廠中工作的工人的居住問題,提高工人生產能力,由資本家建設管理的小型城鎮。
公司城鎮的建設對霍華德田園城市理論的提出和付諸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城市規劃的早期思想

田園城市理論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糊之路】(1898)中,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理論。

  • 田園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個委員會受托管理。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村裏兩個部份,居民生活於此,工作於此,邊緣地區設有工廠企業。

  • 城市的規模必須加以限制,每個田園城市的人口限制在 3.2 萬人,超過了這一規模,就需要建設另一個新的城市,目的是為了保證城市不過度集中和擁擠而產生各類大城市所產生的弊病,同時 也可以使 每戶居民都能極為方便地接近鄉村自然空間。

  • 田園城市中城區用地占總用地面積的六分之一。城區平面呈圓形,中央是一個公園,有 6 條主幹道從中心向外輻射,將城市分為六個扇形地區。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獨立的公共建築。

  • 勒·柯布西埃的現代城市設想

    明天城市 (1922):從現代建築運動的思潮中所引發的關於現代城市規劃的構思。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區,提供充足的綠地、空間、陽光。

    光輝城市 (1930):城市必須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於擁擠帶來的城市問題完全可以透過技術手段而得到解決,這種技術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層建築來提高密度和建立一個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統。高層建築是柯布西埃心中象征著工業社會的圖騰。在高層建築之間保持有較大比例的空曠地。城市的道路系統應該保持行人的極大方便,由地鐵和人車完全分離的高架道路組成。建築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城市的全部地面均可由行人支配,建築屋頂花園,地下通地鐵,距離地面 5 米高處設 汽車運輸 幹道和停車場網。

    光輝城市

    柯布西埃主持撰寫的【雅典憲章】集中體現了他的理性功能主義的城市規劃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範圍 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

    線性城市理論


    索裏亞. (1882). 當時鐵路交通大規模發展的時期,鐵路線把遙遠的城市連線了起來。交通運輸線組成城市的網格,沿交通運輸線布置長條形的城市地帶。城市建設的一切問題,均以城市交通問題為前提。以交通路線來組織城市,城市理所當然就應該是線形的。城市的平面應當呈規矩的幾何形狀,保證結構堆成,街坊呈矩形或體性,建築用地至多只占 1/5,要公正得分配土地。

    戈涅的工業城市


    【工業城市】(1917). 城市的選址靠近原料產地或附近有提供能源的自然力量、或便於交通運輸。城市內部布局中強調按功能劃分為工業、居住、城市中心等,各項功能之間是相互分離的,以便於今後各自的拓展需要。同時,工業區靠近交通運輸方便的地區,居住區布置在環境良好的位置,中心區應聯系工業區和居住區,在工業區、居住區和市中心之間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務。

    卡米洛 ·西蒂的城市形態研究。


    19 世紀末的城市空間組織形式基本延續著文藝復興後形成的長距離軸線、對稱、追求紀念性和宏偉氣派的特點。
    同時,由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土地經濟利益的過分追逐,出現了死板僵硬的方格城市道路網、筆直漫長的街道、呆板乏味的建築輪廓和開敞空間的嚴重缺乏,引來了人們對城市空間組織的批評。

    西蒂【城市建設藝術】(1889)

    格迪斯【前進演化中的城市】(1915)

    現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發展

    城市化理論


    城市化理論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 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興起和成長的第一前提;

  • 農村勞動力的剩余是城市興起和成長的第二前提;

  • 工業化是現代城市化發展的最基本動力。

  • 諾瑟姆提出城市化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初期階段:城市人口占比在 30%以下,農村人口占絕對優勢,生產力水平較低,工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有限,農業剩余勞動力釋放緩慢。

    2. 中期階段:城市人口占比超過 30%,城市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城市人口可在較短的時間內突破 50%進而上升到 70%左右。

    3. 後期階段:城市人口占比 70%以上,也稱為城市化的穩定階段。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工業化越晚,它的城市化就越快。

    城市發展的區域理論 認為:城市是區域環境的一個核心,城市發展的原因需要從城市和區域的相互作用中去尋找。區域產生城市,城市反作用於區域;城市的中心作用強,帶動周圍區域社會經濟的向上發展;區域經濟社會水平高,則促使中心城市更加繁榮。

    增長極理論

    增長極理論認為 城市對周圍區域和其他城市的作用既不平衡也不同時進行。一般來 說,城市作為增長極與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機制有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

    極化效應

    極化效應 是指生產要素向增長極集中的過程,表現為增長極的上升運動。在城市成長的最初階段,極化效應會占據主導地位,但當增長極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後,極化效應會相對或者絕對減弱,擴散效應會相對或者絕對增強,最後,擴散效應就替代極化效應而成為主導作用過程。與此同時,城市的極化效應在更大的範圍和更高的層次上得到提升。

    城市發展的經濟學理論 認為:任何有關城市經濟在質和量上的增加都必然地導致城市整體的發展。城市的基礎產業是城市經濟力量的主體,它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只有基礎產業得到了發展,城市經濟的整體才能得到發展。

    城市發展的社會學理論 認為:城市的發展不僅僅只是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和文化方面的發展也是城市發展的額重要方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城市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城市發展的總體水平,但並不一定就直接影響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而社會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可能與潛力,更加關系到城市居民的實際生活狀況。


    人文生態學認為,決定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人類的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人類相互競爭導致了為追求生產效率而促進了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同時又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依賴,相互依賴則既強化了社會分工又使社會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促使人類在空間上集中,形成大小不等地社區——城市。

    城市發展的交通通訊理論 認為:城市在發展地同時,城市中各類物質設施和由於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而得到發展。古騰伯格認為,當城市發展時,克服距離的結構性調整往往采用建立新的中心和改進交通系統這兩種方法,通常兩者同時發生。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住地、工作、其他各項活動中心的相互關系與人口流動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梅耶認為,城市是一個由人類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而交通及通訊時人類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發展起源於城市為人們提供面對面交往或交易的機會,但後來,一方面由於通訊技術的不斷幾步,使得面對面交往的需求減少,另一方面,由於城市交通系統普遍產生擁堵的現象,使透過交通系統進行互動作用的機會受到限制,因此,城市居民逐漸地以交通通訊來代替交通來達到相互作用的目的。